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導,今屆書展科普讀物搶手,人均消費二千元。(星島圖片)

《星島日報)報導,今屆書展科普讀物搶手,人均消費二千元。(星島圖片)

有位家長很焦慮,他告訴我︰「看過你的書,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工作報告》預期2021年全球有500萬個職位因為科技而消失。」對,時間看來很急切,不過,他最擔心的是報告所指︰「現時就讀小學的兒童,未來遇到的工作65%目前還未出現。」他一對兒子分別上了小學,如何在今天為兒子們裝備好來迎接未來工作,他顯得茫無頭緒。逛過書展之後,他說︰「不過,我找不到最新的區塊鏈科普圖書,還有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術很少。」

看來他的焦點有點模糊,儘管他是經驗豐富的外資行政人員。你以為今天教小孩子區塊鏈技術,讓他們有如美國那位十一歲神童CEO George Weiksner懂得發行遊戲加密貨幣是現實的嗎?人家的條件就是非常獨特,所以成為新聞。「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等技術,你不必關心是怎麼做的,這些事情會有很多人來做,但一定要會用。」我借用知名IT專家、前騰訊副總裁吳軍最近一篇文章的觀點,試圖消除這家長的焦慮。

每次科技革命都令人擔心被淘汰,這是人之常情,不過同時也有受益人。「真正受益的一種是搞核心技術的人,還有一種是知道怎麼用的人。」別的例子我不熟悉,PC年代的故事我很熟。英特爾研發出處理器,催生了微型電腦之後,大家都知道將為時代帶來一次重大改變,可是沒有人十分知道怎麼用。英特爾估計微型電腦起碼有二萬五千種不同的用途,可是範圍太廣闊、太分散,令市場無法建立起來。

蓋茲相信電腦以商用為主,電腦需要一個作業系統執行周邊功能,讓電腦變得操作簡單方便。不過,Windows系統原技術並非來自這位電腦神童,而是Xerox公司實驗室PARC所研發的Alto,研發團隊多達二百人,Alto這台電腦當時已具有滑鼠、電郵、Pull-down menus、Icons、Scroll bar等功能,但Alot定位於科技實驗,造價昂貴也不打算普及化。蓋茲得到這方面技術之後與IBM合作,1981年推出IBM PC,打開資訊革命新年代。

新發明、新技術要達到石破天驚階段,時間過程很長,同時需要融合不同知識,然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創新能力,有關論述詳見於管理大師杜拉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才是面對日新月異、科技進步更替時代之解決方案。然而,創新不是單憑靈感和創意,對科技知識也要保持一定觸覺和了解,你才知怎麼去用。這位家長不焦慮了,他應該知道如何為孩子規劃出一套學習方案。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