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一間足袋生產小廠商掙扎求存的日劇《陸王》最近在香港大熱,劇中提及的「足袋」,可能大家都以為是日本的傳統產品,但原來中國早於唐代已出現,比日本早出數百年。

日劇《陸王》劇照。(網上圖片)

日劇《陸王》劇照。(網上圖片)

足袋在中國唐代,稱為「丫頭襪」,唐朝的李白《越女詞》云:「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是「丫」的通假字。當時江南人因為當地氣候潮濕多雨,多穿木屐,丫頭襪就是專用來配搭「人字拖」帶木屐的襪子。

更多相片
日劇《陸王》劇照。(網上圖片)

描述一間足袋生產小廠商掙扎求存的日劇《陸王》最近在香港大熱,劇中提及的「足袋」,可能大家都以為是日本的傳統產品,但原來中國早於唐代已出現,比日本早出數百年。

南宋《五百羅漢圖》中人物穿著「人字拖」(網上圖片)

足袋在中國唐代,稱為「丫頭襪」,唐朝的李白《越女詞》云:「屐上足如霜,不著鴉頭襪。」「鴉」是「丫」的通假字。當時江南人因為當地氣候潮濕多雨,多穿木屐,丫頭襪就是專用來配搭「人字拖」帶木屐的襪子。

日本「下駄」介紹 (網上圖片)

一直到了元朝,江南仍然盛行穿上鴉頭襪,浙江諸暨詩人楊維楨在其七言律詩《翡翠巢》中便有云:「屏開時露鴉頭襪,絃斷應銜鳳嘴膠。」當時在浙江的農村婦人,已視製作鴉頭襪、草鞋襪為基本技能。後來因為纏足的普及,丫頭襪才開始少見於中國了。

網上圖片

其中之一是指源自中國的鴉頭襪,是與木屐一起東渡傳入日本。由於日本的下駄於當時中國的木屐很相似,因此有這一種說法。

無論如何,時至今日,日本人仍有穿著足袋的習俗,例如穿著和服與下駄、草屐時會穿足袋。最正式的足袋是白色,主要用於一些正式場合如茶道會上。男性出行時則常穿黑色的足袋。有花紋、圖案的足袋則多為女性穿著。

至宋朝,丫頭襪仍然很流行,詞人姜夔《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提到:「籠鞵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渺身。」當時不但在江南地區流行,在北方也可以見到,金朝元好問《續小娘歌》之五:「風沙昨日又今朝,踏碎鵶(鴉)頭路更遙。不似南橋騎馬日,生紅七尺繫郎腰。」作品提到的鵶頭,正是鴉頭襪。

南宋《五百羅漢圖》中人物穿著「人字拖」(網上圖片)

南宋《五百羅漢圖》中人物穿著「人字拖」(網上圖片)

一直到了元朝,江南仍然盛行穿上鴉頭襪,浙江諸暨詩人楊維楨在其七言律詩《翡翠巢》中便有云:「屏開時露鴉頭襪,絃斷應銜鳳嘴膠。」當時在浙江的農村婦人,已視製作鴉頭襪、草鞋襪為基本技能。後來因為纏足的普及,丫頭襪才開始少見於中國了。

至於日本,一直到11世紀文獻上開始有「足袋」一詞的記載,但不確定其形制是否和現在的足袋相同。至於現在發音是「たび」的分指襪「足袋」,出現12世紀鎌倉時代(另一說為室町時代),其實際的起源以及發音來源至今仍有多種說法。

日本「下駄」介紹 (網上圖片)

日本「下駄」介紹 (網上圖片)

其中之一是指源自中國的鴉頭襪,是與木屐一起東渡傳入日本。由於日本的下駄於當時中國的木屐很相似,因此有這一種說法。

另外兩種說法都指足袋源自日本,其一是改良自11世紀平安時代的貴族穿著襪子「下沓(しとうず)」,是當時的獵人穿著的皮革製襪子。其二是指日本當時為了配搭下駄,於是開始製作專用襪子來穿著,與中國的鴉頭襪沒有直接傳承關係。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無論如何,時至今日,日本人仍有穿著足袋的習俗,例如穿著和服與下駄、草屐時會穿足袋。最正式的足袋是白色,主要用於一些正式場合如茶道會上。男性出行時則常穿黑色的足袋。有花紋、圖案的足袋則多為女性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