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英專家揭「與病毒共存」真相 認「中國抗疫模式解決了西方未解難題」

博客文章

英專家揭「與病毒共存」真相 認「中國抗疫模式解決了西方未解難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英專家揭「與病毒共存」真相 認「中國抗疫模式解決了西方未解難題」

2022年04月09日 20:54 最後更新:20:57

內地本土疫情近期多點頻發,本港疫情雖然有所緩和,但仍然在社區廣泛傳播,第5批中央援港抗疫專家組赴港,將繼續指導特區政府堅持「動態清零」,協助穩控疫情。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全球方面,歐美國家則選擇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抗疫路線,自2022年1月以來,一些歐洲國家政府宣布,開始考慮像對待流感一樣對待新冠肺炎疫情。

更多相片
中國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

內地本土疫情近期多點頻發,本港疫情雖然有所緩和,但仍然在社區廣泛傳播,第5批中央援港抗疫專家組赴港,將繼續指導特區政府堅持「動態清零」,協助穩控疫情。

對於疫情的各種誤解已讓人類付出了上百萬條生命的代價。AP圖片

全球方面,歐美國家則選擇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抗疫路線,自2022年1月以來,一些歐洲國家政府宣布,開始考慮像對待流感一樣對待新冠肺炎疫情。

麥肯齊接受南方英文網、GDToday採訪。視頻截圖

麥肯齊(Debora Mackenzie)在英國《衛報》上發文,指出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錯誤解讀讓人類付出了上百萬條生命的代價,呼籲不要輕視Omicron的嚴重程度,並加強應對。

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美國、英國累計死亡數據。

她其後接受南方英文網、GDToday視頻專訪時再次強調,新冠肺炎病毒尚未消亡,疫情也遠沒有結束,直指一些西方國家政府使用「與病毒共存」等口號取悅他們的選民,但人們真的需要了解這些口號背後的真相。

研究顯示每三個康復者中就有一人患有「長新冠」。AP圖片

研究表明,如果在接種疫苗之前感染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死亡概率是感染流感的10倍,如果患者年齡超過60歲,那麼死亡概率將是感染流感的20倍。儘管感染Omicron的病症較輕,接種疫苗的人感染後死亡率也較低,但由於Omicron更容易傳播,確診病例多,死亡的絕對數很高。

Christina Pagel發文指出英國人對新冠疫情存在三大誤區。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亦不容忽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一項研究顯示,每三個康復者中就有一人患有「長新冠」,也就是後遺症。

到底現階段能否放鬆防疫措施,Omicron是不是大號流感?英國資深衛生領域媒體人黛博拉·麥肯齊(Debora Mackenzie)的分析值得留意。

對於疫情的各種誤解已讓人類付出了上百萬條生命的代價。AP圖片

對於疫情的各種誤解已讓人類付出了上百萬條生命的代價。AP圖片

麥肯齊(Debora Mackenzie)在英國《衛報》上發文,指出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種錯誤解讀讓人類付出了上百萬條生命的代價,呼籲不要輕視Omicron的嚴重程度,並加強應對。

麥肯齊曾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工作,此後長期從事科學、衛生領域新聞報道,致力於報道各種威脅人類健康的新型疾病30餘年,現居法國。2020年7月,她著書闡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潛在病毒大流行的有效方案。

麥肯齊接受南方英文網、GDToday採訪。視頻截圖

麥肯齊接受南方英文網、GDToday採訪。視頻截圖

她其後接受南方英文網、GDToday視頻專訪時再次強調,新冠肺炎病毒尚未消亡,疫情也遠沒有結束,直指一些西方國家政府使用「與病毒共存」等口號取悅他們的選民,但人們真的需要了解這些口號背後的真相。

麥肯齊指,Omicron死亡的絕對數很高,絕不是大號流感。她引述研究數據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比流感嚴重得多,因為它更具傳染性,也更危險。

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美國、英國累計死亡數據。

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美國、英國累計死亡數據。

研究表明,如果在接種疫苗之前感染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平均死亡概率是感染流感的10倍,如果患者年齡超過60歲,那麼死亡概率將是感染流感的20倍。儘管感染Omicron的病症較輕,接種疫苗的人感染後死亡率也較低,但由於Omicron更容易傳播,確診病例多,死亡的絕對數很高。

而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1月的第一周以來,儘管人口流動、人員聚集程度較以往低,因呼吸道疾病死亡人數卻增至9641人,這比平常流感季節染病死亡人數高出50%。

研究顯示每三個康復者中就有一人患有「長新冠」。AP圖片

研究顯示每三個康復者中就有一人患有「長新冠」。AP圖片

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亦不容忽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一項研究顯示,每三個康復者中就有一人患有「長新冠」,也就是後遺症。

麥肯齊認為後遺症問題被嚴重忽視。她表示,「長新冠」是新冠肺炎和流感之間的一個實質性區別,它通常用於描述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後持續的健康問題,症狀包括疲勞、失去嗅覺或味覺等,它甚至可能惡化慢性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等病情。

從個體層面來看,很多人在染疫康復後仍持續感到疲勞,症狀時重時輕,卻沒有有效的治癒方法,甚至都無法對其檢測。從國家層面來看,它將不得不面對一群數量龐大的慢性病患者,這可能會對一國的醫療體系及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對於「與病毒共存」和「動態清零」兩種抗疫策略,麥肯齊亦都分別做了對比。

她認為,由於病毒不會消失,原本「與病毒共存」是對現實的客觀描述,但如今一些國家將「與病毒共存」作為口號,試圖告訴人們可以放鬆警惕,甚至放棄一切疫情防控與監測措施。

她覺得要讓人們了解這些口號背後的真相,我們不應該「躺平」,必須採取相應的防疫政策與措施。如果完全「躺平」,傳染性更強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會讓確診病例暴增,繼而擊潰我們的醫療衛生系統。就更不要說病毒還在不斷變異,如果現在就拋棄口罩、放棄管控、不做核酸檢測,將來一旦出現危急時刻,我們如何應對呢?

至於遭受西方媒體不停質疑的「動態清零」政策,麥肯齊就認為,許多國家迫於經濟壓力放鬆疫情防控,但最終導致更多人死亡、更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中國卻成功做到了兼顧二者,在疫情爆發初期採取嚴格的措施控制疫情,不僅降低了死亡人數還減少了經濟損失。

她評價,過去兩年,應對疫情,中國在流行病學調查與隔離環節做得很棒。Omicron具有強傳染性,它比以往的所有變異株傳播速度都快,流調與隔離工作面臨新的重大考驗。

隨著疫情的發展,麥肯齊留意到中國採取了一些措施:當一個地方發生疫情,他們採取分區域封控,暫停轄區內的一些經濟活動,快速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對確診病人進行診斷並進行後續治療等措施。她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進行核酸檢測,靈活地採取疫情防控措施,這將是未來防控病毒的趨勢。

同時,在打疫苗方面,麥肯齊同樣認為中國做得非常好,全程接種人數佔全國人口的比例超過了88%,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她指出,目前有很多關於疫苗的錯誤解讀,更糟糕的是很多人相信這些言論,認為疫苗有害健康。如果越來越多人相信這些觀點,世界將會為新冠肺炎疫情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Christina Pagel發文指出英國人對新冠疫情存在三大誤區。

Christina Pagel發文指出英國人對新冠疫情存在三大誤區。

值得留意的是,世界著名學者、英國圖靈獎、英國醫學雜志BMJ特別貢獻奬得主Christina Pagel的評論文章,也從理論上支持了中國的抗疫防疫政策。

這篇文章清晰指出,英國人對新冠疫情存在三大誤區。

第一,人們誤以為新冠肺炎已經屬於與其他和人類「共存」的常見傳染病或「風土病」(endemic)。但事實上,變異病毒仍然在失控傳播,全球正在經歷大面積的感染。

第二,人們認為新冠病毒的變異路徑一定是「越變毒性越輕」的,誤以為新冠病毒的毒株最終會變異成接近普通感冒的水平。可問題是,Omicron的毒性偏弱以及Delta的毒性偏強,其實都是病毒在變異過程中隨機出現的,所以不排除下一種新出現的毒株反而毒性會比Omicron更強。

第三,人們誤以為完成接種疫苗,就應該放開了。但實際上,疫苗的保護力往往在幾個月後就會逐漸消失,就算加強針有效,亦都需要時間去接種。而且病毒也在繼續變異,Omicron毒株就已經突破了之前疫苗構建的免疫防線。

總括而言,Christina Pagel認為除了打針,目前還需要配合其他防疫措施減少擴散。一旦操之過急恢復常態,反而會干擾日常生活,導致更多人感染,給醫療系統造成更大壓力。

綜合麥肯齊和Christina Pagel的分析,恰恰印證了「躺平」對社會的殺傷力,目前要控制疫情,唯有打疫苗和其他防疫措施相輔相成才能實現,實際上這也就是中國目前採取的「動態清零」策略。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防疫措施

往下看更多文章

日本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 所為何事?

2024年04月18日 11:52 最後更新:12:13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時隔5年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此如何看?

深圳衛視直新聞特約評論員庚欣解讀了日本的意圖。

庚欣話,這次庚欣,再次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並強調了「構建穩定、建設性的中日關係的重要性」。這表明日本岸田政府在內外交困之中,依然希望在與美國強化關係的同時,和中國也保持「鬥而不破」的關係定位,強調保持建設性的穩定關係對兩國非常重要,雙方需要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當然,這也是在重申去年11月,兩國領導人對中日「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共識性再定位。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日本發佈2024年版《外交藍皮書》。

庚欣指出,日本這次談及的「戰略互惠關係」,是2008年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之時,雙方發表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所提出的,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確立,其實就類似於今天中美關係要扣好的「第一粒鈕釦」的意義,這是中日關係一次重大的進展。

其實,百年來的中日關係一直都存在誰來主導、走向何方的問題。當然這中間有美國的因素,因為日美在二戰後至今的制度安排上,是美國在直接影響甚至在重大問題上主導著日本的一些外交決策。但是,在中日互動中,中方是主導的一方,而在建交之後開啟的中日關係發展的熱潮中,中方倡導的以「友好外交、人民外交、和平外交」為主要特徵的中日關係發展,應該說一直是順暢的。

但是,近年來,由於日本面對著「百年變局」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首先是中日關係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中國從以前遠遠落後於日本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經濟總量開始超越日本,到之後的十幾年間,中國的GDP已經是日本的三倍以上。而日本則明顯感受到了這樣的變化和壓力。而且伴隨中日經濟和綜合實力的這種明顯的變化,同時呈現出中日關係似乎在向著負面的方向發展。在中日經貿額不斷增長的同時,中日之間的政治信任和民間感情卻似乎在不斷的下降,這種微妙、複雜的中日關係取態,對中日都是壓力很大的,對日本尤其如此。

同時,中日兩國在戰後一直就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比如「東亞爭雄」的問題、「歷史認識」的問題、台灣問題、兩國的領海劃界問題等等。近年來,中日都在走向大國化的進程中,又不斷地發生摩擦和碰撞。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日方近年少提甚至不提「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原因。

那麼日本重申「中日戰略互惠關係」,對中日關係意味著什麼?日方還有政策調整嗎?

庚欣認為,日本是一個島嶼國家,所謂島嶼國家,就必須要成為「陸海聯動」的橋樑。但是,從戰後幾十年的實踐來看,日本和周邊各國的關係發展並不融洽。另外,日本畢竟是個經濟大國,它的經貿關係主要是靠和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的互動,而不是依靠美國。現在日本和中國每年經貿額達到3600多億美元,而和美國的經貿額只有中日經貿額的一半左右。地緣關係上大家又是「搬不走的鄰居」,這些都使得日本處處進退兩難。

其實,日本無論是自身的穩定、還是經濟繁榮以及大國化進程,都處處離不開中國。這就是為什麼近兩年來,岸田似乎和拜登走得很近,爭相送「投名狀」,但實際上他也在很積極地推動日本加入RCEP,加強和中國及亞洲的這種實質性的合作關係,以穩定自身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就在最近兩天,他跑到美國去和拜登「秀恩愛」的同時,又和中韓兩國爭取要在五月份舉辦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推動中日韓的合作。這些看似矛盾的表現,正是日本今天面對兩難困境和自身國家發展「焦慮」的一個真實寫照,美國的焦慮是「霸權的焦慮」,日本的焦慮可是「生死的煩惱」,所以就更顯得進退失據、捉襟見肘。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向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演講。

他認為,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尤其要冷靜、準確地把握美日各自的矛盾,特別要重視日本的動向,調動中日關係中的積極因素,注意克服消極因素,中日關係也要扣好第一粒鈕釦,重建「戰略互惠關係」就是今天中日關係的第一粒鈕釦,進而也同樣用「和為貴、穩為重、信為本」的方針來建立中日相處之道,牢牢掌握住中日關係的主導權。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