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GDP將將2億的小漁村,到今日GDP接近3萬億的中國創新之都,深圳特區四十年來的發展故事,無疑是中國夢的最佳註腳。

曾幾何時,與深圳一河之隔,一衣帶水的香港,也是風雲際會的世界性大都會。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也就一直為深圳的發展提供大量的資金、人才以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然而滄海桑田,近年來香港卻飽受政治風波的困擾,整個社會缺乏共識,大有深陷泥淖之感。深圳也於2018年在GDP上超越了香港。

筆者認為,香港至少有幾下幾點可以從深圳四十年發展經驗中學習。

首當其衝的便是“不爭論”的精神。遙想當年,姓資姓社的爭論也曾經困擾過深圳的發展。作為中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當時的中國剛剛從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掛帥中走出來,極左思潮在社會上仍有很強的影響力,對於資本主義仍是避之不及。1992年,鄧小平以88歲高齡「南巡」發表視察南方談話,堅決回擊了對深圳改革的質疑,徹底終結了一系列的政治爭論,使得深圳重新回到快速發展的軌道上來。畢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

反觀近幾年的香港,卻有一種令人恍如隔世之感,曾經最自由最有活力的國際都市,卻深陷身份政治的泥潭之中掙札。各路逢中必反的政治勢力操弄著社會輿論,使得真正可以惠民的經濟政策也難有發揮的空間。政府的政策,輕則橫挑鼻子豎挑眼,重則煽動黑暴上街破壞。更有甚者,成立了所謂的攬炒勢力,不僅不求發展,甚者想要讓全體香港市民同歸於盡,共墜深淵。今時今日的香港,不要說“不爭論”了,簡直就是“必爭論”,如此社會氣氛下,社會又怎能平穩前行、發展?

其次是對創新的強調與追求。無論是制度上的創新,還是科技上的創新,深圳都實踐了“敢為天下先”的特區精神。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科創中心。騰訊、華為、中興等大型科技企業的成功,正是最好證明。同時在制度上深圳也不斷突破創新,不論是90年代的國企改革,還是最新前海自貿區的改革試點,深圳都在不斷突破中尋找新的成長點。

香港則產業發展過於單一。自從八十年代,香港成功轉型發展金融服務業開始,本港就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功使得香港屢次錯過發展科技業的時機,科技園同數碼港轉型為大型地產項目就是最好的例子。本身具有多所世界領先大學的香港,卻在科研創新企業上乏善可陳。二十幾年過去,香港還沈浸在國際金融中心的舊夢之中。

第三點是開放的心態。“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響亮的城市口號,深入人心,給人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之感。實際上自從八十年代開始,深圳就開始吸引全國各地人才流入。時至今日,深圳已經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每年均有30-50萬新增人口流入。對於人才的重視以及優厚的待遇,全國人才濟濟 “孔雀東南飛”,也就不足為奇了。流入的人才也為深圳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反觀香港,保護主義盛行,面對外來的人才競爭,非但沒有想過如何引入,反而一味想著如何保護本地,對外來者極盡打壓排擠之能事。攬炒派甚至提出了“光復香港”的口號,希望將所有的內地人才驅離。殊不知這種以身份政治作為幌子的狹隘思想與行為,到頭來只會拖累香港的長期發展。香港的上一次騰飛離不開上世紀中葉開始輸入的“南來”人才,本世紀香港若想再出發,也同樣需要打開心胸,廣迎天下英雄。

韓愈《師說》有雲,聖人無常師,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香港曾經是深圳快速發展的模板與學習的對象,40年過去時過境遷,香港是時候以深圳為師,重新再出發,共同建設大灣區的美好明天。

《青評會》成員 – 溫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