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茶」在全球只得兩類發音 源於漢語發音不同

歷史長河

「茶」在全球只得兩類發音 源於漢語發音不同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茶」在全球只得兩類發音 源於漢語發音不同

2020年05月06日 10:00 最後更新:05月07日 16:52

發音可見歷史流動。

廣東話有不少押韻童謠,是不少港人集體回憶。當中一首「大笨象揸支槍去打仗」,因最近有電視節目主持提出,引起網上掀起熱話。主持說憑「大笨象揸支槍去打仗」下一句的答案,就測到究竟是香港島還是九龍或新界區長大的小朋友,如果下一句是「打完仗,返嚟食碗辣椒醬」就是港島長大的;「打唔贏,返嚟食碗辣椒醬」就是九龍或新界區長大的。說法掀起網民討論。

一種「語言」或說法在不同地區有差異的現象時有發生,這類現象早在西漢末年語言學家揚雄所撰的《方言》有載,著作亦被視為最早記錄漢語詞彙在地理上差異。而我們也能透過這些有趣的現象,來看世界的歷史流動,最具代表的必然數到「茶」。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網上圖片)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網上圖片)

茶文化發源於中國,再傳播至世界。由於中國語言中對「茶」的發音不盡相同,茶傳播開去後,在全球各地的叫法也不同。漢字文化圈以外對「茶」的稱呼的起源,主要有「cha」及「tea」兩種,均可看出歷史來。

據了解,在幾乎全世界所有的語言中,「茶」的說法只有兩種,一種發音類似英語的「tea」,西班牙語中的「té」和南非荷蘭語中的「tee」;另一種發音類似「cha」,例如印地語中的「chya」,毫無疑問兩種發音都來自中國,正揭示古代茶葉「全球化」流動的路線。從陸上絲綢之路傳遞的茶葉,所到之處幾乎都叫「cha」,而在大航海時代期間,從海路傳送的茶葉,所到之處幾乎都叫「tea」。

南宋劉松年《鬥茶圖軸》(網上圖片)

南宋劉松年《鬥茶圖軸》(網上圖片)

「茶」(cha)這個詞是漢語,在很多不同漢語方言中發音都是類似。它來自中國,穿越中亞,最終在波斯語中變為「chya」,這是由於沿絲綢之路的貿易。事實上,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茶葉貿易。「茶」這個名詞的傳播範圍,超越了波斯語,在烏爾都語中成為「chay」,在阿拉伯語中成為「shay」,在俄語中成為「chay」。它甚至傳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語中成為「chai」。受影響地方包括西藏、尼泊爾、印度、孟加拉、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克羅地亞、捷克及俄羅斯等。

14世紀絲綢之路商旅 (網上圖片)

14世紀絲綢之路商旅 (網上圖片)

至於在東亞,日語和韓語中「茶」的說法也以cha為基礎,但他們用這個詞的歷史可能比波斯人更久。

但以上的解釋,不能說明「tea」這種發音的由來。在漢字文化圈,「茶」在不同方言中,讀音是不同的,在閩南話中,它的發音類似「te」,閩南語是在中國沿海省份福建所說的方言。而這種沿海方言的發音,說在大航海時代由荷蘭人將之帶到歐洲。

比利時畫家1720年繪畫英國家庭喝茶 (網上圖片)

比利時畫家1720年繪畫英國家庭喝茶 (網上圖片)

荷蘭在17世紀時,是歐亞間最主要的茶葉貿易者。據《世界語言結構地圖集》(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解釋,荷蘭在東亞使用的主要港口位於福建和台灣,當地「茶」的發音都是「te」。當年,荷蘭人向歐洲等大規模輸送茶葉,故現今多存在「te」的發音,因此一般認為「te」音多由海路傳出,也造成了英文中「tea」這個詞的由來,也才有了法語中的「thé」及德語中的「tee」。受影響的地方除了英、法、德,還有匈牙利、丹麥、挪威、瑞典、芬蘭、西班牙等。在西歐國家中,葡萄牙卻與別不同,他們「茶」的發音為「cha」,因為他們主要從澳門進口茶,從澳門引入粵語詞彙為「cha」就是理所當然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