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世長辭,舉國哀悼。

我在一齣節目《典籍裡的中國》認識有袁隆平此人,他是個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到雜交水稻研究這個偉大的事業之中,成功之日,正是全人類受惠之日。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有多偉大?從海外媒體都難得地會對一個中國人作出高度評價,可見一班。

在這裏對袁隆平的事業不作多說,因相關的成就外間已有不少報導,這裏集中看其他方面。

袁隆平出殯的車隊,長沙市民沿途送別,場面虛冚,「袁爺爺,好走了!」之聲此起彼伏,賺人熱淚,人生如此,真是夫復何求。不過,袁老本人是搞水稻的,應該深明「百樣米養百樣人」這樣的道理,雖然民眾夾道送別,但這種時刻偏偏會有人出來唱反調。

一個在蘇州的內地網民,在網絡空間發佈對袁隆平的侮辱性言論,其他網民對這種侮辱性言論,均感到極度憤慨,不用多久,這名網民便被警方拘捕。在這個視言論自由為價值觀正確的年代,這種作風可謂嚴厲,何以做到這個地步?其實也不是沒有先例,在今年稍早時候,就有內地網民對加勒曼河谷衝突中陣亡的戌邊烈士發表侮辱性言論而被拘捕。

類似的事情,類似的情節,中央政府用毫不含糊的態度和行動向外界作出宣示:言論自由,不等同不受管束;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並且懶理西方批評,決心貫徹執行互聯網資訊管理,與及探索尋求言論自由與言論約束之間的平衡之道。所謂「我反對你,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言的權利!」這種鬼話,莫說中國人不信,連西方自己也開始不信,否則不會有特朗普被封脹號、中天新聞被除牌、批評莫迪政府的言論被刪除等數不勝數的事出現。

中國政府對言論一定程度的約束,我們香港也應該要看到,有些事情是有明顯的是非曲直,既然是非曲直分明,便不存在探討和辨論的空間,例如甚麼「探討港獨的可能性」、「日本侵華是否利大於弊」等等,凡此種種,根本不應有辨論的空間。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不再懂得尊重英雄,景仰國士,那麼這個國家,也就離衰敗不遠。

觀乎香港,普遍發生這種現象,甚麼是英雄?誰人是國士?與我有甚麼關係?這方面我們與內地根本沒有分享共同的價值觀。一國兩制,一河之隔,並長期受西方薰陶漂染,這種價值觀的連接早已中斷,以至香港人淪落至此。

袁隆平除了是國士,其代表的,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精神,一種西方人不太熟悉,也讀不懂的名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叫做「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簡單說,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為甚麼中國人一定要讀懂歷史?讀歷史的第一課,會告訴我們,學習歷史是為了「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但我認為,學習歷史還有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要認識到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有過多少個前人的付出,每一個前人的畢生付出,都是為了構築一道安全的屏障,塑造出我們得以生活在這個安全的保壘,避免後人受到外間由險惡的叢林法則所支配的世界所干擾。

當我們認知歷史,認清世界局勢,知道阿富汗、伊拉克、敍利亞、巴勒斯坦、利比亞、南斯拉夫曾經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甚麼,才不會有人再去做出「請求美軍登陸香港」這種蠢事。

為甚麼會說「有國才有家」?請務必要記住,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世界,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歷史,有過不止一個袁隆平,如果選擇對前人遺忘,就是對前人最大的不敬。我們香港選擇對前人遺忘,故此才會錯誤地將中國歷史列為非必修科,我們必須要修正這種錯誤。




伊雲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