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上海經驗不易學

博客文章

上海經驗不易學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上海經驗不易學

2022年01月17日 19:28 最後更新:20:21

銅鑼灣寵物店一名23歲女職員初步確診,懷疑感染Delta變種病毒,感染路徑不明;早前58歲超市女理貨員感染Omicron變種病毒的個案也未找到源頭;不同的隱型傳播鏈繼續在社會中散發,本地疫情仍未受控。

本地抗疫只是中等強度的措施,要加相當的運氣,才可以成功抗疫。

另一種可能是時運較低,當隱型傳播鏈踫上一個超級傳播者,這個人如果1.無打針、2.到處去、3.有低免疫力慢性病,就會變成超級傳播者,帶來大爆發。早前的空姐媽媽只是無打針加到處去,已惹出一大波疫情,遇上免疫力更差者就會出大事。這種狀況已不算是黑天鵝事件,頂多可以叫灰犀牛事件,這是一種相當常見以至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

香港賭運氣,內地並非如此。內地已經有多層次、多選擇的精準防控的A、B、C、D、E方案在手,因時因地制宜出手。

當外媒集中講西安封城出現這樣或那樣問題時,就沒有多少講上海控疫。

上周末,上海「最小中風險區」上了內地多個熱搜榜。當時上海公布新增一個疫情中風險地區是「靜安寺街道愚園路228號」,實際上是一家奶茶店,面積200多呎,是迄今最小的一個風險區。隔壁美髮店仍正常營業,這算是精准施政的一個典型。

上海疫情的源頭是一個由美國歸來的留學生,於去年12月21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境後即進行14日集中隔離加7日家居醫學監測,期間核酸檢測結果一直是陰性,到最後一天家居監測核酸檢測卻呈陽性,確認是無症狀感染者。這個留學生涉嫌在家居醫學監測期間違規外出用餐,結果感染了5人,當中3人是上述愚園路奶茶店的服務員,第4人是其中一個服務員的妹妹,第5人是留學生的一個密切接觸者。

上海雖然啟動市、區級疫情防控應急處置機制,但5名感染者都和美國留學生在同一條傳播鏈上,而且都在隔離管控期間的篩查檢測中確診。同時,由於檢測2830個密接者全部陰性,他們均已被隔離管控。上海方面認為這5名本土新冠病毒感染者,其風險大致可控。結果上海當然沒有封城,也暫未展開全員檢測。

上海和香港都不做全民檢測,也不用封區封城。但兩地疫情有大差異:

1. 上海確診者傳播鏈條清晰,未出現不明傳播來源本土確診者,目前未有迹象有隱形傳播鏈。香港有隱形傳播鏈。

2. 上海暫時只發現2代傳播,香港已有5代以上傳播,意味著病毒已在社會多點擴散。

3. 兩地的差異背後包括追踪工具的不同。內地有實名制的健康碼,有定位功能,一發現確診者,可以快速把所有密接者找出來,以Omicron 3日傳一代計,在1、2日內找到所有密接者,在他們發病前隔離管控,就可以追截傳播鏈。香港安心出行不是實名制也沒有定位功能,在牛氣餐廳個案就有食客用太空咭登記安心出行,而未能聯絡,政府想追也追不到,漏網之魚太多。國泰空少去了屯門的東亞大藥房買洗頭水時播了毒,據說他記不起曾去過那裏,若有定位一早就查了出來,染疫的藥房東主未必會傳給3個家人,若他的兒子一早隔離,就不會感染診所女護士。

內地前年1月在湖北封城後,深明封城對人民生活和經濟都有重大影響,所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一線大城市,盡量不封城,甚至不一定做全城檢測,之後逐漸發展出一套快速追踪、精準防控的常態化抗疫方案。至於西安這等二線城市,過去未出過事,防疫意識較弱,到發現時疫情已經擴散,唯有用嚴厲的封城手法。上海和西安相比,有很大差別。

現實點講,香港的控疫能力可能比西安也不如(至少缺乏健康碼等功具),但只會做上海那種不封區不全民檢測的精準防控,卻又未有精準追踪的能力,結果只能希望「成功靠運氣」了。

盧永雄

Tags:

初步確診

往下看更多文章

雖然太陽不照風也會停 但中國要堅持搞新能源產業

2025年01月17日 18:42 最後更新:19:07

中國經濟正在艱難中尋求突破。

國家統計局公布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實現國家設定的「5%左右」的增長目標。這次達標得來不易。

第一,加大力度催谷。正如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時所講,去年中國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複雜嚴峻形勢,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發展。但也要看到,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不利影響加深,國內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如果分拆出不同季度來看,就知道去年年中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開始失速,去年第一季GDP同比增長5.3%,第二季4.7%,第三季4.6%,第四季增長5.4%。中央在第三季出手應對,在9月底開始推出一係列救市措施,其中最關鍵的是,宣佈推動6萬億的經濟刺激方案分3年實施,當中包括化解地方債務和支持房地產業的措施,力挺第四季經濟,結果成功令全年經濟增長達到5%增長的目標。

第二,製造業是頂樑柱。如果從分開的產業來看,中國的第一產業即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第二產業即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當中製造業的5.3%增長撐起了整個經濟。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8%平均增速,可見中國製造業的技術含量快速提升。

第三,新產業厲害。如果從產品的類別看,幾種新產業的增長最厲害。新能源汽車產品產量增長38.7%;芯片產量增長22.2%,工業機械人增長14.2%。當中既有中國領先世界的新產業,例如新能源汽車和工業機械人;亦有在美國大加打壓下的國產替代產品,例如芯片業。新產業井噴式增長,不單是大幅取代了進口,亦都成為了中國出口的利器。

第四,今年出口有壓力。去年全國的出口增長7.4%,進口增長2.3%,出口增長快、進口增長慢,令到外貿盈餘快速增加,其中12月貨物出口增速尤其強勁,出口增長10.9%; 進口只是增長1.3%,相信當中有相當部分是美國的進口商害怕特朗普上台會增加關稅,所以提前加大對中國的進口。這樣既預先透支了出口,特朗普如果真是增加關稅的話,對出口的壓力更加大,可以預計今年比較難保持去年7.1%的出口增長。

不過,亦不用把前景看得太悲觀,因為去年內地消費市場增長緩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是增加了3.5%,全年通脹率(CPI)只是增長了0.2%。這樣令中國一旦遇到出口放緩的衝擊時,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放水去推動內部消費增長,彌補出口損失。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雖然面對很大的困難,但是基本上都朝向國家預想的方向發展,大力推動新質生產力的進展,不斷提升中國製造的技術含量,形成在環球市場上很大的競爭力。

反觀美國特朗普上台,就進一步轉向傳統產業,有意放棄新能源而轉向傳統能源。特朗普委任的內政部長兼新設的國家能源委員會主席伯格姆表示,「太陽可能不再照耀,風也不可能總是吹拂,若不加大化石燃料發電,美國將可能在AI軍備競賽中輸給中國」。

特朗普政府借販賣和中國競爭的焦慮,增加開發化石燃料,而想壓抑新能源。正正因為美國有這種走回頭路的做法,中國更應加大在新能源和新產業的投資,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