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很多作文命題,其議題是面向現代人的,考驗的是年輕人的整體智識和世界觀,它是一次對成人如何認識世界的選拔考驗

訊》教育

每年高考,公眾討論最多的都是作文。有人調侃說,那是因為除了作文以外,家長們已經不會做數學、物理等科目的考題了。其實,高考作文備受關注,是因為出題風格和方向能看出這場選拔考試對莘莘學子的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有什麼期望、有什麼側重。

 

 

7月7日,在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第九中學考點,考生結束首場科目考試後走出考場。新華社記者 陶亮 攝

今年的高考作文,很多題目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比如全國Ⅰ卷是閱讀材料寫作——鮑叔勸齊桓公任用曾想殺齊桓公的管仲,因為管仲有才;齊桓公果然重用管仲,鮑叔甘為其下,管仲盡心儘力,齊桓公終成一代霸主。作文題目是「你對哪個人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這道題,如果能結合春秋的歷史背景來寫,當然更好;但僅根據現成材料,也能對這三個人有基本的判斷:他們都是心懷天下、不計個人利益的古代仁君和賢臣,但各自又代表了不同的美德。學生們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思考來寫,既可分析歷史人物的曲直,又可結合當代社會現實來談,闡述當今社會稀缺的是哪一種品質。這道題,發揮和講故事的餘地很大。

全國Ⅱ卷的話題,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與各國互相贈送救援物資,並把自己國家的優秀詩句隨救援物資一起傳播出去,表達互助友愛的樸素情感。題目要求考生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題,完成一篇演講稿。這道題要求學生們平時多關注新聞,不僅關注冰冷的信息,還要有一定的人文素養。當初,新聞上的那些詩句曾讓我們感動,曾讓我們掉淚,是因為這種互助合作精神,就是人類得以在多次災難和瘟疫中走向文明的原因。這道作文題,既考驗邏輯和表達的能力,也考察學生們是否有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的共情能力。

今年,估計很多人押題時就猜想今年會考疫情相關的作文題。事實上,全國新高考Ⅰ卷也與疫情相關——防疫拉開了人們的距離,抗疫又密切了人們的聯繫,要求寫「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這個題目,既考驗大家對新聞、時事的關注,也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如何平衡疫情當中的遠與近?太近,有傳播疫情風險;太遠,經濟活力受損,很多人生活無著。如何處理保全生命與顧全經濟之間的微妙關係,不同的國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這裏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只關乎你的價值判斷。放在作文中,則考驗一個年輕人是否有多維思考的敏感度。

北京卷,是從北斗的55顆衛星「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談起,聯繫現實談感想;天津卷,是“從走過2020年的春天,你對‘中國面孔’的新的思考和感悟。”上海卷最受好評,題目是“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個人與社會、個人與時代的關係,是複雜地關聯著的。比如,前通信大鱷諾基亞的倒掉、蘋果的崛起、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藉助WTO屹立於世界之林……這些變化中,既有時代的巨大推動力,又與決策者的魄力、智識密切相關,缺一不可。這只是我舉的一個例子,考生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閱讀、關注點,結合歷史、時事發揮自己的理解。這裏面包含著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等,可以寫得搖曳多姿。

我看了很多年的高考作文,這一屆的水平確實很高。以前有些被認為不太好的作文命題,是面向學生的,考驗的是學生掌握了哪些套路。而今年的很多作文命題,其議題是面向現代人的,考驗的是年輕人的整體智識和世界觀,它是一次對成人如何認識世界的選拔考驗。在這樣的作文篩選中能脫穎而出的年輕人,往往會有更成熟的思維。

11道作文題里到底藏了什麼文章

專家解讀2020年高考作文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7日,1071萬名學生迎來一次特殊的高考。歷來備受矚目的高考作文題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會普遍猜測的以疫情為主題?重點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題思路透露了未來高考的哪些趨勢?「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多位權威教育專家。

多地命題涉疫情,人生感悟、歷史、國際關係、科技同為熱點

由於使用不同的試卷,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分別為全國Ⅰ卷、全國Ⅱ卷、全國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對了開頭卻沒猜對結果」——人們發現,一方面,疫情確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題;但另一方面,命題的切入點卻大不相同。

記者梳理髮現,11道作文題中有多道題目與疫情相關。疫情所引發的全社會對於個體與群體關係、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職業情懷等各方面的思考,均體現在命題中。

「對於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氣,也是一次全國抗疫再學習、再教育。」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說。

如全國新高考Ⅰ卷作文題「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提出寫作任務;天津卷的“中國面孔”,則聚焦疫情下的醫務工作者等人物;全國Ⅱ卷作文題“攜手世界,共創未來”,引導學生從相互支持、團結合作入手,思考人類的危機應對之道,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前瞻性。

相當一部分作文題目貼近生活、以小見大,引導學生感悟人生、發現自我。如全國Ⅲ卷的「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全國新高考Ⅱ卷的“帶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條信息”,上海卷的“轉折”等。

近年來中學教育對於歷史和古典文學的重視,充分體現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全國Ⅰ卷作文題「歷史人物評說」,材料有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合作、共成霸業的歷史陳述,有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讓學生感受歷史、品評人物、觀照現實、思考個人發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衛星、江蘇卷的智能互聯網等主題涉及最新科技話題,彰顯了高考命題的前沿性。

考查重點:社會關切、思辨能力、實際應用

高考語文命題組專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試題以材料作文為主,命題把握時代脈搏,緊貼時代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應用寫作能力考查,引導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拓寬國際視野、培養奮鬥精神。

「試卷體現了時代性,把握了時代脈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中國精神的參與者、見證者,幾套試卷都很好地反映了這一特點。

專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目與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機融合。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考生寫作成功的關鍵,在於關心社會時政,充分了解、積極思考個人在集體、社會、國家、世界發展中的責任和使命。

對思辨能力與批判性思維的考查,也體現在今年作文命題中。太原成成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林林表示,今年的試題加強了對批判、辯證思維的考查。比如,全國Ⅲ卷作文「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通過設置充分的思辨空間,由淺入深考查了學生對這兩項能力的綜合運用。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邏輯關係,其次要提煉出其中的辯證關係,最後再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

陳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題目考查內容不局限於材料事實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維方式。如全國Ⅰ卷的「歷史人物評說」,“面對後人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設置議題,要求考生參照現實,以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思考問題。”

此外,對實用文體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題的新特點之一。全國Ⅰ卷要求作文為發言稿、全國Ⅱ卷的要求是演講稿形式、全國Ⅲ卷規定體裁為書信、全國新高考Ⅱ卷規定寫主持詞。

張頤武說:「對文體提出不同限定,實際是對考生的實際運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優秀的高中生應適應各種文體要求,這也是為之後的論文和公文寫作打基礎。

透露哪些語文教育未來趨勢?

多位教育專家表示,觀察近年考題,能看出語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趨勢:

——時代與家國的關切。梳理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不難發現,家國情懷的主題頻頻出現。

如2017年全國Ⅰ卷作文題「中國關鍵詞」中囊括了“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北京卷第二題是“共和國,我為你拍照”;2018年的全國Ⅰ卷以“世紀寶寶中國夢”為主題;以及2019年全國Ⅱ卷的“青春接棒,強國有我”,天津卷的“愛國情懷”等。

陳志文說,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更加關注時事和社會重大事件。以往的「兩耳不聞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與社會脫節,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學語文老師趙旭說,青年學子們需要更多站在時代的“C位”上思考問題,肩負起社會責任,在時代的奔涌中“乘風破浪”。

——經典與文化的傳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題和書有關:浙江卷作文題「人要讀三本大書」、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和山東卷的“24小時書店”。2019年北京卷“中華文明的韌性”、上海卷“中國味”則凸顯中國元素,引導考生深入領悟中華文明“韌”的精神內核,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強化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特級教師許紅明說,作文題越來越多考量經典與文化,這要求學生多讀書、勤思考、了解歷史,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也體現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思維與視野的延展。

專家認為,作文命題的內容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把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結合起來,體現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僅僅是認識社會、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說。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高三語文備考組組長蓋英俊說,人們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沒有不變的結論,因此備考也要更多引導學生,不能先入為主、囿於成見,而要針對具體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成都市樹德中學高級教師袁學民說,高考作文將語文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等結合起來,讓學生將個人體驗和情境深度結合,從外顯的看,到內在的思,很好地將綜合素養和思辨態度相結合,充滿了「生氣」。

趙旭也表示,作文沒有萬能模板,只有萬能思維。作文寫作要「穩中取新」,學生需打破定式思維,擴展心胸視野。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前寫作”做足功課,寫作自然會水到渠成。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神州快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