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打開自閉童心扉  同行老師:助他們練一身武功

社會事

打開自閉童心扉  同行老師:助他們練一身武功
社會事

社會事

打開自閉童心扉  同行老師:助他們練一身武功

2019年03月04日 10:00

「以往很多時候是軒仔(化名)一個人獨來獨往,但現在看到他在班房裡,會主動走到同學身邊跟他們玩、搭訕和談天,更願意親近同學。」這是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見證患自閉症的軒仔在「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幫助下的改變。主流學校平均每90學童就有1人患有自閉症,情況值得關注,因此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4億1千萬港元推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支援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

在主流學校平均每90名學童就有1人患自閉症。

在主流學校平均每90名學童就有1人患自閉症。

自閉症學童普遍不擅於與人溝通,加上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往往令他們在學習、社交,以至日常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在台山商會中學讀中四的軒仔患自閉症,雖然學習能力不算差,但不懂關心人,不懂察言觀色,有時上課更會突然扮老師說話,亦有一些衞生問題如打乞嚏不掩口鼻等,起初沒有太多朋友。「兒子過往的情緒比較激動,不合他心意便有情緒反應,例如哭得很厲害,有時會丟東西。可能他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佳,跟同學關係不太好,他還試過動手打同學。」軒仔媽媽憶起那段備受困擾的日子娓娓道來。

更多相片
在主流學校平均每90名學童就有1人患自閉症。

「以往很多時候是軒仔(化名)一個人獨來獨往,但現在看到他在班房裡,會主動走到同學身邊跟他們玩、搭訕和談天,更願意親近同學。」這是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見證患自閉症的軒仔在「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幫助下的改變。主流學校平均每90學童就有1人患有自閉症,情況值得關注,因此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4億1千萬港元推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支援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

軒仔(化名)與媽媽。

自閉症學童普遍不擅於與人溝通,加上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往往令他們在學習、社交,以至日常生活中面對種種挑戰。在台山商會中學讀中四的軒仔患自閉症,雖然學習能力不算差,但不懂關心人,不懂察言觀色,有時上課更會突然扮老師說話,亦有一些衞生問題如打乞嚏不掩口鼻等,起初沒有太多朋友。「兒子過往的情緒比較激動,不合他心意便有情緒反應,例如哭得很厲害,有時會丟東西。可能他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佳,跟同學關係不太好,他還試過動手打同學。」軒仔媽媽憶起那段備受困擾的日子娓娓道來。

教育局的資料顯示,2010年起確診患自閉症的中小學生有4倍增幅,在主流學校平均每90名學童就有1名患自閉症,幾乎每間學校都有自閉症學童。由於大眾對自閉症的認識和了解不足,自閉症學童的行為容易被誤解,因此無論學生、老師、學校或家長都需要更多支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由2015年起撥款逾4億1千萬港元,聯同香港大學、教育局及8間非政府機構,合作推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是全港首個專為於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提供支援的計劃。

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透過音樂打開自閉症學童心扉,建立良好關係。

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透過音樂打開自閉症學童心扉,建立良好關係。

軒仔的學校得到「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的幫助,為校內自閉症學童舉辦課後小組,教導他們社交、溝通、情緒管理等技巧;亦有家長支援小組,由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情緒和處事方式。軒仔媽媽分享了其中一個從支援小組學到的有效管教方法,「社工教我們多提問,讓兒子自己話事,例如問他需要多久才打完遊戲機,要他制定時間,好處是他自己可以思考、自律、加強自覺性,因為由他自己話事,沒有強迫性,他便很聽話地做。」

家長支援小組有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和情緒。

家長支援小組有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和情緒。

軒仔在「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幫助下,社交、溝通、情緒管理方面都有進步。

母子間的相處方改變,加上社交、溝通、情緒管理等支援,軒仔媽媽大讚兒子進步了很多。軒仔媽媽高興地說:「他肯表達自己的意思,變得主動了、懂得關心家人。我下班回來很累,他會幫我按摩背脊,又拿飯餸給我吃,我覺得很溫暖!」

與此同時,計劃亦著重校本支援,先後培訓了超過1.5萬名老師,提升他們支援自閉症學童的能力。梁少珍老師表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邀請了心理學家來到學校,介紹老師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應怎樣了解自閉症學童的內心世界及跟他們相處,令我們的同事打開心扉、更大程度地接納他們,「學到很多有效技巧,真正能用於學童的日常生活!」

透過家、社、校三方協作的創新服務模式,計劃今年度已擴展至逾500間主流學校,平均每年幫助約5,000名學童改善溝通技巧、情緒表達、適應社會等。

梁老師說,這些孩子與一般學生無大分別,但如果在中學時期沒有正常社交,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影響很大,她認為共融對這些學生非常重要,只要老師與同學多點包容、多點理解,便能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發揮所長。

她語重心長地說:「自閉症學童很需要學習一套有效的『生存技巧』,中學這個時段是他們鍛練一身武功的最後機會,因為接下來在大專院校或踏足社會工作,沒有那麼多機會讓他們練習,如果他們能夠在中學好好裝備,將來進入社會,無論交友、工作,我相信他們的生活會得心應手,而且會更加愉快。」

軒仔(化名)與媽媽。

軒仔(化名)與媽媽。

教育局的資料顯示,2010年起確診患自閉症的中小學生有4倍增幅,在主流學校平均每90名學童就有1名患自閉症,幾乎每間學校都有自閉症學童。由於大眾對自閉症的認識和了解不足,自閉症學童的行為容易被誤解,因此無論學生、老師、學校或家長都需要更多支援。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由2015年起撥款逾4億1千萬港元,聯同香港大學、教育局及8間非政府機構,合作推行「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是全港首個專為於主流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童及其家長提供支援的計劃。

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透過音樂打開自閉症學童心扉,建立良好關係。

台山商會中學梁少珍老師透過音樂打開自閉症學童心扉,建立良好關係。

軒仔的學校得到「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的幫助,為校內自閉症學童舉辦課後小組,教導他們社交、溝通、情緒管理等技巧;亦有家長支援小組,由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情緒和處事方式。軒仔媽媽分享了其中一個從支援小組學到的有效管教方法,「社工教我們多提問,讓兒子自己話事,例如問他需要多久才打完遊戲機,要他制定時間,好處是他自己可以思考、自律、加強自覺性,因為由他自己話事,沒有強迫性,他便很聽話地做。」

家長支援小組有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和情緒。

家長支援小組有社工和專家教導家長如何幫助自閉症子女改善行為和情緒。

母子間的相處方改變,加上社交、溝通、情緒管理等支援,軒仔媽媽大讚兒子進步了很多。軒仔媽媽高興地說:「他肯表達自己的意思,變得主動了、懂得關心家人。我下班回來很累,他會幫我按摩背脊,又拿飯餸給我吃,我覺得很溫暖!」

軒仔在「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幫助下,社交、溝通、情緒管理方面都有進步。

軒仔在「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幫助下,社交、溝通、情緒管理方面都有進步。

與此同時,計劃亦著重校本支援,先後培訓了超過1.5萬名老師,提升他們支援自閉症學童的能力。梁少珍老師表示,「賽馬會喜伴同行計劃」邀請了心理學家來到學校,介紹老師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應怎樣了解自閉症學童的內心世界及跟他們相處,令我們的同事打開心扉、更大程度地接納他們,「學到很多有效技巧,真正能用於學童的日常生活!」

透過家、社、校三方協作的創新服務模式,計劃今年度已擴展至逾500間主流學校,平均每年幫助約5,000名學童改善溝通技巧、情緒表達、適應社會等。

梁老師說,這些孩子與一般學生無大分別,但如果在中學時期沒有正常社交,對他們將來的發展影響很大,她認為共融對這些學生非常重要,只要老師與同學多點包容、多點理解,便能幫助他們融入校園生活、發揮所長。

她語重心長地說:「自閉症學童很需要學習一套有效的『生存技巧』,中學這個時段是他們鍛練一身武功的最後機會,因為接下來在大專院校或踏足社會工作,沒有那麼多機會讓他們練習,如果他們能夠在中學好好裝備,將來進入社會,無論交友、工作,我相信他們的生活會得心應手,而且會更加愉快。」

往下看更多文章

馬會《駿步人生》 訪「魔鬼教練」沈金康 暢談單車情緣與香港情懷

2024年03月21日 15:09 最後更新:15:15

馬會刊物《駿步人生》最新一期專訪香港單車隊前總教練沈金康,他笑言單車已溶入血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

香港單車隊前總教練沈金康,年少成為國家單車運動員,一場意外失去左腿,同時把他推向教練崗位;期間利用科技改良訓練,更於執教港隊接近30年間,把香港的單車隊推向國際。自言身體流著「單車的血」、70歲的沈金康暢談「倒下去再站起來」的經歷、港隊育成記、運動科學的應用,我是運動員及港生活等幾大方面,細數他的香港情懷。

香港單車隊前總教練沈金康接受《駿步人生》訪問,笑言單車溶入血液,已成為他的一部分。

香港單車隊前總教練沈金康接受《駿步人生》訪問,笑言單車溶入血液,已成為他的一部分。

沈金康指,1994年受聘擔任香港單車隊總教練,參觀過後認為香港體育學院設備媲美北京的國家體育中心,但後來才發現,單車當時並不是體院的重點項目,所以資源很少,甚至運動員也沒有一個是全職的。

那時的香港單車隊,全是業餘性質。他笑着憶述,出外比賽最少要四個人,但港隊不夠人,唯有公開招募,結果只得一個人報名,就是黃金寶。阿寶追隨沈20多年。問沈算不算是情同父子?沈說:「肯定不是父子情,如果是我兒子才不會聽我的。(我)照顧他、幫助他、培養他,感情已超過父子了。」

談到運動科學,沈金康可能是全中國第一個用上電腦的單車隊教練,也是最早一批注意到心率對訓練產生影響的教練。不過,當初沒有這樣的儀器,工科出身的他竟然自己做出來。為了提升運動員的水平,沈金康還涉獵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以至運動心理學。藉着訓練,提升水平,造出成績。

沈金康人稱「魔鬼教練」,執教生涯逾41年,換言之未夠30歲便當上教練。說起自己為何一早便從運動員轉執教鞭,全因一場車禍。1980年,他跟隊友在距離上海50公里外的太倉附近進行公路訓練,結果他給一輛大貨車撞倒,車轆更輾過他的左腳,最終需要截肢報名。

沈金康認為,「受傷是一件壞事,但它也是一件好事。」今天,沈金康這樣總結當年的意外。「那時我失去了一條腿,知道自己沒辦法像之前那樣生活,但腿子不成,腦子還成,我就開始讀書,重新生活,重新奮鬥。」

沈金康特別注重科學方法訓練,亦涉獵運動醫學、生理學,以至心理學,難怪在1985年他年僅32歲時,便獲同儕推選出任國家單車項目主教練,九個月後的1986年漢城亞運會,國家隊獲得男子100公里團體計時賽冠軍,也是國家隊單車項目首個亞運金牌。一年後,他出任國家隊總教練,並於五年後帶領中國單車隊在北京亞運合共取得6金的佳績,其中由他直接訓練的運動員,取得2金2銀。

沈金康在香港前後生活差不多30年,來自上海的他喜歡廣東「飲茶」,茶葉至愛普洱。退休後的沈金康常到不同地方交流。「我也想休息,但當我想到我幾十年經驗,就是財富;而這財富,不是我一人產生,有很多香港及內地運動員共同付出,才能得到。」他希望把「財富」傳承下去。

最新一期《駿步人生》全書內容:https://charities.hkjc.com/corporate/common/chinese/pdf/bi-monthly-magazine/ebook2403.pdf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