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歷史長河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北洋水師有位美國兵 甲午戰敗回國 死後棺木蓋上黃龍旗

2022年05月05日 16:31 最後更新:17:17

北洋水師是大清帝國建立的現代化海軍,1880年代籌建,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省威海港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鉅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由於指揮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其管帶們對現代海戰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兼欠缺海戰經驗,導致這支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的現代化軍隊全軍覆滅。

北洋水師覆滅前夕,丁汝昌拒絕投降日軍而服鴉片自殺。兩年後同一天,一位穿著北洋水師軍服的美國人則以手槍飲彈自盡。這名美國人是一名海軍,他叫菲里奧·諾頓·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自盡前在遺書上寫道:「自己永遠屬於北洋水師。」從馬吉芬的說法來看,甲午戰爭時的北洋水師,並非如普遍所說的那麼不堪一擊,海戰戰況其實非常激烈。

更多相片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北洋水師是大清帝國建立的現代化海軍,1880年代籌建,1888年12月17日在山東省威海港劉公島正式成立。北洋水師是清朝新式海軍四支艦隊中規模最大、投資最鉅者,規模一度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但由於指揮官、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其管帶們對現代海戰的殘酷性認識不足兼欠缺海戰經驗,導致這支清政府傾全國之力打造的現代化軍隊全軍覆滅。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華盛頓一個軍人家庭,父親諾頓·馬吉芬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上校。馬吉芬在17歲就成為一名海軍學員,在一家海軍學院學習。當時,美國的海軍力量不是很強大,規模也小。他於1884年畢業,但當時美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軍官職位予畢業生,所以,他拿了接近一年薪資的補償費後,回到家鄉。。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乘坐輪船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經過天津美國領事館的介紹下,向籌辦北洋水師的滿清大臣李鴻章求職。由於外國人來求職,對於清廷也算新鮮,李鴻章親自接待。馬吉芬通過考試後,清廷便邀請他擔任教席,在水師學堂教授。事實上,馬吉芬也十分爭氣,不少北洋軍官都師出於他。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在書信中更指:「中國人,他們對我非常好,這十年一直都很照顧我。假如,此刻我臨陣逃脫,拋棄我為之奉獻的水師,那麼,我就太可恥了。」據說,他還在信裡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中國駐三藩市總領事教他的。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由於指揮有度,又作戰英勇,受傷的馬吉芬獲上級嘉獎,但就未有再上戰場。不久,北洋水師全部葬送在日本人的手中,丁汝昌亦服毒自盡。由於丁汝昌是馬吉芬一直敬重的上級,噩耗傳到馬吉芬處後,他氣血上湧暈了。戰爭結束後,馬吉芬聽說朝廷要拿他問罪,想讓他這名美國人做代罪羔羊。他遂匆忙逃竄,離開了中國。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可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話,反而認為他的腦袋因為在戰爭中受傷而壞了,他說的都是瘋話。馬吉芬無論如何解說,都無法扭轉美國人的觀念,最終,喪失了全部信心的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32歲時的美國海軍馬吉芬。(網上圖片)

馬吉芬出生於賓夕法尼亞州華盛頓一個軍人家庭,父親諾頓·馬吉芬是美國內戰時期一名上校。馬吉芬在17歲就成為一名海軍學員,在一家海軍學院學習。當時,美國的海軍力量不是很強大,規模也小。他於1884年畢業,但當時美國海軍沒有足夠的軍官職位予畢業生,所以,他拿了接近一年薪資的補償費後,回到家鄉。。

但是,退役後馬吉芬並沒有很快找到工作,卻聽說遠東地區正在打仗,為了實現從小想參戰的願望,他決心到國外去闖一闖。對於一個在美國平靜的小鎮長大的年輕人來說,他做了一件非常冒險的事──與其荒廢學業,不如到中國黃龍旗下的部隊服役。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北洋艦隊船員與英籍軍事顧問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乘坐輪船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經過天津美國領事館的介紹下,向籌辦北洋水師的滿清大臣李鴻章求職。由於外國人來求職,對於清廷也算新鮮,李鴻章親自接待。馬吉芬通過考試後,清廷便邀請他擔任教席,在水師學堂教授。事實上,馬吉芬也十分爭氣,不少北洋軍官都師出於他。

作為一名軍校老師,馬吉芬脾氣很好,教學也一絲不苟,十年間名聲非常好。甲午之戰爆發時,馬吉芬本打算回美國老家休息,卻因此而取消了這個原訂計劃,他給母親寫信道:「因為中日戰爭的爆發,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面了。可是,我不能逃避,我要留在我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後。」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曾擔任副艦長的北洋艦隊鎮遠號。(網上圖片)

馬吉芬在書信中更指:「中國人,他們對我非常好,這十年一直都很照顧我。假如,此刻我臨陣逃脫,拋棄我為之奉獻的水師,那麼,我就太可恥了。」據說,他還在信裡用漢字寫下自己的名字,那是中國駐三藩市總領事教他的。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馬吉芬擔任北洋艦隊鎮遠號副艦長。作為隊伍的中堅,他帶領著軍艦衝在最前線。黃海戰役中,日本放出一列縱隊,不斷用炮火攻擊鎮遠號。艦長受傷沒法指揮,馬吉芬見狀,立刻接下了重任。

馬吉芬命令士兵用炮火猛攻敵方旗艦。可是對方船速較高,負隅頑抗沒發揮太大作用,很快,鎮遠號就被三艘日本戰艦團團圍住,在對方一輪密集炮彈攻擊下,馬吉芬多處受了傷,其中一處還在頭上,眼睛差點也看不見。在戰事結束後,他頭上還纏著紗布,在相機面前留下珍貴影像。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馬吉芬戰場受傷後留影。(網上圖片)

由於指揮有度,又作戰英勇,受傷的馬吉芬獲上級嘉獎,但就未有再上戰場。不久,北洋水師全部葬送在日本人的手中,丁汝昌亦服毒自盡。由於丁汝昌是馬吉芬一直敬重的上級,噩耗傳到馬吉芬處後,他氣血上湧暈了。戰爭結束後,馬吉芬聽說朝廷要拿他問罪,想讓他這名美國人做代罪羔羊。他遂匆忙逃竄,離開了中國。

當時,西方輿論普遍認為,中國之所以輸給日本是因為愚昧和怯懦,不如日本軍人英勇。馬吉芬自然心有不服,回美國後,就一直以見證大戰者的身份,致力向大眾講北洋水師如何英勇奮戰,還不顧自己傷口還沒有完全癒合。作為一名在中國水師就職過的人,他認為:「自己有必要,也有責任讓各國人民都知道,中國人當時面臨的是怎樣的一場殘酷的戰場,應冷靜而客觀地分析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甲午黃海海戰示戰圖。右為美國《世紀雜誌》於1895年5至10月間刊登了馬吉芬繪畫的相關地圖。(網上圖片)

可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話,反而認為他的腦袋因為在戰爭中受傷而壞了,他說的都是瘋話。馬吉芬無論如何解說,都無法扭轉美國人的觀念,最終,喪失了全部信心的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1897年2月12日,在丁汝昌的兩周年死祭日,馬吉芬穿上之前穿過、飽歷戰火的軍服,用一把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性命。兩年前,他的長官和戰友們都去了地府,如今也追隨著他們的腳步去了。在遺囑中,馬吉芬要求:「在自己的棺材上蓋著中國的黃龍旗。」這支旗曾在馬吉芬與日本激戰的鎮遠艦上飄揚過,是他專門從中國帶回家鄉的。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年輕時的馬吉芬(右)和他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州的墓碑。(網上圖片合成)

馬吉芬的墓誌銘上刻著:「謹立此碑以紀念一位雖然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卻把生命獻給了另一面國旗的勇士(This tablet is erected in memory of a Brave Man who loved his own but gave his life for an alien flag).......一顆破碎的和懺悔的心靈,哦,主啊,希望不要輕視我。」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