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空軍首次成功「轟炸」日本本土 卻沒造成任何傷亡

歷史長河

中國空軍首次成功「轟炸」日本本土   卻沒造成任何傷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空軍首次成功「轟炸」日本本土 卻沒造成任何傷亡

2022年05月19日 10:00 最後更新:14:42

歷史上的今日是什麼重要日子?可曾聽說過「人道遠征」、「紙片轟炸」? 84年前的今日,抗日戰爭初期,中國空軍曾發起一次針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並成功返航,卻沒給日本造成一個人傷亡。

在這次絕無僅有的行動中,由時任空軍第二大隊14中隊隊長徐煥升帶領的兩架轟炸機成功進入日本本土領空,但不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而轟炸當時正在侵華的日本,而只是從空中拋灑上百萬張反戰傳單,警告日本軍國主義者,實乃一次對日心理戰和輿論戰。

更多相片
承載偉大使命的1403 Martin-139WC轟炸機。(網上圖片)

歷史上的今日是什麼重要日子?可曾聽說過「人道遠征」、「紙片轟炸」? 84年前的今日,抗日戰爭初期,中國空軍曾發起一次針對日本本土的「轟炸」行動,並成功返航,卻沒給日本造成一個人傷亡。

傳單內容由郭沫若和日籍反戰作家鹿地亘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撰寫。(央視截圖)

傳單內容是由郭沫若和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撰寫,內容大意是:「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變為萬噸炸彈,爾再戒之。」跟日本人的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本質特徵。

兩架轟炸機在日本上空行程。(央視截圖)

這次被媒體稱為「人道遠征」的飛行,乃日本本土領空首次被外國軍機「空襲」,尤其是被他們看不起的中國空軍長驅直入,比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中校杜立特率16架B—52轟炸機成功轟炸東京的行動(杜立特空襲)還要早3年11個月,一般認為後者是對日本本土進行的第一次空襲。只是,中國的「空襲」不用傷人的炸彈,而是勸人的「紙彈」。但行動也令日本全國震驚。

孔祥熙等親自到機場迎接遠征人員凱旋。左起:孔祥熙、僚機機長佟彥博、隊機長徐煥升、何應欽。

5月20日拂曉,兩架轟炸機飛回我國東海岸時,才發現有日軍戰機試圖攔截,更遇到日本軍艦高射炮的轟擊。遠征勇士利用雲霧作掩護,以高超的飛行技術沉著應對。上午11點30分,安全降落武漢王家墩機場,圓滿完成了「人道遠征」的歷史使命。

當時的報章對「人道遠征」行動報道。(網上圖片)

八位勇士是1403 Martin-139WC號機正駕駛徐煥升、副駕駛蘇光華、領航劉榮光、通信員吳積沖,以及1404 Martin-139WC號僚機正駕駛佟彥博、副駕駛蔣紹禹、領航雷天眷和通信員陳光斗。此次任務艱鉅又危險,八人臨行前都寫下遺書,視死如歸。

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周恩來(黑衣者)等慰問八勇士,並贈送錦旗。(央視截圖)

此次行動乃中國對日本進行心理戰和輿論戰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提振了國民的抗戰志氣。與此同時,日軍大本營卻感到顏面無光、惱羞成怒。5月31日,日軍出動54架飛機大舉轟炸武漢,由於中蘇空軍早有防範,雙方協同作戰,共擊落日機14架。

凱旋歸來,機長徐煥升向民眾舉手示意。(網上圖片)

成功帶領這次飛行的總領隊徐煥升立即成為全球矚目的風雲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刊登了二戰中聞名於世的全球12名飛行員照片,徐煥升的照片也在其中,並註明「徐煥升是先於杜拉特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陳光斗是八勇士中最長壽者,他在101歲時接受訪問說:「冒險犯難與犧牲奉獻,是軍人的天職,無論成功成仁,都無上光榮。」圖為老、中、青時的陳光斗(右起)。(網上圖片)

中國的這次「空襲」行動是有歷史背景的。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日寇侵略氣焰十分囂張,憑藉龐大的軍事力量,相繼佔領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尤其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武漢是重慶政府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作戰物資主要集散地。擁有2700多架飛機的日本空軍,加緊對武漢實施空襲和轟炸,同時在中國到處狂轟濫炸,激起舉國同憤。

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前中二位)親臨武漢南湖機場點名致訓。(網上圖片)

於是,國民政府最高當局決定採取一次重大行動,派空軍跨海東征,對日本進行「政治空襲」,以此警告日本當局,並制定了《空軍對敵國內地襲擊計劃》,空襲時間定在1938年5月下旬,目標是九州各城市。這次空襲不投炸彈,只投「紙彈」(散發傳單)。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突破日本人認為日本本土不容侵入的自大狂;二是顯示全民抗戰的決心,並對日本國民忠告不施報復的人道國格。時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將對這次行動定為「人道遠征」。

徐煥升義不容辭地接受艱鉅任務。(央視截圖)

3月初,由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擬就《告日本國民書》,文告主要內容為:「中日兩國有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應該互助合作,維持亞洲和全世界的自由和平,日本軍閥發動的侵略戰爭,最後會使中日兩國兩敗俱傷,希望日本國民喚醒軍閥放棄進一步侵華的迷夢,迅速撤回日本本土。」他還同時主持編寫了《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商者書》等多種傳單,由日本友人、反戰作家鹿地亘翻譯成日文。

承載偉大使命的1403 Martin-139WC轟炸機。(網上圖片)

承載偉大使命的1403 Martin-139WC轟炸機。(網上圖片)

傳單內容是由郭沫若和日本反戰作家鹿地亘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撰寫,內容大意是:「爾國侵略中國,罪惡深重。爾再不訓,則百萬傳單,變為萬噸炸彈,爾再戒之。」跟日本人的殘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愛好和平的本質特徵。

1938年5月19日,武漢王家墩機場迎來了兩架航程達900公里的Martin-139WC(美軍代號B-10)轟炸機,它們將執行中國空軍首次遠征日本本土的壯舉。當日下午,在梅雨季節不適合飛行的氣象條件下,兩架轟炸機從王家墩機場靜默飛行轉場到浙江寧波,於當晚23點48分飛往日本本土,5月20日凌晨2點45分抵達九州上空,依次在熊本、久留米、福岡、佐賀、佑世保、長崎投下告日本國民傳單,滯空大約兩個小時後,平安返航。

傳單內容由郭沫若和日籍反戰作家鹿地亘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撰寫。(央視截圖)

傳單內容由郭沫若和日籍反戰作家鹿地亘分別用中文和日文撰寫。(央視截圖)

這次被媒體稱為「人道遠征」的飛行,乃日本本土領空首次被外國軍機「空襲」,尤其是被他們看不起的中國空軍長驅直入,比1942年4月18日美國陸軍中校杜立特率16架B—52轟炸機成功轟炸東京的行動(杜立特空襲)還要早3年11個月,一般認為後者是對日本本土進行的第一次空襲。只是,中國的「空襲」不用傷人的炸彈,而是勸人的「紙彈」。但行動也令日本全國震驚。

那天清晨,日本當地民眾一覺醒來後發現,街道、屋頂上飄散著一些白色的傳單。親歷過「傳單轟炸」的中谷正子接受訪問時憶述:「我家院子裡落了傳單,很明白是敵人飛機投下來的,這一下又讓我更加害怕了,因為按照我們的想法,敵人的飛機是一定要攻擊我們的。敵機遠去了,周圍的大人亂作一團。但是我們一些小朋友在一起談這件事的時候,卻覺得(中國人)專門派了飛機來,僅僅是撒一些傳單,其實他們是很和平的人。」

兩架轟炸機在日本上空行程。(央視截圖)

兩架轟炸機在日本上空行程。(央視截圖)

5月20日拂曉,兩架轟炸機飛回我國東海岸時,才發現有日軍戰機試圖攔截,更遇到日本軍艦高射炮的轟擊。遠征勇士利用雲霧作掩護,以高超的飛行技術沉著應對。上午11點30分,安全降落武漢王家墩機場,圓滿完成了「人道遠征」的歷史使命。

東征勇士凱旋歸來的喜訊,很快在武漢三鎮傳開,各界代表雲集機場歡迎,行政院長孔祥熙、軍政部長何應欽等親自到機場迎接。5月22日,中共中央、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代表周恩來、王明、吳玉章、羅炳輝赴航空委員會,向徐煥升等空軍勇士表達慰問並贈送錦旗,錦旗上寫:「德威並用,智勇雙全」。

孔祥熙等親自到機場迎接遠征人員凱旋。左起:孔祥熙、僚機機長佟彥博、隊機長徐煥升、何應欽。

孔祥熙等親自到機場迎接遠征人員凱旋。左起:孔祥熙、僚機機長佟彥博、隊機長徐煥升、何應欽。

八位勇士是1403 Martin-139WC號機正駕駛徐煥升、副駕駛蘇光華、領航劉榮光、通信員吳積沖,以及1404 Martin-139WC號僚機正駕駛佟彥博、副駕駛蔣紹禹、領航雷天眷和通信員陳光斗。此次任務艱鉅又危險,八人臨行前都寫下遺書,視死如歸。

「人道遠征」的新聞也成為了國內外報刊的焦點。美聯社評論:「中國空軍遠征日本的成功,證實中國實力甚強,決非日本所能擊敗」。路透社以《中國飛機轟炸日本》為題,詳盡介紹中國空軍遠征的經過。香港報紙則評論:「傳單比炸彈更具威力,中國空軍來去自如,足見日本空防不可靠,今後日人不得安寧矣」。

當時的報章對「人道遠征」行動報道。(網上圖片)

當時的報章對「人道遠征」行動報道。(網上圖片)

此次行動乃中國對日本進行心理戰和輿論戰的一次成功案例,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提振了國民的抗戰志氣。與此同時,日軍大本營卻感到顏面無光、惱羞成怒。5月31日,日軍出動54架飛機大舉轟炸武漢,由於中蘇空軍早有防範,雙方協同作戰,共擊落日機14架。

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周恩來(黑衣者)等慰問八勇士,並贈送錦旗。(央視截圖)

中共中央駐武漢代表周恩來(黑衣者)等慰問八勇士,並贈送錦旗。(央視截圖)

成功帶領這次飛行的總領隊徐煥升立即成為全球矚目的風雲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美國《生活》雜誌評選刊登了二戰中聞名於世的全球12名飛行員照片,徐煥升的照片也在其中,並註明「徐煥升是先於杜拉特轟炸日本本土的第一人」。

遺憾的是,八勇士中的蘇光華、雷天眷、佟彥博、吳積沖在稍後的抗戰中先後殉國,沒機會親眼看到抗戰勝利。徐煥升則於1949年赴台,曾任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台灣的空軍總部主任、參謀長、副總司令等,1963年接任總司令,四年後卸任,後任中華航空公司董事長、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84年3月4日病逝於台北。

凱旋歸來,機長徐煥升向民眾舉手示意。(網上圖片)

凱旋歸來,機長徐煥升向民眾舉手示意。(網上圖片)

中國的這次「空襲」行動是有歷史背景的。1937年12月,南京失陷,日寇侵略氣焰十分囂張,憑藉龐大的軍事力量,相繼佔領華中、華南的大片領土。尤其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武漢是重慶政府的政治軍事中心和作戰物資主要集散地。擁有2700多架飛機的日本空軍,加緊對武漢實施空襲和轟炸,同時在中國到處狂轟濫炸,激起舉國同憤。

陳光斗是八勇士中最長壽者,他在101歲時接受訪問說:「冒險犯難與犧牲奉獻,是軍人的天職,無論成功成仁,都無上光榮。」圖為老、中、青時的陳光斗(右起)。(網上圖片)

陳光斗是八勇士中最長壽者,他在101歲時接受訪問說:「冒險犯難與犧牲奉獻,是軍人的天職,無論成功成仁,都無上光榮。」圖為老、中、青時的陳光斗(右起)。(網上圖片)

於是,國民政府最高當局決定採取一次重大行動,派空軍跨海東征,對日本進行「政治空襲」,以此警告日本當局,並制定了《空軍對敵國內地襲擊計劃》,空襲時間定在1938年5月下旬,目標是九州各城市。這次空襲不投炸彈,只投「紙彈」(散發傳單)。這樣做的目的:一是突破日本人認為日本本土不容侵入的自大狂;二是顯示全民抗戰的決心,並對日本國民忠告不施報復的人道國格。時任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宋美齡將對這次行動定為「人道遠征」。

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前中二位)親臨武漢南湖機場點名致訓。(網上圖片)

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前中二位)親臨武漢南湖機場點名致訓。(網上圖片)

3月初,由軍委政治部第三廳廳長郭沫若擬就《告日本國民書》,文告主要內容為:「中日兩國有同文同種、唇齒相依的親密關係,應該互助合作,維持亞洲和全世界的自由和平,日本軍閥發動的侵略戰爭,最後會使中日兩國兩敗俱傷,希望日本國民喚醒軍閥放棄進一步侵華的迷夢,迅速撤回日本本土。」他還同時主持編寫了《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工商者書》等多種傳單,由日本友人、反戰作家鹿地亘翻譯成日文。

起初,蔣介石的外籍顧問端納建議派美籍駕駛員李爾德上尉擔當「人道遠征」駕機任務。李爾德答應前去,但稱執行這項任務風險太大,要求以10萬美金作代價。蔣介石不喜歡這種以索取金錢為目的的遠征態度。航空委員會主任錢大鈞就把這任務交給了航空教官、蔣介石專機駕駛員徐煥升,徐煥升毫不猶豫接受之,並說:「任何危險,身為革命軍人,義不容辭。」

徐煥升義不容辭地接受艱鉅任務。(央視截圖)

徐煥升義不容辭地接受艱鉅任務。(央視截圖)

接著,由徐煥升遴選優秀飛行人員,組成新編空軍第十四隊,又稱神鷹部隊,由徐煥升、佟彥博擔任正、副隊長。

在空軍第十四隊飛抵武漢以後,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親臨武漢南湖機場點名致訓,向隊長們昭示:「死有重如泰山輕如鴻毛之別,為國犧牲是光榮的,無論成功成仁,決不辜負你們。」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準備,終於可以整裝待發了。徐煥升和隊員們抱定「我死則國生」的犧牲精神,留下遺囑,宣誓以最大努力完成使命。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