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博客文章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馬航370真相再揭秘 《大西洋月刊》資深記者:機長墜機前恐已殺死全機乘客

2025年07月01日 12:16 最後更新:18:31

11年前失聯墜毀的MH370航班帶著239名亡魂,成為航空史未解謎團,墜落原因至今不明。近日再有人揭秘,《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資深記者威廉·朗格維舍(William Langewiesche)發表調查報道,直指2014年失蹤的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是由機長扎哈里·艾哈邁德·沙阿蓄意操控導致墜毀,全機239人無一生還。這篇題為《馬航370真相》的文章,梳理了事件時間線與調查進展,並結合多方信息,提出了一驚人推測:機長在墜機前已用一方法殺死了所有乘客!

馬航MH370從證實墜毀到事後調查疑點重重

2014年3月8日凌晨0時42分,馬航MH370航班(波音777-200ER)從吉隆坡起飛前往北京,機上載有227名乘客及12名機組人員(包括10名乘務員及正副機長)。乘客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大多數為中國人。起飛後約11分鐘,當飛機接近越南空管區域時,吉隆坡空管與機組人員進行最後一次通話,機長扎哈里以「晚安。馬航370。」回應,此後飛機從雷達上消失。事後據雷達數據和馬來西亞空軍秘密數據顯示,飛機當時急轉西南,飛越馬來半島,沿馬六甲海峽西北方向飛往安達曼海,並在失蹤後繼續飛行了約六小時,最終燃料耗盡墜入南印度洋。2015年在馬達加斯加東北海岸發現的飛機碎片,進一步證實了衛星數據的準確性,飛機確實墜入了南印度洋,墜毀時解體成為碎片。

馬航MH370航班墜機成不解之謎。AP圖片

馬航MH370航班墜機成不解之謎。AP圖片

MH370失蹤後,澳洲、馬來西亞以及國際團隊展開大規模搜索與調查,耗資巨額卻未能找到主要殘骸。官方調查因缺乏透明度飽受批評,而民間則充斥各種陰謀論,包括被劫持、遭擊落甚至進入「時間裂縫」等。而朗格維舍認為,這些說法反映了公眾對現代科技「失靈」的難以置信,但事實上,MH370的消失是人為干預的結果。

調查報道認為機長蓄意造成墜機

該報道將焦點鎖定在53歲的機長扎哈里身上。馬來西亞官方報告稱其為「無可挑剔的飛行員」和「幸福的家庭男人」,但朗格維舍通過採訪扎哈里的朋友及知情人士,勾勒出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形象:他婚姻早已破裂,妻子搬至另一處房產居住;社交圈逐漸萎縮,經常獨自在空蕩的房間踱步,並花大量時間使用家中安裝的微軟飛行模擬器。航空及情報界人士普遍懷疑他患有臨床抑鬱症,儘管馬來西亞官方從未承認這一點。

馬航MH370機長
。網上圖片

馬航MH370機長
。網上圖片

更關鍵的線索是,FBI對扎哈里家中飛行模擬器的取證發現,他曾模擬一條與MH370實際路徑高度相似的航線:從印尼北部繞行,向南飛至南印度洋,直至燃料耗盡。獨立小組成員維克托·伊安內洛指出,這條航線是模擬器中唯一與MH370路徑匹配的記錄,且非連續操作表明扎哈里可能在反覆演練這一計劃。一位與扎哈里相識多年的7機長在接受朗格維舍採訪時,痛苦地承認扎哈里可能是罪魁禍首,並提到其婚姻問題和與空乘人員的不良關係在圈子內並非秘密。

機長故意減壓令全機人員缺氧昏迷死亡


朗格維舍推測,事件發生在當日凌晨1時01分至1時21分之間,正值馬來西亞與越南空管交接期。扎哈里可能以檢查設備為由支開27歲的副機長法里克·哈米德,隨後鎖上駕駛艙門。接著他做出驚人操作,故意使飛機減壓,導致機艙內乘客和機組人員在幾分鐘內因缺氧昏迷並死亡。

獨立小組成員邁克·埃克斯納(Mike Exner)分析,雷達數據顯示飛機在轉向西南時爬升至4萬英呎,接近其高度極限,這一動作可能加速了減壓效果。因為機艙氧氣面罩僅適用於1.3萬英呎以下的緊急下降,且持續時間約15分鐘,在當時飛行的4萬英呎高度毫無用處。乘客和機組人員可能在昏迷前看到氧氣面罩彈出,但很快失去意識,安靜地死去。而駕駛艙配備的四套加壓氧氣面罩可供數小時使用,確保扎哈里能繼續操作飛機。


馬航MH370殘骸。AP圖片

馬航MH370殘骸。AP圖片

雷達記錄顯示,飛機在飛越馬六甲海峽時由人工駕駛,顯示出高超技術。其後,飛機的自動狀態報告系統停止傳輸,衛星通信也被切斷。凌晨2時25分左右,衛星通信系統突然恢復,飛機完成被稱為「最後主要轉彎」的大幅轉向,飛向南印度洋,此後可能進入自動駕駛模式。朗格維舍認為,扎哈里可能在駕駛艙內度過最後數小時,最終在燃料耗盡時操控飛機進入劇烈俯衝,以高達每分鐘1.5萬英呎的速度墜入海洋,機身瞬間解體。

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其他自殺案例

扎哈里的行為被認為符合航空史上多起飛行員自殺案例的特徵,如1997年的勝安航空185號班機、2015年的德國之翼9525號班機等,均為飛行員在心理困擾下選擇以極端方式結束生命,帶走所有乘客陪葬。

馬航MH370死者家屬仍深陷痛苦。AP圖片

馬航MH370死者家屬仍深陷痛苦。AP圖片

MH370失蹤至今已逾11年,227名乘客的家屬仍深陷無盡痛苦之中。朗格維舍的推測雖引發廣泛討論,但由於飛機黑匣子至今未被尋得,這一「真相」或許永遠無法得到完全證實,這場無聲的悲劇依然留下了無數未解之謎。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因「大而美」稅收和支出法案,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正式「離婚」,特朗普聲稱要驅逐在南非出生的馬斯克,而馬斯克則在法案獲通過後隨即「另起爐灶」成立「美國黨」,宣稱要「改變美國政治版圖」,成為對抗民主黨與共和黨的第三勢力。

香港《南華早報》標題「馬斯克真的能把他的科技帝國搬到中國嗎?」(Could Elon Musk really move his tech empire to China?)的報道指,兩人關係對立加劇,引發關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緊張關係加劇,引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AP資料圖片

特朗普和馬斯克的緊張關係加劇,引發馬斯克是否會將其商業王國遷往中國的猜測。AP資料圖片

據報道,美國知名新型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的非常駐研究員西蒙(Denis Simon)表示,如果馬斯克和特朗普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尤其在監管、補貼、審查或稅收等問題上,馬斯克可能會將更多研發或製造轉移到國外。」

西蒙認為,中國擁有先進的供應鏈和基礎設施,雖然面對出口管制和國安壁壘,馬斯克無法將其商業帝國完全轉移到中國,但選擇性的知識轉移、象徵性結盟和製造業遷移是非常可能的。

有評論指,馬斯克將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最可行,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AP資料圖片

有評論指,馬斯克將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最可行,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AP資料圖片

從目前來看,馬斯克將其電動車業務特斯拉(Tesla)轉移到中國是可行的。西蒙指,中國擁有有利於特斯拉的電動車供應鏈、政策激勵措施和消費者基礎,但將知識產權全部轉移到中國將在美國會引發政治反彈,尤其是在涉及專利技術的情況下,但特斯拉在中國的業務有助於加速當地電動車公司的發展。

2020年,特斯拉佔中國電動車總銷量的16%以上,但面對比亞迪和小鵬等中國競爭對手愈趨激烈的競爭,去年比例已降至6%。

美國瓦薩學院研究全球化和中國高科技產業地理教授周宇表示,中國在電動車技術方面實際上已經領先美國。

周宇說,將研發轉移到中國會很困難,所以馬斯克可能會擴大在中國的業務,但中國的電動車商業生態環境已經成熟,令馬斯克可以做出的改變很小。他指,馬斯克的言行對人們就中國的看法產生一些影響,但他不會改變中國的創新重點或環境。

除電動車業務外,馬斯克要轉移其他業務,尤其SpaceX就存在困難。因為SpaceX在美國國防、衛星通訊和太空發射服務方面的作用,使其基本上不可轉讓,他說:「如果馬斯克試圖將關鍵的太空技術轉移給地緣政治對手,他就有可能被視為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

馬斯克的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

西蒙亦提到,馬斯克的其他業務在中國落地可能面臨的問題,包括腦機接口(BCI) 公司Neuralink以及正開發擬議中的超級高鐵(Hyperloop) 運輸網絡的Boring Company。

前者,Neuralink 最近 發布 2025 年夏季進度報告,公開其腦機介面(BCI)「Telepathy」臨床試驗的最新成果,馬斯克強調其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套「大腦的通用溝通出技術」,讓人類能以更高頻寬將資訊輸入或輸出大腦,最終達到「用意念溝通」的境界

至於超級高鐵(Hyperloop) 運輸網絡,西蒙表示,馬斯克的理念作為靈感來源比作為現實項目更成功。儘管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全球高鐵領域的領導者,但如果馬斯克真的嘗試在中國建造超級高鐵原型,仍然可以成為未來交通系統的技術示範。無論馬斯克的未來如何,中國都可以利用他的案例以及對美國政治體制的抱怨,來證明美國已不再是一個有利於顛覆性創新的理想環境。

西蒙認為,中國想要從中獲益,或許並不需要馬斯克效忠或直接投資,只需他在美國被邊緣化的處境,就足以強化中國自身的科技敘事,即中國是一個穩定、與國家發展目標一致的創新中心,較少受意識形態的阻礙。這一信號可能針對的是外國投資者、目前在美國的年輕中國科學家或尋找非西方發展模式的國家。

報道指,在特朗普和其他共和黨人威脅驅逐馬斯克之後,有中國網民就在社交平台上對馬斯克表示歡迎。有網民說:「如果他沒有國家,中國歡迎馬斯克,特斯拉汽車將變得更便宜。」、也有人稱:「那就來中國吧。中國肯定會歡迎這些富有、有創造力、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矛盾因「大而美」減稅及支出法案再度激化。當地時間7月1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發文,矛頭直指馬斯克旗下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並提議讓「政府效率部」(DOGE)展開調查。特朗普還揚言,如果沒有補貼,馬斯克的業務可能就得關門,回到南非老家了。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到目前為止,馬斯克的商業帝國已從政府合約、貸款、補貼和稅收抵免中獲得了380億美元。

馬斯克在南非出生和擁加拿大籍的背景,使他理論上可被驅逐出境,但這將會掀起一場法律和政治噩夢,評論認為在特朗普執政期間也不太可能發生。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