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攝影界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 400張相片記錄港人風雨同路25載

社會事

香港攝影界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  400張相片記錄港人風雨同路25載
社會事

社會事

香港攝影界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 400張相片記錄港人風雨同路25載

2022年07月03日 17:08 最後更新:07月04日 00:01

「攝影藝術在香港不但具有深厚的歷史,更體現出中西方文化藝術在這領域裡薈萃交融。早期的攝影師多為外籍人士,攝影亦未普及。上世紀四十年代起,攝影文化在香港萌芽,華人攝影師和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攝影作品展」開幕典禮致辭中的一番話拉開了展覽序幕。該展覽於周五(7月1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大堂舉行。

他說,標誌着近代攝影技術重要里程碑、由法國舞台布景畫家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於1839年發明的「銀版攝影法」,原來香港攝影界前輩早在1845年已採用這項當時的先進技術。馬議員並以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何藩等前輩為例,指他們如何努力讓中國攝影走進世界,向西方展示香港的藝術創意和人文景觀。

更多相片

「攝影藝術在香港不但具有深厚的歷史,更體現出中西方文化藝術在這領域裡薈萃交融。早期的攝影師多為外籍人士,攝影亦未普及。上世紀四十年代起,攝影文化在香港萌芽,華人攝影師和攝影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冒起。」香港立法會議員兼香港文聯會長馬逢國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攝影作品展」開幕典禮致辭中的一番話拉開了展覽序幕。該展覽於周五(7月1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大堂舉行。

他說,標誌着近代攝影技術重要里程碑、由法國舞台布景畫家路易‧達蓋爾(Louis Daguerre)於1839年發明的「銀版攝影法」,原來香港攝影界前輩早在1845年已採用這項當時的先進技術。馬議員並以陳復禮、簡慶福、黃貴權、何藩等前輩為例,指他們如何努力讓中國攝影走進世界,向西方展示香港的藝術創意和人文景觀。

陳紹榮的《1997回歸燈火》和岑禮成的《軍操》。

馬逢國的話反映了香港攝影師們迅速的吸收能力和敏捷的時代觸覺,這種敏捷在這次回歸以來較大規模的攝影作品展中也得以體現。

回歸以來,作為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會,香港面對並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考驗,但在國家的全面支持之下,保持着活力和良好發展,城市面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適逢回歸25周年之際,在一年多前成立的香港文聯及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召集下,籌組了「香港攝影界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委員會」(下稱「慶委會」),並邀請到48個攝影相關機構及392位個人成員加入,共同籌劃和參與了這次攝影作品展。

在相片徵集期間,「慶委會」共收到2186張作品,經由資深攝影家任適、何志強、吳連城、李秀恒、陳炳忠、彭邦及謝繼鴻組成的七人甄選委員會於5月20日甄別並投票,共選出328位攝影師的400張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多元,除了歷届慶回歸主題攝影外,還包括香港的城市建設、民生日常、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生態環境和重要活動等。

陳炳忠和他的作品《元朗天后誕巡遊》。

正如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陳炳忠在緊接着的致辭中所說:「偉大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攝影人新的使命。我們將攜手廣大攝影人運用手中的相機,在各個層面,以不同的視角,努力為香港造像,為美好的明天記錄,為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而盡力盡責,以此來感恩我們偉大的祖國。」

眾主禮嘉賓剪彩。

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的吳志華表示,隨着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成立,以及在香港文聯的支持下,他祝願香港的文化發展再見新的飛躍。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分別代表香港文聯秘書處、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預祝展覽成功,並介紹香港文聯往後的一系列慶回歸活動。而香港文聯執行會長李秀恒則道出展覽緣由,並對各出席嘉賓致謝。

觀眾正欣賞作品。

除了前述五位致辭嘉賓外,其他主禮嘉賓還有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彭邦、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理事及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會長吳連城、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會長葉毅良、香港攝影學會會長黃偉義先生、沙龍影友協會會長藍寶慶,以及海鷗攝影會會長何耀東。而應邀出席的名人嘉賓則有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香港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文化名人白韻琴、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前會長莊成鑫,以及演藝紅星高海寧等。

任新忠及其作品《天降傘兵慶回歸》(上)和鄺煒利及其作品《我們的驕傲》。

配合是次攝影展的「慶回歸25周年」主題,背景、風格和喜好各異的攝影家們都從各自的角度拍出自己眼中的香港及其多元化的生活,時間横跨25載。從《1997回歸燈火》(陳紹榮)中閃爍的煙花、《天降傘兵慶回歸》(任新忠)在空中飄揚的國旗和區旗,到《重回國家懷抱》(黃達強),再到《獅子山上的紅旗》(王陽),以及為2021年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香港運動員代表巴士巡遊留影的《我們的驕傲》(鄺煒利)等,記錄了香港人對重大慶典活動上的心思。

秦宗良的《我們走在大路上》(上)和王陽的《獅子山上的紅旗》。

此外,秦宗良的《我們走在大路上》拍出了一群手持彩旗的小朋友們的雀躍和活力,何詠妍之《紅旗高掛賀國慶》則呈現一片紅燦燦的旗海,令人領略到「中國紅」的魅力,岑禮成的《軍操》和林佛有的《雨後金紫荊廣場》也甚吸人眼球。

黃偉義的《香港夜色》。

攝影是一門光與影的藝術,良辰美景就在光影交錯中,並由鏡頭定格在一瞬間。這在以夜景為主題的作品中尤其突出。香港的迷人夜景長期享譽國際,乃很多訪港客必遊景點,並曾兩度入選日本「夜景觀光Convention Bureau」主辦的「世界夜景峰會」之「世界三大夜景」,2012年更成為三大之首。

陳晶晶的《油尖旺夜色》。

在這次攝影展中,也有數十幅作品以「香港夜景」為主題,包括朱國聯的《萬家燈火耀香江》、翁蓮芬的《閃電耀香江》、梁志恒的《大橋夜色》和梁彩玲的《幻彩詠香江》,以及別具一格的《油尖旺夜色》(陳晶晶)和猶如水中倒影般的《香港夜色》(黃偉義),而彭萬山的《川流不息》則以跟「世界第一」擦身而過的昂船洲大橋為主角,遠處是港島燈火。

李秀恒的《內在美》(上)和李豪根的《雲霧繞香江》。

有趣的是,高樓林立和環山面海的香港經常由雲霧繚繞,「霧罩香江」就成為多位攝影家的取材,但風格迥異,陳栢健的《春霧鎖香江》只露出高樓最頂端或尖塔,東方之珠猶如被雲霧籠罩;李秀恒鏡頭下的《內在美》,雲霧卻成為高樓大廈的陪襯,造成既虛又實之效,予人想像;到了李豪根的《雲霧繞香江》,高樓的夜燈則把雲霧映成粉紅色……

葉毅良的《香港之光》(上)和吳民權的《城門河上比高低》。

攝影是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令歲月流動的人和事成為永恆。香港就是一個不斷流動的活力都市,除了自由賦予她的靈動和活潑外,也因為這個城市居住了一群熱愛運動的人們,資深攝影家吳民權則以他敏捷的快門為《城門河上比高低》和《動態之都》下的運動健將留下英姿。

吳婉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之搶包山》(左)和葉達光的《回歸飄色》。

而周少光的《踏浪跑》、周美澗的《千帆點點浪滔滔》、許天寶的《馬照跑》、陳炳忠的《奧運馬術》以及葉毅良捕捉香港首位女子單車世界冠軍李慧詩神態的《香港之光》等,則盡顯這個動感城市生機勃勃的一面。

陳兆源的《父愛》(上)和藍寶慶之《大澳漁村》。

香港雖然摩登,追求新潮和速度,但仍然保留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攝影家們也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記錄,比如吳婉儀的《長洲太平清醮之搶包山》、葉達光的《回歸飄色》、劉健光的《清醮巡遊》、陳麗玲的《盂蘭勝會》、陳佩儀的《醒獅會友》,以及莫振成的《龍舟競渡》,而陳炳忠的《元朗天后誕巡遊》則生動地捕捉了舞龍的動感。

蔡志鵬的《藝術生活空間》。

郊野生態和離島風光是香港另一項特色,攝影家豈會遺漏,於是,從元朗的大生圍到西貢的相思灣,從大澳漁村到南丫島魚排,有寧靜的海岸和清幽的水中森林,也有各種野生動物、雀鳥、蜻蜓的趣致神態,令人目不暇給,這些景點和景色為繁忙的香港人紓緩緊張的壓力。

任適的《軌跡》。

總之,整個攝影展猶如香港回歸發展史的縮影,攝影家們不但用鏡頭、用技藝呈現其藝術結晶,而且用眼睛、用心思去捕捉家園日常,既有反映都市白領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如《徐小鳳演唱會》、《琵琶共奏》、《舞照跳》、《藝術生活空間》,也有記錄基層市民如何過平常日子的,如曬魚乾、寫揮春、到許願樹祈福和夜間加班等。

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中心,香港有不少外國人居住,攝影師也沒忘記這些友人,照片中有外國青年展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五周年」海報的《荷李活道尋到寶》和反映南亞裔女士假日生活的《閒聚樂》,以及洋女孩們捧着鄧小平圖像等。

周潤發姐姐周聰玲也來參展,圖為她及其作品《等待時機》(上)。下圖為趙莉茵及其在西環街頭捕捉的三角光影《飛奔》。

最後要提的是,這次規模盛大的展覽由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承辦,乃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獲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並得到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的支持。

馬逢國的話反映了香港攝影師們迅速的吸收能力和敏捷的時代觸覺,這種敏捷在這次回歸以來較大規模的攝影作品展中也得以體現。

陳紹榮的《1997回歸燈火》和岑禮成的《軍操》。

陳紹榮的《1997回歸燈火》和岑禮成的《軍操》。

回歸以來,作為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會,香港面對並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和考驗,但在國家的全面支持之下,保持着活力和良好發展,城市面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適逢回歸25周年之際,在一年多前成立的香港文聯及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召集下,籌組了「香港攝影界慶祝回歸祖國25周年慶典委員會」(下稱「慶委會」),並邀請到48個攝影相關機構及392位個人成員加入,共同籌劃和參與了這次攝影作品展。

在相片徵集期間,「慶委會」共收到2186張作品,經由資深攝影家任適、何志強、吳連城、李秀恒、陳炳忠、彭邦及謝繼鴻組成的七人甄選委員會於5月20日甄別並投票,共選出328位攝影師的400張作品,題材廣泛,內容多元,除了歷届慶回歸主題攝影外,還包括香港的城市建設、民生日常、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生態環境和重要活動等。

正如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主席陳炳忠在緊接着的致辭中所說:「偉大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攝影人新的使命。我們將攜手廣大攝影人運用手中的相機,在各個層面,以不同的視角,努力為香港造像,為美好的明天記錄,為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而盡力盡責,以此來感恩我們偉大的祖國。」

陳炳忠和他的作品《元朗天后誕巡遊》。

陳炳忠和他的作品《元朗天后誕巡遊》。

身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的吳志華表示,隨着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的成立,以及在香港文聯的支持下,他祝願香港的文化發展再見新的飛躍。香港文聯秘書長彭婕分別代表香港文聯秘書處、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預祝展覽成功,並介紹香港文聯往後的一系列慶回歸活動。而香港文聯執行會長李秀恒則道出展覽緣由,並對各出席嘉賓致謝。

眾主禮嘉賓剪彩。

眾主禮嘉賓剪彩。

除了前述五位致辭嘉賓外,其他主禮嘉賓還有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彭邦、中國攝影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理事及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永遠名譽會長吳連城、香港中華攝影學會會長葉毅良、香港攝影學會會長黃偉義先生、沙龍影友協會會長藍寶慶,以及海鷗攝影會會長何耀東。而應邀出席的名人嘉賓則有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前局長馬時亨、香港教育局前局長吳克儉、立法會議員謝偉俊、文化名人白韻琴、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前會長莊成鑫,以及演藝紅星高海寧等。

觀眾正欣賞作品。

觀眾正欣賞作品。

配合是次攝影展的「慶回歸25周年」主題,背景、風格和喜好各異的攝影家們都從各自的角度拍出自己眼中的香港及其多元化的生活,時間横跨25載。從《1997回歸燈火》(陳紹榮)中閃爍的煙花、《天降傘兵慶回歸》(任新忠)在空中飄揚的國旗和區旗,到《重回國家懷抱》(黃達強),再到《獅子山上的紅旗》(王陽),以及為2021年參加東京奧運會的香港運動員代表巴士巡遊留影的《我們的驕傲》(鄺煒利)等,記錄了香港人對重大慶典活動上的心思。

任新忠及其作品《天降傘兵慶回歸》(上)和鄺煒利及其作品《我們的驕傲》。

任新忠及其作品《天降傘兵慶回歸》(上)和鄺煒利及其作品《我們的驕傲》。

此外,秦宗良的《我們走在大路上》拍出了一群手持彩旗的小朋友們的雀躍和活力,何詠妍之《紅旗高掛賀國慶》則呈現一片紅燦燦的旗海,令人領略到「中國紅」的魅力,岑禮成的《軍操》和林佛有的《雨後金紫荊廣場》也甚吸人眼球。

秦宗良的《我們走在大路上》(上)和王陽的《獅子山上的紅旗》。

秦宗良的《我們走在大路上》(上)和王陽的《獅子山上的紅旗》。

攝影是一門光與影的藝術,良辰美景就在光影交錯中,並由鏡頭定格在一瞬間。這在以夜景為主題的作品中尤其突出。香港的迷人夜景長期享譽國際,乃很多訪港客必遊景點,並曾兩度入選日本「夜景觀光Convention Bureau」主辦的「世界夜景峰會」之「世界三大夜景」,2012年更成為三大之首。

黃偉義的《香港夜色》。

黃偉義的《香港夜色》。

在這次攝影展中,也有數十幅作品以「香港夜景」為主題,包括朱國聯的《萬家燈火耀香江》、翁蓮芬的《閃電耀香江》、梁志恒的《大橋夜色》和梁彩玲的《幻彩詠香江》,以及別具一格的《油尖旺夜色》(陳晶晶)和猶如水中倒影般的《香港夜色》(黃偉義),而彭萬山的《川流不息》則以跟「世界第一」擦身而過的昂船洲大橋為主角,遠處是港島燈火。

陳晶晶的《油尖旺夜色》。

陳晶晶的《油尖旺夜色》。

有趣的是,高樓林立和環山面海的香港經常由雲霧繚繞,「霧罩香江」就成為多位攝影家的取材,但風格迥異,陳栢健的《春霧鎖香江》只露出高樓最頂端或尖塔,東方之珠猶如被雲霧籠罩;李秀恒鏡頭下的《內在美》,雲霧卻成為高樓大廈的陪襯,造成既虛又實之效,予人想像;到了李豪根的《雲霧繞香江》,高樓的夜燈則把雲霧映成粉紅色……

李秀恒的《內在美》(上)和李豪根的《雲霧繞香江》。

李秀恒的《內在美》(上)和李豪根的《雲霧繞香江》。

攝影是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令歲月流動的人和事成為永恆。香港就是一個不斷流動的活力都市,除了自由賦予她的靈動和活潑外,也因為這個城市居住了一群熱愛運動的人們,資深攝影家吳民權則以他敏捷的快門為《城門河上比高低》和《動態之都》下的運動健將留下英姿。

葉毅良的《香港之光》(上)和吳民權的《城門河上比高低》。

葉毅良的《香港之光》(上)和吳民權的《城門河上比高低》。

而周少光的《踏浪跑》、周美澗的《千帆點點浪滔滔》、許天寶的《馬照跑》、陳炳忠的《奧運馬術》以及葉毅良捕捉香港首位女子單車世界冠軍李慧詩神態的《香港之光》等,則盡顯這個動感城市生機勃勃的一面。

吳婉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之搶包山》(左)和葉達光的《回歸飄色》。

吳婉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洲太平清醮之搶包山》(左)和葉達光的《回歸飄色》。

香港雖然摩登,追求新潮和速度,但仍然保留了不少中華傳統文化,攝影家們也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記錄,比如吳婉儀的《長洲太平清醮之搶包山》、葉達光的《回歸飄色》、劉健光的《清醮巡遊》、陳麗玲的《盂蘭勝會》、陳佩儀的《醒獅會友》,以及莫振成的《龍舟競渡》,而陳炳忠的《元朗天后誕巡遊》則生動地捕捉了舞龍的動感。

陳兆源的《父愛》(上)和藍寶慶之《大澳漁村》。

陳兆源的《父愛》(上)和藍寶慶之《大澳漁村》。

郊野生態和離島風光是香港另一項特色,攝影家豈會遺漏,於是,從元朗的大生圍到西貢的相思灣,從大澳漁村到南丫島魚排,有寧靜的海岸和清幽的水中森林,也有各種野生動物、雀鳥、蜻蜓的趣致神態,令人目不暇給,這些景點和景色為繁忙的香港人紓緩緊張的壓力。

蔡志鵬的《藝術生活空間》。

蔡志鵬的《藝術生活空間》。

總之,整個攝影展猶如香港回歸發展史的縮影,攝影家們不但用鏡頭、用技藝呈現其藝術結晶,而且用眼睛、用心思去捕捉家園日常,既有反映都市白領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如《徐小鳳演唱會》、《琵琶共奏》、《舞照跳》、《藝術生活空間》,也有記錄基層市民如何過平常日子的,如曬魚乾、寫揮春、到許願樹祈福和夜間加班等。

任適的《軌跡》。

任適的《軌跡》。

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中心,香港有不少外國人居住,攝影師也沒忘記這些友人,照片中有外國青年展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五周年」海報的《荷李活道尋到寶》和反映南亞裔女士假日生活的《閒聚樂》,以及洋女孩們捧着鄧小平圖像等。

最後要提的是,這次規模盛大的展覽由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承辦,乃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的慶祝活動之一,獲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並得到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中國文聯港澳台辦公室、香港中聯辦宣傳文體部的支持。

周潤發姐姐周聰玲也來參展,圖為她及其作品《等待時機》(上)。下圖為趙莉茵及其在西環街頭捕捉的三角光影《飛奔》。

周潤發姐姐周聰玲也來參展,圖為她及其作品《等待時機》(上)。下圖為趙莉茵及其在西環街頭捕捉的三角光影《飛奔》。

往下看更多文章

全國兩會|人大早上舉行預備會議 馬逢國:通過大會議程及日程

2024年03月04日 11:03 最後更新:12:02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早上舉行預備會議,港區人大代表團團長馬逢國在會前表示,預備會議要通過大會議程、主席團成員及秘書長名單,以及未來幾日會議的日程安排。

馬逢國。 馬逢國FB

馬逢國。 馬逢國FB

被問到港區人大代表比較關注甚麼議題,馬逢國說,有待港區人大代表團開會再決定。至於會否有些人大代表就共同看法一起提建議,有待大家討論。

另外,港區人大代表、台灣籍港人凌友詩,回應台灣地區新一屆領導人即將上任,如何看待兩岸及台港關係時說,感到較為悲觀,因為中美關係仍然緊張,相信美國不會短期內改變打壓中國的政策,而台灣屬於美國很好的「一張牌」,認為要慎防危機,但如果將台灣視作內政問題,相信經濟、民生、文化方面交流的空間會很大。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