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3針復必泰或科興對重症或死亡皆有98%保護率 兩者非常接近 未來還可能要打第4針

博客文章

3針復必泰或科興對重症或死亡皆有98%保護率 兩者非常接近  未來還可能要打第4針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3針復必泰或科興對重症或死亡皆有98%保護率 兩者非常接近 未來還可能要打第4針

2022年03月28日 11:51 最後更新:11:57

2021 年 12 月 13 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公佈,確認從 1 例境外輸入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中檢出 Omicron 突變株。這也是中國內地首次發現 Omicron。

不僅是中國內地和香港,Omicron 從去年 12 月席捲全球。據 Our World in Data 統計,截至 3 月 26 日,全球新冠疫苗已接種了 111.6 億劑,卻依然沒能防住 Omicron 帶來的猛烈衝擊。內地公眾號丁香園追踪了Omicron的流行和疫苗的效用。

更多相片
港大研究團隊公佈了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對 Omicron 的真實世界保護效力。

2021 年 12 月 13 日,天津市疾控中心公佈,確認從 1 例境外輸入感染者的呼吸道標本中檢出 Omicron 突變株。這也是中國內地首次發現 Omicron。

剌針曾有文章指Omicron出現後,全人類大流行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先講輕症。以接種3針計,對於 20~60 歲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防輕症、中症感染的保護效力分別為 71.5% 和 42.3%。對於60 歲以上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防輕症、中症感染的保護效力分別為 71.6% 和 50.7%。

比較Delta 康復者(左)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和 Omicron 康復者(右)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Cell、NEJM論文圖片

但隨後,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在執行委員會上發言駁斥了這一觀點,表示:「那些認為 Omicron 是最後一個突變株,或者疫情已經處於最後階段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明顯的免疫天花板。

左圖是 Delta 康復者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對 Delta 株平均中和滴度為 703,對 Omicron 株是 27。右圖是 Omicron 康復者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對 Omicron 株平均中和滴度為 80,對 Delta 株則為 19。

氣管、支氣管、肺的淋巴結。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加強針?

腋下淋巴組織。

當肌肉注射疫苗時,離免疫部位最近的免疫細胞「大本營」則是腋下淋巴結。

當年的FluMist 黏膜疫苗廣告視頻截圖。

今年 1 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首次提供了相關證據。研究者分別檢測了疫苗接種者的外周血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發現相比於外周血來說,在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很難檢測到記憶 T 細胞和 B 細胞。

Omicron:開端還是結束?

3 月 22 日,香港大學醫學院召開疫情新聞發佈會,預測已有 440 萬市民被感染,並預計四月底每日新增會降至 1000 例以內。此外,研究團隊還公佈了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對 Omicron 的真實世界保護效力,這個結果已在網絡上廣泛流傳。

港大研究團隊公佈了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對 Omicron 的真實世界保護效力。

港大研究團隊公佈了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對 Omicron 的真實世界保護效力。

先講輕症。以接種3針計,對於 20~60 歲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防輕症、中症感染的保護效力分別為 71.5% 和 42.3%。對於60 歲以上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防輕症、中症感染的保護效力分別為 71.6% 和 50.7%。

再講重症。對於 20~60 歲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後防重症、危重症的保護效力為98.5%和98.5%,而60歲以上人群,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後防重症、危重症的保護效力為98%和97.9%,

再講死亡。以60歲以上人群計,接種3針復必泰和科興疫苗後預防死亡的保護效力為98.1%和98.3%,在這個類別科興還輕微高過復必泰疫苗。(詳情見附圖)

一個簡單結論,只要你去接種3針疫苗,無論打復必泰或科興,對重症和死亡都有98%保護率,即是重症和死亡率只有2%,這已是很高的保護,兩種疫苗的保護力非常接近。以香港80歲或以上人群計,感染新冠死亡率高達15%,接種3針疫苗就可以大幅降到2%。所以未接種夠3針疫苗人士要趕快接種。

但對免於輕症感染而言,無論哪種疫苗對 Omicron的保護效果都明顯弱於在對抗原始毒株時的表現。

英國衛生安全局 3 月 2 日在NEJM上發表了相似的結果。接種兩針 BNT162b2 復必泰疫苗後的 2 到 4 周,對抗 Omicron 有症狀感染的保護效力為 65.5%,但接種 25 周以後效力會降至 8.8%。接種第3針加強針後的 2 到 4 周,保護效力是 67.2%,但在 10 周以後效力也會下降至 45.7%。

類似的情況也包括康復者的再次感染。卡塔爾醫療機構 2 月 9 日在NEJM上發表通訊,曾感染原始毒株和 Alpha 株的感染者在康復後的 10 個月內,防 Alpha 株和 Delta 株感染的保護效力分別為 90.2% 和 92.0%,但防 Omicron 株感染的效力僅為 56.0%。

在確定 Omicron 毒株的致病性弱於 Delta 毒株之後,有一種聲音開始出現,認為Omicron 將成為一種「減毒活疫苗」,讓未接種疫苗的人群可以通過感染 Omicron 獲得免疫力,並可以由此徹底終結新冠大流行。

這樣的觀點也出現在 2022 年 1 月 19 日刊登於剌針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文章作者提出,根據現在疫情流行情況,屆時全世界 50% 人口將感染 Omicron 突變株,集合了多種突變株突變的 Omicron 突變株的感染可以對其他突變株產生保護力,因此可以幫助全人類建立免疫屏障,預防今後的突變株。

作者的結論是,新冠會持續存在,但全人類大流行(Pandemic)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剌針曾有文章指Omicron出現後,全人類大流行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剌針曾有文章指Omicron出現後,全人類大流行會在不久的將來結束。

但隨後,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在執行委員會上發言駁斥了這一觀點,表示:「那些認為 Omicron 是最後一個突變株,或者疫情已經處於最後階段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

兩項血清學研究也揭示了這一觀點的隱患。

1 月 4 日牛津大學研究團隊在Cell發表的論文顯示,Delta 康復者血清對 Omicron 等毒株的中和能力都很弱。

3 月 23 日奧地利研究團隊在NEJM發文,未接種疫苗、此前也沒有感染過其它毒株的 Omicron 康復者,血清對其它毒株的中和能力也很差。

比較Delta 康復者(左)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和 Omicron 康復者(右)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Cell、NEJM論文圖片

比較Delta 康復者(左)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和 Omicron 康復者(右)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Cell、NEJM論文圖片

左圖是 Delta 康復者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對 Delta 株平均中和滴度為 703,對 Omicron 株是 27。右圖是 Omicron 康復者血清的中和實驗結果,對 Omicron 株平均中和滴度為 80,對 Delta 株則為 19。

這些研究意味著,Omicron 康復者可以獲得對 Omicron 的中和抗體,但對抗其它突變株的抗體則明顯不足。而 Delta 和 Omicron 不會是新冠病毒的最後兩個突變株,即是感染過Omicron 的康復者,對其他突變病毒保護力不足,「群體免疫論」不能成立。此外,在未接種疫苗的情況下,這些高風險人群即使曾經感染Omicron,仍具有向重症發展的可能性。顯然,把 Omicron 視為「結束大流行的疫苗」,這種觀點存在巨大隱患。

同時,無接種疫苗的Delta 和 Omicron 康復者的中和抗體都明顯弱於三針疫苗接種者和康復後又接種了疫苗的「混合免疫者」。為了應對 Omicron,接種加強針仍是目前最有效手段。

還有免疫天花板的問題。

儘管 Omicron 感染者多數是無症狀和輕症,但一個事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人類現有的疫苗對抗 Omicron 感染的能力很差,保護時長也不夠令人滿意,疫苗難以阻擋病毒向免疫低下人群的蔓延。

正如上文所舉的案例,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會隨時間逐漸消退。接種第3針疫苗雖然能進一步提高免疫水平,但繼續增加接種次數不會讓免疫水平無限上升,它們的作用只是在免疫水平下跌後,再把免疫水平拉回到第3針後的巔峰狀態。

這個現象被 Nature 雜誌的新聞形容為單一一種疫苗的「免疫天花板」。中山大學報道的北京生物第4針試驗結果,和以色列研究團隊報道的 mRNA 疫苗第4針試驗結果都出現了這一現象。這個現象也同樣出現在流感疫苗和很多動物實驗階段的疫苗中。

明顯的免疫天花板。

明顯的免疫天花板。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加強針?

目前,人類所擁有的所有新冠疫苗都是針對原始毒株研發的。按照原計劃,如果沒有突變株的出現,第3針會很好地防止原始株的感染,我們可以推遲第4針第5針的接種時間。

然而,Delta、Omicron 等的出現改變了局面。使用原始毒株疫苗對抗突變株,接種間隔很難拉長。如果目標是想要防止感染,最糟糕的情況是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接種一劑疫苗。

那麼,我們能否通過預測突變株來更換疫苗序列?

實際上,這一設想暫時還無法實踐。雖然每年更換流感疫苗毒株確實已經是常態,但這是由於流感病毒已在人類社會存在了比較長的時間,更換的流程主要是挑選近幾年出現的毒株來替換舊毒株,而這個流程目前還無法移植到新冠疫苗上。

洛克菲勒大學病毒學家 Paul Bieniasz 在接受Nature雜誌採訪時表示,幾個月前科學界預測下一個的流行毒株是由 Delta 繼續突變出來的毒株,但最終流行起來的是與之非常不同的 Omicron。

考慮到 Delta 和 Omicron 免疫原性的巨大不同,如果當時推進研發 Delta 疫苗,在 Omicron 流行起來時這些努力可能會白費。

美國抗疫權威安東尼福奇博士和同事今年 1 月在NEJM上撰文表示,諸多事實都暗示著新冠病毒已經很難被消滅,它將會長期地局部爆發和週期性爆發,現有的疫苗局限性已經體現出來,我們需要更廣譜更持久的新一代疫苗。

最好的新冠疫苗,一定是打針嗎?

脊髓灰質炎、乙肝、麻疹等病毒的疫苗擁有長達十年甚至幾十年的保護效力,相比之下,所有呼吸道病毒的疫苗都不夠長效。正如本文開頭列舉的保護效力統計,一些新冠疫苗保護感染的效果甚至不如康復患者產生的免疫反應持久。

一個猜想也由此誕生——肌肉注射的疫苗真的是對抗呼吸道病毒的最優答案嗎?我們能否讓疫苗「模擬」呼吸道病毒自然感染的過程?

肌肉注射和呼吸道感染,最大的區別就是免疫反應發生的位置不同。

新冠病毒主要感染呼吸道。感染發生後,天然免疫細胞首先被激活,抗原遞呈細胞攜帶著抗原向離感染部位最近的淋巴結遷移,那裡是 T 細胞和 B 細胞的「大本營」。

離呼吸道最近的淋巴結主要是支氣管相關淋巴組織,T 細胞和 B 細胞被激活和擴增後,會離開淋巴結,前往感染部位即呼吸道,對抗病毒。

清除感染後,一些 T 細胞和 B 細胞會形成記憶 T 細胞和記憶 B 細胞,大部分記憶細胞會回到脾臟和淋巴結等免疫器官或隨血液循環流遍全身,其中一類記憶細胞則會永久地駐紮在感染部位,構成阻斷新冠病原體再次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氣管、支氣管、肺的淋巴結。

氣管、支氣管、肺的淋巴結。

當肌肉注射疫苗時,離免疫部位最近的免疫細胞「大本營」則是腋下淋巴結。

同樣,抗原遞呈細胞攜帶疫苗裏的抗原從肌肉組織遷移到腋下淋巴結,激活 T 細胞和 B 細胞,然而這些細胞雖然會隨血液循環全身流動,但並不會長期駐紮在呼吸道中,因此無法形成卓越的呼吸道黏膜免疫記憶。

所以,即使疫苗能夠在全身誘導較強的免疫記憶,但卻不足以完美地保護呼吸道免受感染。

腋下淋巴組織。

腋下淋巴組織。

今年 1 月,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首次提供了相關證據。研究者分別檢測了疫苗接種者的外周血和支氣管肺泡灌洗液,發現相比於外周血來說,在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很難檢測到記憶 T 細胞和 B 細胞。

此外,疫苗接種者呼吸道中的中和抗體水平也弱於康復患者。這表明,在保護感染方面,疫苗可能不如康復患者。美國、英國和卡塔爾超百萬人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通過鼻黏膜途徑進行免疫的疫苗,可能是能夠有效預防感染的理想疫苗,但黏膜疫苗的發展並不順利。

目前,全球唯一一款獲批上市的黏膜疫苗是阿斯利康子公司 MedImmune 於 2003 年獲批的流感減毒疫苗 FluMist,這罕見的成功也這意味著黏膜疫苗在開發過程中會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鼻腔中的黏液和纖毛等物理和化學屏障會降低黏膜疫苗的遞送效率,另外還有佐劑的選擇和免疫耐受等技術性問題需要克服。

當年的FluMist 黏膜疫苗廣告視頻截圖。

當年的FluMist 黏膜疫苗廣告視頻截圖。

對於新冠黏膜疫苗,全球目前已有超過十項進入臨床階段,中國的康希諾吸入式腺病毒疫苗和萬泰生物的鼻噴病毒載體疫苗均已進行到 III 期臨床試驗。

作為新冠疫苗加強針,耶魯大學的黏膜疫苗動物實驗結果相繼被紐約時報和時代週刊報道。近日,康希諾公佈的吸入式疫苗加強針結果也在志願者中展示出了不俗的潛力。因此,基於免疫學原理和動物實驗中的出色結果,黏膜疫苗很有可能是未來提升疫苗防感染保護率的策略之一。這種疫苗對輕症的保護率要比肌肉注射疫苗好。

除了接種策略,免疫反應持久性以及如何誘導廣譜的免疫反應以應對層出不窮的突變毒株,都是未來需要面臨的挑戰。

好消息是,多項研究結果已從康復者體內分離得到了廣譜的中和抗體,這些抗體不僅能中和 Delta 和 Omicron 等突變毒株,甚至能中和 SARS 冠狀病毒和 SARS 相關蝙蝠冠狀病毒。

這些廣譜抗體識別的區域有可能是 Sarbecovirus 亞屬病毒的保守區域,如果能夠通過設計疫苗來誘導健康人產生這樣的抗體,將成為解決上述所有問題的重要策略之一。新冠大流行不會在短期內結束,Omicron 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個突變株,更持久更廣譜的新一代疫苗仍是該領域內未來5到10年亟待解決的最重要的科學問題。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