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國跟德國除了在軍事和策略上對決,也在科技上作比拼。盟軍原定計劃是在6月5日登陸,但天氣預報那幾天會有暴風雨,不利渡海,而德軍的天氣預報亦有相同預測。事有湊巧,6月5日是隆美爾愛妻五十歲生日,家庭觀念極重的隆美爾得知那幾天的天氣將會極為惡劣,因此相信盟軍無法發動登陸戰,於是就請假回家跟太太慶祝生日。

6月5日的英吉利海峽果然刮起暴風雨,盟軍原定的登陸計劃被迫暫停,但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仍然下令全線候命。結果,英國氣象局率先預報6月6日黎明時分暴風雨會開始平息,於是盟軍決定當天破曉時分出發。就這樣,德國的氣象預報被英國的壓過了,將領和士兵的鬆懈就為納粹德軍敲響了喪鐘。

法國西面的諾曼第是延綿近百公里的海岸線,盟軍將之分為五個地區,由英美法加拿大部隊分別負責。其中由美軍負責的奧馬哈海灘,由於海岸線長而地勢較平坦,極之適合作兩棲登陸,因此隆美爾就派駐機關槍部隊駐守。十多年前的荷里活電影「雷霆救兵」開頭十多分鐘的激戰,所講的就是美軍登陸奧馬哈海灘的慘烈情況。據當年隨軍記者拍下的影片和士兵的回憶,登陸時的戰況跟電影中看到的血腥場面實在相差無幾。

事實上,盟軍行動前就已下達最高指令:搶灘時不要救助身邊受傷的人,必須以最快時間搶佔灘頭堡。這道理簡單不過,救人就會削弱兵力,最終導致更多人傷亡。這看似殘酷不仁,但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遊戲。

最慘烈的奧馬哈海灘激戰延續了整個上午,直至下午才被佔領。一個上午美軍就有四千多人在奧馬哈海灘陣亡,是五個登陸點中傷亡最嚴重的地方。到當天傍晚,代號「霸王行動」的諾曼第登陸基本完成,總數二萬四千盟軍士兵於首天重返法國,也標誌著盟軍取勝的開始。諾曼第登陸的士兵總陣亡率為六分之一。

年青時做過戰地記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本來打算於第一天隨軍隊出發往諾曼第,但他位高權重年事也高,軍中各人極力阻撓他去暴露於槍林彈雨之中。但邱吉爾堅決要去,就連艾森豪威爾都沒他辦法。最後,英王喬治六世﹝即女王伊利莎伯的父親﹞下令,如果邱吉爾一定要去,他就會一齊去。結果兩個老人家像小孩鬥氣,邱吉爾唯有妥協,等到一星期後戰況稍為穩定,才隨大軍前往諾曼第視察。

﹝完﹞




耕直人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