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國泰---傳統港企挑戰大

政事

國泰---傳統港企挑戰大
政事

政事

國泰---傳統港企挑戰大

2017年05月16日 19:44 最後更新:20:30

國泰航空最近可謂壞消息連連,市場傳出國泰將會對後勤部裁員,可能星期五公佈,另外,摩根史丹利的MSCI香港指數,也會把將國泰剔除成份股名單之外,可謂禍不單行。


國泰股價最近疲不能興,跌至3年以來低位,源於國泰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虧損5.8億元,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第二次全年虧損,也是國泰自1946年創立以來第三次的全年虧損,可以說國泰生意出現由盈轉虧的警號。


國泰虧損的問題就像一隻大象,大家則似瞎子摸象,嘗試解釋為什麼這家公司會由2015年仍然賺60億元,到2016年一下子會虧蝕5.8億元。從員工的角度看問題,比較多是歸咎於公司管理層失誤,特別是在燃油對沖方面的失誤。


國泰2016年的燃油對沖虧損84.6億元,與2015年的虧損相若。國泰的燃油對沖合約,有很多是長約,即便今年國泰仍有54%以89.6美元的價位對沖了。今年的原油價格由40多至50多美元之間浮動,遠比對沖價低,意味著國泰今年仍有很大筆的燃油對沖虧損。


航空業其中一個主要成本是燃油,前幾年油價急升,最高見過147美元,令到國泰相當被動,國泰變成驚弓之鳥,在油價一開始回落時就大量做對沖,以當時價格鎖定長期合約。但油價跌完再跌,國泰的對沖就變得很貴,令它蒙受大幅虧損,對業績的確有顯著影響。


國泰管理層則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業績下插。他們說中國與中東航空公司在亞太地區急速擴張,國航及東航等中國航空公司持續擴張國際直航航點,降低了內地旅客在香港中轉的意欲,而商務及頭等客艙的需求亦下降。總體而言,2016年國泰旅客收益率下降9.2%,貨運收益率下降16.3%。


我亦想講講旅客的角度。我與幾位是國泰長期客戶的朋友談過,他們當中有醫生、有公司高管,有在過去十幾年去過50多個國家的頻密遊客,也有月月飛大城市的商務客。他們普遍的反應是國泰十多年前的服務,遠好過其他競爭對手,但現時已不見得很有優勢。


例如醫生朋友就說,以前搭國泰的商務客位,上到飛機,機倉服務員相當殷勤,令她很有家的感覺。但到了現在,服務態度不如前。相對地,其他競爭對手的服務水平在不斷提升,空姐更加殷勤活躍,令到國泰在服務方面,沒有明顯優勢。年青人就更加會大讚廉航公司,話過去飛日來,機票動輒要2、3000元,現在800、900元已經有交易,而服務也不見得差。


總結各方面的看法,國泰面對的問題,似乎是綜合性的,主要是兩個困局的疊加。一個是香港企業正在面對的困局。十多年前,香港的公司無論是軟件或硬件,都遠比包括國內的鄰近地區的航空公司先進。隨著中國的崛興,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即使是硬件提升的速度快過軟件,但加上比較相宜的價格,就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香港企業由過去有位置優勢,變成位置劣勢。


第二是老企業的困局。像國泰這些壟斷性大企業,體制龐雜,有很多資深員工,而且受到工會保護。無論是機組人員或後勤,較新入行的競爭對手的僱員的工資高出以倍計。對手員工年資較淺工資較低,就把成本上的優勢變成優惠,提供給顧客,以較低廉的價格搶佔市場。


無論是國泰也好,香港的大企業也好,面對這種環境,如果要生存,只能夠求變,不過變化的過程極其痛苦,不是那麼容易受得了。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為何不大水漫灌?

2023年09月29日 18:29 最後更新:17:34

中國經濟復甦的力度未及預期,美西方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又再登場。有朋友問起,中國是否無力挽救疲弱的經濟?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層次,第一,中國經濟是否如此差勁?

內地樓市股市表現較差,出口比較疲弱,相關行業人員的日子不好過。然而中國的內需,特別是中低端內需,仍然火熱,不覺得經濟全面轉壞。如看中國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速仍有5.5%。中國經濟只是反彈力度不如預期,並非全面轉冷,而踏入7、8月,更有逐步向好的訊號。

第二,中國政府是否無力救市?

我們深受西方經濟政策的影響。過去20年,以美國為首的政府或央行行長,都不想民眾承受一丁點痛苦,所以每遇到經濟衝擊,便大力採用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去挺經濟。以聯儲局主席為例,只有在80年代初主政的沃爾克會是「鷹派」,會下狠手控制通脹,他曾經一度將指標利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0厘。但在格林斯潘上台後,歷任行長都是「鴿派」,這幾十年來美國基本上無痛,一遇到經濟衝擊,聯儲局便大量減息,甚至「量化寛鬆」大力放水,支撐經濟。

中國過去大體上都跟隨西方做法,只是做得不像美國那樣激烈而已。最典型的是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美國總統奧巴馬便借國際會議的機會,向中國總理溫家寶遊說,指美國經濟出現大問題,可能帶來全球衰退,若中國不全面放水,亦會大受其累。

結果中國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計劃,提供極其進取的財政政策,大搞建設,客觀效果是資金氾濫,2009年中國M2貨幣供應增長率高達26%,錢多得驚人!

放水救市的好處是即時頂住經濟,將股市樓市撐起,大家馬上由地獄回到天堂,股照炒,舞照跳。但這種大水漫灌式的救市,遺害極大,一方面製造出大量無效的建設。而私人市場因資金成本便宜,也會作出很多無用的投資。浪潮過後,就剩下一堆又一堆大白象工程或過剩的產能。

習主席在2012年上台後,努力進行去槓桿工作,消化過剩的產能,也是為2008年的大水漫灌埋單。

如今中國處理宏觀經濟的思路,與美國的想法更是分道揚鑣,因而出現經濟問題。中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大水漫灌,即使放水,也是比較有針對性,比較克制,甚至可以說是「唧牙膏式」的。這種細緻式的救市方式,令人覺得痛感仍然存在,但副作用也肯定沒那麼大。

反觀美國,表面上聯儲局暴力加息,收緊貨幣政策。但與此同時美國的財政政策則極其寛鬆,在財政上大量放水,大搞建設。美國今年5月的財赤飆升至2400億美元,遠比去年同期的660億美元財赤高。而由去年10月至今年5月的本財年首8個月,美國錄得1.165萬億美元財赤,前一年度同期赤字只為4260億美元。美國是鉅額發債,天量的金錢,以財政支出的方式,注入市場,所以在美國加息的同時,美國經濟好像保持相當的榮景,其實亦是以財政政策灌水所致。

截至2023 年2季度,美國滾動12 個月財政赤字率佔GDP 比重已經高達8.4%,而中國的比例只有3%。中國不搞美國那一套,要蒙受短期的痛楚,但長遠而言,中國經濟會比美國健康得多。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