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上千萬客流,卻還要靠政府補貼,地鐵公司掙錢有多難?)

一座城市,每天1000萬上下的客運量,一年30多億人次的總客流。

更多相片

(原標題:每天上千萬客流,卻還要靠政府補貼,地鐵公司掙錢有多難?)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數據來源: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各地地鐵或軌道交通集團2019年財務報告(僅計入上海申通地鐵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數據來源:《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圖片來源: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報告

圖片來源:攝圖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城市進化論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圖

這是北上廣城軌交通的平均成績單。但即使是這麼「擠」,“地鐵運營如何實現盈利”仍是普遍面臨的世界級難題。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上半年過去,上海清算所官網上,內地許多地鐵公司已陸續披露2019年度財務報告。在公佈的數據中,各地地鐵公司2019年營業總收入高則超200億元,低者也有過億收入。但從盈利來看,卻只有深圳一枝獨秀。

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凈利潤超百億(116.9億元);而其他城市的城軌交通,則多在收支平衡線上下掙扎,不少還依賴於政府補助。

地鐵掙錢怎麼這麼難?深圳經驗是否有可供參考之處?

「入不敷出」

作為公共交通工具,地鐵的作用不僅在於改善民生,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也是肉眼可見。

根據《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

截至去年底,內地已有40個城市開通了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208條,總長度達6736.2公里。

圖片來源:攝圖網

總體來看,2019年全國平均運營收支比為72.7%。其中,運營收支比超過100%的城市有杭州、深圳、北京、青島;其餘城市運營收支比均低於100%。

「整體看,我國城軌交通運營成本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狀況,需要政府補貼。」

數據來源: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各地地鐵或軌道交通集團2019年財務報告(僅計入上海申通地鐵股份有限公司數據)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概況之下,地鐵公司的財務報告則更詳細地勾勒出了收入支出的來龍去脈。上半年,上海清算所已披露內地22城地鐵公司的2019年度財務報告。營收總收入的前五名,由高到低依次為深圳、廣州、武漢、杭州和蘇州。

從盈利情況來看,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一馬當先。過去一年,深圳地鐵不僅實現營業收入209.9億元,同比增加84.9%,凈利潤更是高達116.9億元,同比增加61.2%。

深圳地鐵可以說是內地最賺錢的地鐵公司。2018年其72.49億元的凈利,也超出第二名武漢地鐵近60億元。相較之下,其他城市城軌交通的盈利狀況,卻多不盡如人意。

以億元計,另外21城中僅武漢、杭州、廣州3座城市,凈利潤在兩位數以上,但無一超過深圳地鐵凈利潤的零頭。

上海、濟南、寧波、蘇州、西安、瀋陽、重慶等不少城市地鐵公司的凈利潤,更是在1億元以下,接近零值水平線。

緣何虧損

為什麼地鐵那麼多人坐,還賺不到錢?

以重慶為例,至2020年5月,重慶共計開通9條線路,運營里程329公里,覆蓋主城全域,日均客運量近300萬乘次,最高日客運量373.9萬乘次。在2019年城軌客運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重慶位居第7位。

數據來源:《城市軌道交通2019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儘管處在流量「上位圈」,但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報告卻顯示,其營業利潤虧損約3241萬;包含政府補助的約3976萬營業外收入,成為凈利潤回正的主要資金來源。

圖片來源: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報告

客流量排名前列的城市尚且如此,客運強度不達標自不必說。

按照2015年國家發改委的文件要求,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而根到2019年4月,昆明、寧波、廈門、東莞、貴陽、烏魯木齊等多座城市,地鐵客運強度均未達到此標準。

其中以昆明為例,昆明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的營業收入僅為4.8億元;營業成本則多達5.6億元,高於營業收入。

2016年9月,時任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的趙辰昕就曾表示,當時國家已批複了43個城市,約86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而隨著建設成本逐年攀升,平均每公里的建設成本達到7億元左右。

圖片來源:攝圖網

而從人力成本來看,根據2018年南京地鐵票價調整聽證會期間給出的一組數據:南京地鐵人員編製一直保持在36人/公里,在當時同等規模網路化地鐵運營企業中,是全國最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地鐵的人員編製為44-69人/公里。

但即便如此「精打細算」,仍不能抵消高額投資帶來的成本負擔。據南京地鐵部門測算,2016年當地1號線等6條地鐵線,運營完全成本,每人次約為7.24元。即便扣除土建折舊後,運營成本也達每人次4.52元。然而,票價收入每人次僅有2.71元。

靠賣票,是賺不夠成本的。如趙辰昕當時所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資金和間接融資,運營主要靠財政補貼。「這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和沉重的債務負擔」。

深圳經驗

正因為許多地方仍未找到城軌交通自負盈虧的訣竅,2018年中旬,國家出台「52號文」為修建地鐵降溫。

相比十多年前的「81號文」,新版意見對申報地鐵城市的人口、公共預算收入、政府債務等12道“門檻”進行了提高。其中,“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3000億元以上”,兩個新門檻均是此前的3倍。

節流之外,開源同樣重要。

圖片來源:攝圖網

趙辰昕曾指出,與當前快速發展的形勢相比,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融資模式、體制機制「確實急需進行改革創新」。其中第一條就是“儘快完善綜合土地開發政策,協調不同屬性土地管理機制,促進軌道交通沿線和站點周邊的物業開發”。

類似的機制,被廣泛視為「地鐵+物業」的港鐵模式。根據港鐵公司最新披露的2019年財報,其全年營收545億港元,股東利潤119.32億港元,仍是全球少數幾家盈利的地鐵運營商之一。

同樣,作為內地地鐵實現百億盈利的城市,深圳也是較早開始嘗試類似模式的。

到去年底,同為一線城市,深圳地鐵運營線路僅8條,遠低於北上廣的20、15、13條,甚至比武漢還少一條。但深圳面積相對較小,其運營線路的密度,與9座國家中心城市相比,已明顯高出不少。

城市進化論根據公開資料整理製圖

早在深圳第一條地鐵線路開通的2004年底,深圳市政府就與港鐵公司簽署協議,由港鐵負責開發地鐵4號線二期工程,一併開發沿線290萬平方米的物業。之後,深圳地鐵公司也逐漸開始嘗試類似模式,拿下部分地鐵上蓋物業的開發權。

但即便如此,深圳地鐵盈利仍是多年後的事。

2010年期間,時任深圳地鐵集團董事長黃瑞就透露,由於地鐵巨額的投資和低票價,預計在2012年到2016年期間,深圳地鐵計折舊和利息虧損額約達到220億元;到2013年,「深圳地鐵坐擁400億土地,效仿港鐵短期仍難盈利」等消息仍不時傳出。

數據來源: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歷年財務報告 整理製圖:城市進化論

深圳地鐵的訣竅或許在於「副業」。2017年,深圳地鐵開始投資萬科。當年投資收益達到72.54億元,兩年後(2019年),這一數字已飆升至117.3億元,同比增加13.1%,超過集團全年凈利潤。

對外股權投資之外,房地產開發則是深圳地鐵的另一個「副業」。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地鐵房地產開發實現營收140.3億元。在年內總營收的佔比高達67.6%,遠超過地鐵運營帶來的43.6億收入。

其從事的商業地產項目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車站空間開發,主要是地鐵空間以及與其聯通的獨立地下物業空間開發,另一種則是在地鐵線上興建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等大型商業綜合體。

一種設想是,未來充分利用地鐵空間,建設站內商業生態,並與現有商業相結合,或成為提升地鐵盈利能力的主要方向。對於其他城市來說,這樣的模式如何複製?地鐵夢圓之後,城市距離自負盈虧的新目標還有多遠?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