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最近可謂壞消息連連,市場傳出國泰將會對後勤部裁員,可能星期五公佈,另外,摩根史丹利的MSCI香港指數,也會把將國泰剔除成份股名單之外,可謂禍不單行。
國泰股價最近疲不能興,跌至3年以來低位,源於國泰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虧損5.8億元,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第二次全年虧損,也是國泰自1946年創立以來第三次的全年虧損,可以說國泰生意出現由盈轉虧的警號。
國泰虧損的問題就像一隻大象,大家則似瞎子摸象,嘗試解釋為什麼這家公司會由2015年仍然賺60億元,到2016年一下子會虧蝕5.8億元。從員工的角度看問題,比較多是歸咎於公司管理層失誤,特別是在燃油對沖方面的失誤。
國泰2016年的燃油對沖虧損84.6億元,與2015年的虧損相若。國泰的燃油對沖合約,有很多是長約,即便今年國泰仍有54%以89.6美元的價位對沖了。今年的原油價格由40多至50多美元之間浮動,遠比對沖價低,意味著國泰今年仍有很大筆的燃油對沖虧損。
航空業其中一個主要成本是燃油,前幾年油價急升,最高見過147美元,令到國泰相當被動,國泰變成驚弓之鳥,在油價一開始回落時就大量做對沖,以當時價格鎖定長期合約。但油價跌完再跌,國泰的對沖就變得很貴,令它蒙受大幅虧損,對業績的確有顯著影響。
國泰管理層則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業績下插。他們說中國與中東航空公司在亞太地區急速擴張,國航及東航等中國航空公司持續擴張國際直航航點,降低了內地旅客在香港中轉的意欲,而商務及頭等客艙的需求亦下降。總體而言,2016年國泰旅客收益率下降9.2%,貨運收益率下降16.3%。
我亦想講講旅客的角度。我與幾位是國泰長期客戶的朋友談過,他們當中有醫生、有公司高管,有在過去十幾年去過50多個國家的頻密遊客,也有月月飛大城市的商務客。他們普遍的反應是國泰十多年前的服務,遠好過其他競爭對手,但現時已不見得很有優勢。
例如醫生朋友就說,以前搭國泰的商務客位,上到飛機,機倉服務員相當殷勤,令她很有家的感覺。但到了現在,服務態度不如前。相對地,其他競爭對手的服務水平在不斷提升,空姐更加殷勤活躍,令到國泰在服務方面,沒有明顯優勢。年青人就更加會大讚廉航公司,話過去飛日來,機票動輒要2、3000元,現在800、900元已經有交易,而服務也不見得差。
總結各方面的看法,國泰面對的問題,似乎是綜合性的,主要是兩個困局的疊加。一個是香港企業正在面對的困局。十多年前,香港的公司無論是軟件或硬件,都遠比包括國內的鄰近地區的航空公司先進。隨著中國的崛興,服務水平也不斷提升。即使是硬件提升的速度快過軟件,但加上比較相宜的價格,就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香港企業由過去有位置優勢,變成位置劣勢。
第二是老企業的困局。像國泰這些壟斷性大企業,體制龐雜,有很多資深員工,而且受到工會保護。無論是機組人員或後勤,較新入行的競爭對手的僱員的工資高出以倍計。對手員工年資較淺工資較低,就把成本上的優勢變成優惠,提供給顧客,以較低廉的價格搶佔市場。

無論是國泰也好,香港的大企業也好,面對這種環境,如果要生存,只能夠求變,不過變化的過程極其痛苦,不是那麼容易受得了。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