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指3月初公布具體選址。

《財政預算案》提到將就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群展開技術研究,近日更有政府消息透露最快3月初公布具體選址。《星島日報》早前到屏山視察,留意當中兩組位於朗天路附近的棕地,目前主要用作物流及停車場用途,為棕地之中較鄰近港鐵站及現有住宅區,料屬合乎「高潛質」棕地的定義,較大機會被當局「徵用」。不過,《星島日報》在查冊後亦發現以上地段業權分散,分別有祖堂地或發展商在內的業主,而且用地規劃與地段的劃分不一致,即使已劃為綜合發展區多年,但仍未有發展計畫,業界料當局「入場」收地,可有助加快發展有關地段。

更多相片
朗天路以西的一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有消息指3月初公布具體選址。

蝦尾新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政府早前公布全港棕地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並指出在未納入任何發展計畫內的160公頃棕地有較高的發展潛力,即距離新市鎮界綫及主要的交通幹道都少於500米的可步行距離內,同時面積亦最少有兩公頃或以上。發展局現時再按土地使用兼容性和場地限制等因素,進一步檢視當中的部份棕地,以評估當中有多少可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細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根據報告的資料,最大面積的棕地群位於橫州一帶,有相當部分分布於屏山、青山公路洪水橋段以南及元朗公路附近。《星島日報》早前到屏山一帶視察,留意在該批棕地之中就有兩組分別位於朗天路西邊及東邊而未有發展計畫的棕地群,距離天水圍西鐵站的步行距離約只有15分鐘,較其他棕地更接近已發展區及交通樞紐。

藍地黃崗圍路附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兩組棕地群中較細的一組,位於天水圍西鐵變電站南邊,該地段地勢平坦,目前主要作為倉庫及停車場用途。現時大約兩公頃的用地於土地規劃分別屬於「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以及「鄉村式發展地帶」。城規會曾數次批出許可,將以上土地作為臨時停車場、臨時建材商店等用途。至於位於朗天路東邊的棕地,資料顯示有一組分別營運作停車場及物流倉庫的棕地群,估計面積合共有約8公頃,距離天水圍天慈邨大約只有300米。

天水圍天慈路以東的馮家園一帶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現場所見,停車場範圍停泊十數架貨櫃車,而靠近西鐵綫架空軌道以南一帶的物流倉庫範圍,則有3個大型貨倉,當中至少2個由利豐集團運作。《星島日報》翻查城規會資料,留意到有關用地由10年起被劃為「綜合發展區」,可以最多0.4倍的地積比,興建不高於3層的建築物,當時的規劃意向,是希望可通過提升規劃用途吸引發展者在這些地點進行重建作綜合發展或住宅用途,並提供商業、休憩用地和其他配套設施,從而改善環境。然而,過去最少8年都僅獲城規會批准作為臨時貨櫃車場及物流中心用途。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以上土地一直未有發展,或與土地過於零碎及業權分散有關。《星島日報》在查冊後,進一步發現兩組棕地都涉及多名業主,以面積較少的一幅為例,在涉及的14幅地段中,除了政府土地以外,由最少9名業主持有,當中亦包括較難發展的祖堂地,如由前區議員鄧達善擔任司理的鄧輯五堂、由鄧志學任司理的鄧維新堂及鄧永大任司理的鄧燕翼堂。較大的一幅,亦涉及約60個地段,由最少十名業主擁有。以上業權及地段分布的情況,相信是土地過去難以發展的原因。

朗天路以西的一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朗天路以西的一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政府早前公布全港棕地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並指出在未納入任何發展計畫內的160公頃棕地有較高的發展潛力,即距離新市鎮界綫及主要的交通幹道都少於500米的可步行距離內,同時面積亦最少有兩公頃或以上。發展局現時再按土地使用兼容性和場地限制等因素,進一步檢視當中的部份棕地,以評估當中有多少可適合作公營房屋發展。

蝦尾新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蝦尾新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根據報告的資料,最大面積的棕地群位於橫州一帶,有相當部分分布於屏山、青山公路洪水橋段以南及元朗公路附近。《星島日報》早前到屏山一帶視察,留意在該批棕地之中就有兩組分別位於朗天路西邊及東邊而未有發展計畫的棕地群,距離天水圍西鐵站的步行距離約只有15分鐘,較其他棕地更接近已發展區及交通樞紐。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細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細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不大。

兩組棕地群中較細的一組,位於天水圍西鐵變電站南邊,該地段地勢平坦,目前主要作為倉庫及停車場用途。現時大約兩公頃的用地於土地規劃分別屬於「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以及「鄉村式發展地帶」。城規會曾數次批出許可,將以上土地作為臨時停車場、臨時建材商店等用途。至於位於朗天路東邊的棕地,資料顯示有一組分別營運作停車場及物流倉庫的棕地群,估計面積合共有約8公頃,距離天水圍天慈邨大約只有300米。

藍地黃崗圍路附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藍地黃崗圍路附近的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現場所見,停車場範圍停泊十數架貨櫃車,而靠近西鐵綫架空軌道以南一帶的物流倉庫範圍,則有3個大型貨倉,當中至少2個由利豐集團運作。《星島日報》翻查城規會資料,留意到有關用地由10年起被劃為「綜合發展區」,可以最多0.4倍的地積比,興建不高於3層的建築物,當時的規劃意向,是希望可通過提升規劃用途吸引發展者在這些地點進行重建作綜合發展或住宅用途,並提供商業、休憩用地和其他配套設施,從而改善環境。然而,過去最少8年都僅獲城規會批准作為臨時貨櫃車場及物流中心用途。

天水圍天慈路以東的馮家園一帶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天水圍天慈路以東的馮家園一帶棕地,發展房屋機會較遜。

以上土地一直未有發展,或與土地過於零碎及業權分散有關。《星島日報》在查冊後,進一步發現兩組棕地都涉及多名業主,以面積較少的一幅為例,在涉及的14幅地段中,除了政府土地以外,由最少9名業主持有,當中亦包括較難發展的祖堂地,如由前區議員鄧達善擔任司理的鄧輯五堂、由鄧志學任司理的鄧維新堂及鄧永大任司理的鄧燕翼堂。較大的一幅,亦涉及約60個地段,由最少十名業主擁有。以上業權及地段分布的情況,相信是土地過去難以發展的原因。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位於西鐵架空軌道以南的棕地群,發展房屋機會較高。

測量師學會土地政策小組主席劉振江表示,發展新界棕地的最大挑戰是交通和基建配套,若遇上祖堂地更幾乎「冇得搞」,而以綜合發展區方式發展,所拼合的土地必須夠大,始能滿足城規條件,因此有大量早年由發展商購入的土地一直未能發展。他認為,政府若能「出手」收地發展公營房屋,可加快引入基建和交通配套,有助大增密度,加快發展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