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朝鮮戰爭時,蘇聯以當時最優秀的武器供應中國,如各式槍炮,米格15戰鬥機,以及"大頭T34“坦克(76炮換為85炮,炮塔體積放大,故名"大頭")。

    到了六七十年代,蘇聯武器大量提供埃、敍及印度,為了保密及降低成本,這些外銷技術兵器一些子系統(主要是電子設備〉,用上低一個檔次的,和自用的同型號武器相比,性能自然差一截。外間稱之為"猴型"(自用的自然是“人型“了)。

     真打起來,表現自然不佳了。尤其是幾次中東戰爭,在同一代裝備比拼中,由於人員素質、訓練水平及指揮員的巨大的差距,戰果有時是"慘不忍睹"!於是,予人以"比不上西方"的印象。

    此外,蘇聯人視武器為"快速消耗品",就少花功夫在精工細琢,使用壽命就短。蘇聯設計家認為: 如果一架飛機十多次戰鬥飛行便報銷了,有必要造到有幾千小時的工作壽命嗎?但是,武器不耐用,兵員的訓練必然受影響,作戰時的戰技便比不上對手。

    以兩伊戰爭為例,蘇聯先以T72供應伊拉克,開戰後反過來供應伊朗。"猴版T72"也用複合裝甲,外面一層60毫米裝甲鋼,裏面50毫米裝甲鋼,夾層是石英砂及玻璃纖維。"人版自用T72",內外層相同,夾層是陶瓷物質。

     中國初期只供應69/3給伊拉克,藉L7炮打趴伊朗"酋長"坦克後,獲大量訂單。後來伊朗在戰場上得到一輛69/3,發覺其100滑膛炮配鎢穿甲彈,可以打穿T72裝甲!更有空調及良好的人機工程,乘員舒適及可長期作戰,便又向中國買。

    國際慣例是:除非為盟國,不可向交戰中國家提供武器。所以,上述交易都只能通過第三國進行。  沒辦法,八十年代初中國軍工企業"冇米落鑊",裁軍之餘訂單大減,為生存積極外銷。

    兩伊戰爭,對中國軍工生存和發展,意義非凡,它幫助我坦克工業渡過"軍隊要忍耐"的幾年,還為引進技術、開發後續新型號坦克積累了可觀的資金。




郭倩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