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嘉靖帝是明是昏? 四萬蒙古騎兵揭露「中興」謊言

歷史長河

嘉靖帝是明是昏? 四萬蒙古騎兵揭露「中興」謊言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嘉靖帝是明是昏? 四萬蒙古騎兵揭露「中興」謊言

2020年03月11日 10:00 最後更新:17:59

歷史上很多皇帝在位初期勵治,晚年判若兩人。

嘉靖帝朱厚熜為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四十五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排名第二的皇帝。後世對嘉靖帝評價截然不同,有人認為嘉靖帝是中興之主,甚至堪比漢武帝,但也有人說他昏庸老朽。

明朝史上有兩大恥辱,第一個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率領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全軍覆沒,自己還被瓦剌人活捉。第二個就是庚戌之變,這事件了解的人不多,這項恥辱的主角正是明世宗朱厚熜。

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網上圖片)

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畫像 (網上圖片)

嘉靖帝在位初期,一直忙於「大禮議」,為自己的生父爭取名分,追朱祐杬為「皇考」,以孝宗為「皇伯考」,與群臣政治鬥爭,結果罷黜、拷打二百人,杖斃十數人。此外熱衷道教活動,每日煉丹修道,很少上朝與大臣溝通交流。嘉靖帝對朝政的掌控沒有絲毫放鬆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載:他「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嘉靖帝通過內閣掌控朝局,顯得他很聰明很有手段。

但是有不少人認為,這種管理方式使得嚴嵩嚴世蕃父子專權,不夠靈活得在處理紛繁複雜的邊境事務時,最終令明朝出事。據《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嘉靖二十九(公元1550年)八月,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率領四五萬騎兵,越過明朝要塞宣府,從古北口殺入,「圍順義,長驅直入」。此後,俺答汗的主力逼進通州,「大掠密雲、三河、昌平諸處」。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嘉靖帝接到奏報非常震驚,因自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再沒有發生過被外敵兵臨城下之事。兵部尚書丁汝夔奉命佈置城防,但此時此時嚴嵩執政,明朝軍備廢弛,昔日戰鬥力強悍的三大營,「禁軍僅四五萬,老弱半之,又半役內外提督大臣家不歸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嘉靖帝只好下詔,讓天下兵馬入京勤王。

俺答汗並沒有率軍攻打北京,他的目的不是推翻明朝,而是在京城附近四處劫掠:「大掠村落居民,焚燒廬舍,火日夜不絕」,「火光燭天,德勝、安定門北,人居皆毀」,通紅的火光照亮了北京城之夜,連宮中的嘉靖也感到「震懼」。而更讓他生氣的好戲,還在後頭。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明朝軍隊 (網上圖片)

勤王大軍陸續抵達北京附近,人數已達十多萬,嘉靖帝加封仇鸞平虜大將軍,統領各路人馬。但是仇鸞不敢與蒙古騎兵作戰,反而在民間劫掠:「鸞兵往掠食諸村落。」俺答汗率領大軍撤退時,與仇鸞的軍隊遭遇,結果「鸞出不意,倉卒幾不能軍。敵縱騎蹂陣而入,殺傷千餘人,幾獲鸞」。

為了讓俺答汗撤退,嘉靖帝認為「苟利社稷,皮幣珠玉非所愛」,決定與俺答汗通貢。俺答汗在京城附近劫掠十六天,「諸州縣報所殘掠人畜二百萬」,率領十幾萬大軍的仇鸞向皇帝「報功八十餘級,以捷聞」。庚戌之變暴露了明朝統治存在嚴重問題。事後,嘉靖帝處死了兵部尚書丁汝夔,成為了替罪羔羊。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世宗肅皇帝御容 (網上圖片)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世宗肅皇帝御容 (網上圖片)

世宗在位前期多番改革,銳意圖治,頗有作為,時稱嘉靖中興,但他受人詬病其實也多,除了「大禮議」事件,到了中後期也無心朝政,使嚴嵩父子專權。在宮中,世宗也暴虐無道,因為虐待宮女,導致宮女發動壬寅宮變,險些喪命。

往下看更多文章

樂官夔「一夔已足」 差點被誤會成一足怪獸

2024年03月29日 20:00 最後更新:10:40

「一夔已足」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戰國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在《察傳》中有提及:「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日夔一足,非一足也。』」

傳說在黃帝時代,東海山上出現了一隻全身泛青色的怪獸。雖牠形狀似牛,卻頭上無角。哪怕只有一條腿,仍健步如飛。聽說在遠處看過牠的人都不敢直視牠,只因牠眼睛迸發的光芒堪比日月星辰,鼻子一搧一搧的,時不時發出比打雷還響的吼聲,實在滲人得很。這樣的生物人們都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稱之為「夔」。

夔。(網上圖片)

夔。(網上圖片)

幸好,這隻怪獸最終被一名勇士給收復了,當勇士把牠獻到黃帝眼前時,黃帝眼都不眨的就派人殺掉這頭猛獸。為了彰顯斬殺這頭異獸的榮光,黃帝把怪獸的皮給剝了下來,並用它制成了一面大鼓。這面鼓可神奇了,只要輕輕一敲,聲音就可以傳到五百里以外的地方。

到了堯時,夔獸的故事已經被眾人所遺忘。不過恰巧的是,此時民間出現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樂師,而他的名字也叫作「夔」。這名名叫「夔」的樂師可不是怪獸,相反是一個音樂天才。他精通音律,擅長擊罄。據說只要樂師夔一擊罄,就連遠在森林的野獸們都會趕到他的身邊,隨著音樂節奏而跳舞。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罄是一種形狀像曲尺、用玉或石頭制成的打擊樂器。(網上圖片)

由於舜十分認同音樂能教化萬民、體現天地精神的作用,所以他繼位後就著手選拔樂官。他派重黎到民間去尋找合適的人來擔當如此重任,而重黎推薦的人正是夔。夔成為樂官後也不負眾望,他到處正音協律、傳播音樂,可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後來重黎擔心夔工作過為繁重,便建議舜再找幾位樂師協助夔的任務。可是舜聽後只顧搖頭拒絕道:「音樂之本,貴在能和。像夔這樣的人才,一個就足夠了!」果然不出舜所料,夔盡職盡責,成功透過音樂把中原的文化傳播到了四方各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儘管夔功績累累,但後人對他的認識仍不多,甚至不少人把他跟黃帝時代的夔獸混為一談。因為舜曾經說過「夔者一而足」,所以很多人就訛傳這位樂官只有一條腿,嚇得魯哀公得知後連忙向孔子請教。「我聽說樂官夔只有一條腿,是這樣的嗎?」孔子聽後不由得笑了笑,擺擺手道:「不是這樣的。一條腿的是黃帝時期所捕捉到的怪夔,但我們樂官夔可是人啊!怎麼會只有一條腿呢?」見孔子堅決地否定,魯哀公便追問道:「那『夔者一而足』這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呀?」孔子不徐不疾地解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精通音律的夔有一個就夠了,並不是說他只長了一條腿。」後來人們避免誤會,都把「夔一足」的說法改成「夔已足」。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一夔已足」這個成語,形容只要是專門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