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剛發表的施政報告,明確交代香港現時欠缺3000公頃土地,而發展局配合施政報告推出的香港2030+的規劃願景與策略更新版,亦首次指出人均私人居住面積應為237呎,并多管齊下去達至土地供應的目標。另外,施政報告也附上一份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報告書,認真看待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利用新界北部的發展機遇去支持香港持續發展。這幾個方向正確,努力值得肯定。

但是下一步如何走下去,是否只談理想,但繼續用舊的方法?土地房屋供應問題由來已久,為何要拖到本屆政府最後一次的施政報告才突然落力,加重有關論述?這樣容易令市民聯想到是由於中央近期不斷軟硬施壓,現屆政府唯有順其意願,說些動聽的事情,然後把具體操作推給下屆政府。如果當真,那困擾香港的多年問題又怎能處理好?筆者作為專業人士一員,嘗試從自己熟悉的領域再分享一下。

首先,很多公務員的心態上仍然戀殖崇洋。在我們日常設計文件送審時,官員仍然多引用以英美唯主的標準,規範和經驗。當然,西方國家的標準水平我們需要留意保持觸覺,但同時,國家近年的科學發展水平,特別是在處理疫情的成績,也同樣有目共睹。那麼管理內地發展的各類規範指引,應該也有值得我們參考的地方,例如鄰近的深圳近年在土地行政和規劃上,. 發展得很快,推出了不少新措施和法規。香港和深圳都是經濟繁榮城市,也同樣要兼顧發展與環境生態平衡,加上地理位置相鄰,按道理我們的法規,作業備考,標準等有互相交流學習的地方。屋宇署/地政署/規劃署等官員應在這方面下些功夫,除了採用西方標準,也可補充一些國標,平衡一點。這建議優點有二,其一,是在編制各類作業守則或審議圖則,官員可以參考國內一些成功的經驗,而不是生硬的套用離地而遙遠千里的英標美標。其二,就是在工作過程中官員可以增加國家的認同感,而不是為了適應外國指引永遠被他們牽著走。國家如何做出通訊技術5G的成績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另外,施政報告提到要重組政府架構,精簡行政審批程序,這亦是很重要的舉措。可惜政府一直沒有下好決心處理好相關事情。眾所周知,政府部門各自為政,缺乏協調統籌性,太講究程序而非目標主導,令到香港公務員隊伍的日常操作固化問題嚴重。施政報告提到要分拆運輸及房屋局,但房屋供應其實是發展局主導。兩個局的功能和關聯密不可分,施政報告在這方面太輕描淡寫,令人失望。香港的政策局每隔幾年總有些分分合合,這不能夠改變官員的心態,所以很多問題是治標不治本。至於精簡行政審批程序,施政報告逐一提到技術研究、城規許可、工程詳細設計、工程刊憲、處理反對、爭取撥款、收地、安置及補償,以至土地平整和鋪設基建等工序的必要性。但國內大城市在建設開發過程中同樣要處理這些事情,關鍵在於國內部門官員目標明確,敢於承擔,而本地官員則怕事不作為,簡單事情複雜化,部門間溝通互動不足,令到很多本可以同步進行的事情需要拖長處理,大大增加開發時間和成本。筆者認為,除非政府部門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否則現時的建議似是將工作由部門甲交給部門乙,換湯不換藥,并沒有什麼實際的精簡。更審者,是筆者發現政策局方想精簡,部門署方為了保障部門的權力,不願放權,或繼續各自發表複雜的管制指引。另外,高級官員願精簡下屬卻怕事不放寬的情況亦時有發生。

一個比較正面的地方,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報告書提到政府會進行可行性研究,把位於核心市區位置的一些政府辦公室及設施遷往北部都會區。這代表政府高層認同自己有一個帶頭領導的示範作用,而不是繼續在冷氣房內做小政府。不過,筆者希望這類研究不用進行年。

總括來說,香港2030+已經交代了很多願景。下一步就是將建議落地,除了技術層面,公務員的心態只關重要。香港現時很需要齊心,願承擔,認同國家的各階層官員為香港的未來出力!

鄭仲良 建築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會長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