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研香港召集人 陳志豪

在用電需求增加、動力煤價格上漲、「碳中和」目標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包括廣東在內的內地多省近期出現「電荒」,工廠須錯峰用電甚至停產,而東北三省的居民用電也一度受到影響。所幸在國家發改委出手「保供應」後,「電荒」已有所緩和,市民生活及經濟活動也得到了保障。

香港用電以兩間電企在本地的發電為主,大亞灣核電站供港電力約佔香港用電總量的25%,且該電廠是粵港共同持有,大亞灣核電站輸港電力受長期合約的保障,市民無需擔憂內地限電影響香港供電。是次「電荒」印證七年前特區政府放棄向內地南方電網聯網買電方案的決策是正確的,也提醒特區政府:香港自己的問題要盡力靠自己解決,而不應總是依賴國家「惠港」、「援港」,不可將此視為理所當然,更不能煩添亂,加重內地的負擔。

對香港來說,中央支援並非「老馮」,遇事即求助中央既是「懶政」的表現,也會為內地帶來額外的負擔。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內地、香港和澳門都陷入「口罩荒」,在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地向市民表示「葡國嘅口罩俾我哋買晒」,甚至抽調口罩支援珠海時,港府卻轉向國務院求助。雖然內地盡力協調,但礙於內地對口罩仍有龐大需求,香港口罩供應直到「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落實後才逐步穩定。又如近期,內地蔬菜價格受天災、限電和運輸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而大漲,多地更出現「菜貴過肉」的現象,即使內地全力保障供港蔬菜的穩定,香港菜價近日也上漲三至四成。

國家永遠是香港的堅強後盾,不會吝於向香港提供支持,但這不等於香港出現任何問題都要向國家求助,更不等於做任何事情要全部依賴內地支援。香港也要學會自強。此外,香港在國際化水平、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仍領先內地各城巿,治港者們更應思考如何利用香港所長,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關愛不等於溺愛,支持也不能被濫用成依賴。香港已經回歸24年,治港者們應盡力以香港的能力解決香港的問題,並積極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這才是「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應有之義。




青研香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