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之役中有一張傳世歷史圖片,就是聯軍在北京合影,而相片中出現了9個人。八國聯軍出現了九個人。那為什麼?從我們了耳熟能詳的「英美法德日俄意奧」之外去推測,還有哪一國呢?要了解相片中的代表所屬的國家或地方,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八國聯軍合影中出現了九名代表 (網上圖片)
在列強海外擴張的時期,印度被英國統治。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過中國領土。在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四個團和一支志願軍團。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點擊看圖輯
「八國聯軍」之役中有一張傳世歷史圖片,就是聯軍在北京合影,而相片中出現了9個人。八國聯軍出現了九個人。那為什麼?從我們了耳熟能詳的「英美法德日俄意奧」之外去推測,還有哪一國呢?要了解相片中的代表所屬的國家或地方,就要從鴉片戰爭說起。
在列強海外擴張的時期,印度被英國統治。英屬印度人跟隨英軍,外戰幾乎全勝,其中三次踏足過中國領土。在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與英屬印度一共調動1.9萬軍隊,對手清朝則達到20萬。在1.9萬英印聯軍中,陸海軍各約佔一半。印度軍隊只有陸軍,共派出四個團和一支志願軍團。這五支軍隊組成的英屬印度軍隊,已經接近聯軍陸軍的一半。
到了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在八國聯軍將領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事實上,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而英國就將「旗下」澳洲與印度拉進合照當中。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洲、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據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泛指小流氓。印度人被當時部分中國人形容為「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被上海人稱為「阿三」,而當時印度警察頭上纏著紅巾,又稱「紅頭阿三」。
此戰英國獲勝,整體傷亡英印聯軍只有數百人,還不到清朝的十分之一。戰爭的結果,迫使清朝簽訂《南京條約》,打開中國閉關的大門。此條約清朝不僅賠款2100萬兩白銀,而且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印度人大概是從此時大批進入中國。
在上海的警察,當中包括印度人 (網上圖片)
到了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出動1.1萬人,法國出動6700人,清朝方面軍力則高達29萬。英軍1.1萬中,陸海仍保持各半,英屬印度有7個團,人數約4000人,英屬印度陸軍超過了英國人。
在這兩次戰役中,都不難看到有印度的身影。1859年,清軍兩廣總督葉名琛被俘,關押在印度加爾各答,於次年絕食而死。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攻克北京,咸豐帝率慈禧等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在「火燒圓明園」中,也有不少印度人的蹤跡。到了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這次八個列強派兵最多的是日本與沙俄,英國只排第三位,英軍中有4個印度兵團。這次英軍以英屬印度人為主,還有少量澳洲人。這回清軍的表現極糟,北京再度淪陷,慈禧帶著光緒和一班大臣,輾轉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在天津 (網上圖片)
在八國聯軍將領在北京合影,照片中卻出現了9個人。事實上,俄國沒有參加合影,而英國就將「旗下」澳洲與印度拉進合照當中。從左至右依次是英國、美國、澳洲、英屬印度、德國、法國、奧匈帝國、意大利、日本。
網上圖片
印度與中國在清朝時期的戰爭,英屬印度三戰完勝,不少印度人來到中國協助英國統治,其中一部分就在上海租界。據了解,當時中國人稱印度為「阿三」,源於上海的一個貶義詞「癟三」,泛指小流氓。印度人被當時部分中國人形容為「身材矮小黝黑,長相行為猥瑣」,被上海人稱為「阿三」,而當時印度警察頭上纏著紅巾,又稱「紅頭阿三」。
明信片中刻劃的印度人警察 (網上圖片)
「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汲鄭列傳》中有言:「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汲黯的官員。此人剛正不阿,敢說敢言。每次漢武帝怒火中燒,把文武百官罵得低頭縮頸時,就只有他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因此此人也被時人稱為「直諫之臣」。
汲黯像(網上圖片)
身為九五之尊,漢武帝自然會因為汲黯那不留情面的勸諫而感到不悅。有次漢武帝在朝中提出施政要以人為本,以彰顯儒家之義時,百官無一表示讚同和敬佩,就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雖說陛下嘴上說實施仁政,但所做之事無一不是與民爭利。既然陛下心中貪慾無數,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偽裝呢?這不是在為難自己嗎?」漢武帝看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也不免得有點惱羞成怒。不待數日,他便把汲黯發配到東海去。雖然被貶為東海太守,但汲黯卻沒抱怨,反而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忘了當初被汲黯當眾揭穿的羞臊,所以他便下了一道聖旨,把理事出色的汲黯調回京城當官。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不過從東海回來後,汲黯對漢武帝的規諫也沒有絲毫收斂。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得罪漢武帝犯,他只在乎百姓的福祉。對於漢武帝來說,他一方面很討厭汲黯這麼嚴苛的對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出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兩人總是維持着微妙的關係。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因為兩人很會討好武帝,所以哪怕兩人毫無政治建樹,也能身居高位,其官位甚至都要比汲黯高。眼見及此,汲黯自然心有不憤。因此有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像堆柴一樣。總是把後來的柴放在上面,卻根本不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漢武帝一聽就知道汲黯這是在暗諷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所以也不敢吱聲,滿臉通紅地走了。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一些資歷淺的人反而位居於資歷長的人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後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