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像狗叫百年叫不醒中國」 老教育家晚年感言心酸

歷史長河

「像狗叫百年叫不醒中國」 老教育家晚年感言心酸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像狗叫百年叫不醒中國」 老教育家晚年感言心酸

2018年03月11日 15:00 最後更新:03月18日 13:06

「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這是民國時期的出版家、社會活動家胡愈之,於1936年,採望晚年馬相伯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適逢當時國難當前,有內爭也有外侮,只要回顧下他的一生作為,憂國憂民,更能使番話讓人聽的辛酸心痛。

93歲時的馬相伯 (網上圖片)

93歲時的馬相伯 (網上圖片)

馬相伯這個人並不是很多人很了解,但一提起復旦大學大家就開始了解,馬相伯正是復旦大學創始人。他生於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年,在江蘇省鎮江一個天主教小村落裡出生。幼年受父母的影響篤信天主教,剛出生就接受洗禮。馬相伯從小天資聰穎,五歲時就進入私塾讀書,對天體運行奧秘尤其感興趣,12歲時進入了耶穌會辦的公學。到了公元1858年,太平天國波及鎮江,馬相伯和家人一起到上海定居,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家從鎮江轉至上海定居。

更多相片
93歲時的馬相伯 (網上圖片)

「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這是民國時期的出版家、社會活動家胡愈之,於1936年,採望晚年馬相伯的時候,所說的一句話。適逢當時國難當前,有內爭也有外侮,只要回顧下他的一生作為,憂國憂民,更能使番話讓人聽的辛酸心痛。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馬相伯這個人並不是很多人很了解,但一提起復旦大學大家就開始了解,馬相伯正是復旦大學創始人。他生於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年,在江蘇省鎮江一個天主教小村落裡出生。幼年受父母的影響篤信天主教,剛出生就接受洗禮。馬相伯從小天資聰穎,五歲時就進入私塾讀書,對天體運行奧秘尤其感興趣,12歲時進入了耶穌會辦的公學。到了公元1858年,太平天國波及鎮江,馬相伯和家人一起到上海定居,繼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讀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哲學、神學、數理和天文等學科。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家從鎮江轉至上海定居。

馬相伯 (左) (網上圖片)

在外交過程中,馬相伯先後去過西方多國,切實感受西方科技的魅力,他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決定毀家興學。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他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即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並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專心興辦教育。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他於上海徐家匯老天文台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是為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校政實行學生自治。

全國各界救國會「七君子」與馬相伯(坐下者) 在家中合影 (網上圖片)

直到抗戰時期,馬相伯已經九旬高齡,他為國難感到痛心疾首,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他到處奔走呼號,號召國人重塑精神,他還親自舉辦義賣活動,將所得的數十萬元的捐款全部捐給了前線。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馬相伯在1939年4月,做了第150期《良友》雜誌的封面人物 (網上圖片)

當他在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聯語共勉。1939年是馬相伯百歲誕辰,全國各地與相關團體都舉行遙祝典禮,國民政府及中共中央皆有賀電。然而,馬相伯向復旦同學會寫親筆信,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令嫌多壽多辱!」並將各屆贈與的壽儀,轉作犒勞前線作戰兵士之用。馬相伯病重時,還對國家念念不忘,一生經歷「國破家亡」的慘劇,百姓尚處於愚昧,痛心疾首,說了這一番話:「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1939年10月20日,馬相伯得知中國於湘北大捷,興奮非常夜不能寢,病情惡化。11月4日,馬相伯沒能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懷著遺憾離開人世。

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當大部分國民還處於水深火熱,對國外情況愚昧不清時,馬相伯已獲得了神學博士的頭銜。後來調到徐匯公學擔任校長,不僅為學生講授中國經史子集,且深究神學。由於馬相伯長時期接觸西方先進文化,深刻認識到了中國文化落後,為國人的愚昧和國家的衰敗感到十分痛心。故他立志辦教育,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國人精神面貌。在清朝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馬相伯為了救濟災民自籌白銀兩千兩,卻遭到教會幽禁,馬相伯一氣之下脫離教會,轉而從政,從事外交和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洋務運動中,金陵機器製造局自製的格林砲 (網上圖片)

在外交過程中,馬相伯先後去過西方多國,切實感受西方科技的魅力,他深感「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材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決定毀家興學。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他將自己的全部家產,即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畝田產,捐獻給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為創辦「中西大學堂」的基金,並立下「捐獻家產興學字據」,專心興辦教育。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他於上海徐家匯老天文台創辦震旦學院(後改名震旦大學),是為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校政實行學生自治。

清末民初時,他擔任不少公職,包括袁世凱大總統府顧問、北京大學校長、政治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等。1917年,馬相伯退出公職,離開北京退隱上海,譯著天主教書籍。

馬相伯 (左) (網上圖片)

馬相伯 (左) (網上圖片)

直到抗戰時期,馬相伯已經九旬高齡,他為國難感到痛心疾首,呼籲停止內戰團結抗日。他到處奔走呼號,號召國人重塑精神,他還親自舉辦義賣活動,將所得的數十萬元的捐款全部捐給了前線。他先後發起組織江蘇國難會、不忍人會、中國國難救濟會和全國各界救國會等愛國救亡團體,被公認為救國領袖、愛國老人。

全國各界救國會「七君子」與馬相伯(坐下者) 在家中合影 (網上圖片)

全國各界救國會「七君子」與馬相伯(坐下者) 在家中合影 (網上圖片)

當他在家裡召開救國會第二次執委會時,他特地寫了「恥莫大於亡國,戰雖死亦猶生」聯語共勉。1939年是馬相伯百歲誕辰,全國各地與相關團體都舉行遙祝典禮,國民政府及中共中央皆有賀電。然而,馬相伯向復旦同學會寫親筆信,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老朽何為,流離異域。正愧無德無功,令嫌多壽多辱!」並將各屆贈與的壽儀,轉作犒勞前線作戰兵士之用。馬相伯病重時,還對國家念念不忘,一生經歷「國破家亡」的慘劇,百姓尚處於愚昧,痛心疾首,說了這一番話:「我只是一隻狗,只會叫,叫了一百年,還沒有把中國叫醒。」

馬相伯在1939年4月,做了第150期《良友》雜誌的封面人物 (網上圖片)

馬相伯在1939年4月,做了第150期《良友》雜誌的封面人物 (網上圖片)

1939年10月20日,馬相伯得知中國於湘北大捷,興奮非常夜不能寢,病情惡化。11月4日,馬相伯沒能看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懷著遺憾離開人世。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復旦天才博士「流浪紐約16年」曾發表逾30篇論文!曲折身世曝光

2024年01月06日 14:20 最後更新:22:03

內地有博主在紐約街頭找到一位流浪16年的留美博士,他已頭髮花白、牙齒鬆動,身世更曲折離奇……

有博主發現了一位流浪漢。網上圖片

有博主發現了一位流浪漢。網上圖片

據內媒報導,一名博主「王探長」日前在社交平台發布影片,發現了一名流浪漢,對方自稱已經流浪紐約街頭16年、是曾就讀物理科系的中國留美的博士。影片中可見,他已經頭髮泛白,牙齒鬆動脫落、難以咀嚼,只能吞咽食物。當王探長提出要幫助他找個收容所,或是找份工作時,他重復了三四次:「讓我休息休息,我能找到工作。」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該名「流浪博士」自稱是江蘇省江陰市人現年54歲,在復旦大學物理學科系學士畢業,之後到美國讀物理學專業碩士、博士,在做了1、2年博士後,又在華爾街從事了近2年的IT開發工作。他在多年前曾有回國意願,礙於美國對華裔人才的限制一直沒能成行,之後在經歷人生多重打擊後精神出現了問題,最後只能到街頭流浪。

隨後影片受到各界關注,對此,復旦大學校友會紐約分會指出,目前可以確認該人的確是復旦校友,「現在已有紐約當地復旦校友自發(組織)的志願者行動」。之後媒體更找到了他的高中同學,原來這名流浪漢名孫衛東,當時一直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成績優異,是絕頂聰明的「學霸」,在高中6門課中有4門都滿分,後來直接進了復旦大學的少年班。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還有知情者表示,孫衛東是曾和一名中國女子在美國結婚,但她在拿到美國綠卡後就和他分手,而之後他深受打擊,因此精神上出現了問題,接著杳無音信,很多同學或友人都以為「他在美國過得很好」。

有網友還爆料,表示孫衛東本是「妥妥的物理學新星」,在1985年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錄取進入復旦大學的少年班物理專業,本科畢業後,獲得了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的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之後轉攻電腦專業。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原來是留美博士。網上圖片

他更在美國權威物理學期刊上發表了至少32篇SCI論文,「如果他以這份學術成績直接在2000年初回國的話,一定可以直接評定為國內任何一所頂尖高校的教授,如今估計已經夠資格成為一名中科院院士!可惜造化弄人、令人惋惜。」

而有的女同學在看到視頻後都忍不住流淚,大家表示願意捐贈一萬元接他回國養老。不過最終是否回國還是要取決於孫先生本人。然而孫先生在內地的家人在知悉現狀後,表示「不希望被打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