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二戰美國雜誌教你分辨中國人及日本人

歷史長河

二戰美國雜誌教你分辨中國人及日本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二戰美國雜誌教你分辨中國人及日本人

2023年11月20日 10:00 最後更新:12:22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中國陷入膠著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之下,但幾乎無所寸進,各殖民地經濟也不見得好,所以日本就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去維持持久戰爭。日本為了截斷中國重慶政府與中南半島的國外軍援補給線,奪取更多戰略物資,於是日本便向緬甸和馬來半島進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事實上日本很早已經了解到,英美荷三國在東南亞都有殖民地,一旦進軍中南半島,美國一定有所反應。1941年7月,美國先後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禁止對日本出口包括石油及鋼等多項戰略資源、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於是日本也考慮到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結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動出擊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最終「逼使」美國宣戰。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入侵中國陷入膠著狀態,耗費了大量資源之下,但幾乎無所寸進,各殖民地經濟也不見得好,所以日本就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去維持持久戰爭。日本為了截斷中國重慶政府與中南半島的國外軍援補給線,奪取更多戰略物資,於是日本便向緬甸和馬來半島進軍。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事實上日本很早已經了解到,英美荷三國在東南亞都有殖民地,一旦進軍中南半島,美國一定有所反應。1941年7月,美國先後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禁止對日本出口包括石油及鋼等多項戰略資源、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於是日本也考慮到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結果,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動出擊美國太平洋的前線基地珍珠港。最終「逼使」美國宣戰。

網上圖片

對於東方的日本,很遙遠,美國不太了解。美國宣戰之後,與日本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人,急切地要很快地快速了解對這個東方敵人。期間,不少傳媒都製作不少短片及圖文等,好讓大家深刻了解日本。當時太平洋作戰地區,主要有日本及中國,一個是敵一個是友,如何分辨中國及日本人,對美國來說不能不認識。美國的《LIFE》雜誌,於1942年12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圖文並茂去教美國人,如何從面相、身高等一些外觀方面,去判辨中國及日本人。

網上圖片

從上圖中顯示這一名是中國公務員,他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北方人群。長長瘦瘦的面孔,少少鬍子。至於中國南方人的臉型普遍圓、寬,臉骨不像日本人那麼粗獷,而這些描述也可放於菲律賓人當中,所以有不少人將菲律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只是菲律賓人膚色比日本人黑。

網上圖片

至於日本人典型的樣子如何,報道以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做例子:有濃密鬍鬚、粗獷的臉頰和頷骨。日本農民是「矮胖的蒙古人」,有扁平鼻。還有一個更好的線索是來自面部表情,中國人帶有寬容理智平和的表情,而日本人則表現出冷酷的神秘主義者的嚴肅緊張。

網上圖片

我們從以上的右下角圖片可看到一名中國記者,記者胸前標籤上寫明:「我是中國記者,不是日本人。」當時,中國記者要公開自己的國籍,才不致於被人誤以為是日本人,能夠獲取進入白宮記者招待會的資格。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報道的內容繼續教大家以不同表徵來分辨中國及日本人,雜誌以「身形又高又瘦削」來形容北方人,普遍身高五尺七寸,有部分更有六尺高。又指出不少到了美國的中國人,都是來自中國南方,包括廣東和上海,這一批人會比北方人矮小。等到中年發福後,看上來就像日本人。至於日本人的身高,就以日本海軍上將做例子:普遍特徵都是矮胖、敦實、長軀幹,腿短且壯。如果出現體現了高大、淺膚色、毛髮重的日本人,他們大概都是日本土著,好像當時的海軍軍官野村,他身高超過六尺。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偷襲珍珠港」中被擊沉的「亞利桑那」號 (網上圖片)

對於東方的日本,很遙遠,美國不太了解。美國宣戰之後,與日本長達四年的太平洋戰爭,促使美國人,急切地要很快地快速了解對這個東方敵人。期間,不少傳媒都製作不少短片及圖文等,好讓大家深刻了解日本。當時太平洋作戰地區,主要有日本及中國,一個是敵一個是友,如何分辨中國及日本人,對美國來說不能不認識。美國的《LIFE》雜誌,於1942年12月發表了一篇文章,圖文並茂去教美國人,如何從面相、身高等一些外觀方面,去判辨中國及日本人。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從上圖中顯示這一名是中國公務員,他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北方人群。長長瘦瘦的面孔,少少鬍子。至於中國南方人的臉型普遍圓、寬,臉骨不像日本人那麼粗獷,而這些描述也可放於菲律賓人當中,所以有不少人將菲律賓人誤以為是日本人,只是菲律賓人膚色比日本人黑。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至於日本人典型的樣子如何,報道以當時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做例子:有濃密鬍鬚、粗獷的臉頰和頷骨。日本農民是「矮胖的蒙古人」,有扁平鼻。還有一個更好的線索是來自面部表情,中國人帶有寬容理智平和的表情,而日本人則表現出冷酷的神秘主義者的嚴肅緊張。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我們從以上的右下角圖片可看到一名中國記者,記者胸前標籤上寫明:「我是中國記者,不是日本人。」當時,中國記者要公開自己的國籍,才不致於被人誤以為是日本人,能夠獲取進入白宮記者招待會的資格。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報道的內容繼續教大家以不同表徵來分辨中國及日本人,雜誌以「身形又高又瘦削」來形容北方人,普遍身高五尺七寸,有部分更有六尺高。又指出不少到了美國的中國人,都是來自中國南方,包括廣東和上海,這一批人會比北方人矮小。等到中年發福後,看上來就像日本人。至於日本人的身高,就以日本海軍上將做例子:普遍特徵都是矮胖、敦實、長軀幹,腿短且壯。如果出現體現了高大、淺膚色、毛髮重的日本人,他們大概都是日本土著,好像當時的海軍軍官野村,他身高超過六尺。

除了《LIFE》雜誌,在1941年,《時代》雜誌也向受眾介紹,中國人及日本人的外貌特徵: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Tags:

公務員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武帝寵小人 汲黯以「後來居上」暗諷之

2023年11月27日 20:00 最後更新:11:51

「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汲鄭列傳》中有言:「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汲黯的官員。此人剛正不阿,敢說敢言。每次漢武帝怒火中燒,把文武百官罵得低頭縮頸時,就只有他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因此此人也被時人稱為「直諫之臣」。

汲黯像(網上圖片)

汲黯像(網上圖片)

身為九五之尊,漢武帝自然會因為汲黯那不留情面的勸諫而感到不悅。有次漢武帝在朝中提出施政要以人為本,以彰顯儒家之義時,百官無一表示讚同和敬佩,就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雖說陛下嘴上說實施仁政,但所做之事無一不是與民爭利。既然陛下心中貪慾無數,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偽裝呢?這不是在為難自己嗎?」漢武帝看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也不免得有點惱羞成怒。不待數日,他便把汲黯發配到東海去。雖然被貶為東海太守,但汲黯卻沒抱怨,反而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忘了當初被汲黯當眾揭穿的羞臊,所以他便下了一道聖旨,把理事出色的汲黯調回京城當官。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不過從東海回來後,汲黯對漢武帝的規諫也沒有絲毫收斂。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得罪漢武帝犯,他只在乎百姓的福祉。對於漢武帝來說,他一方面很討厭汲黯這麼嚴苛的對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出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兩人總是維持着微妙的關係。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因為兩人很會討好武帝,所以哪怕兩人毫無政治建樹,也能身居高位,其官位甚至都要比汲黯高。眼見及此,汲黯自然心有不憤。因此有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像堆柴一樣。總是把後來的柴放在上面,卻根本不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漢武帝一聽就知道汲黯這是在暗諷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所以也不敢吱聲,滿臉通紅地走了。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一些資歷淺的人反而位居於資歷長的人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後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前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