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寶石可禍國! 明憲宗寵妃萬貞兒掀起明朝好奢僭禮之風

歷史長河

寶石可禍國! 明憲宗寵妃萬貞兒掀起明朝好奢僭禮之風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寶石可禍國! 明憲宗寵妃萬貞兒掀起明朝好奢僭禮之風

2022年07月27日 15:15 最後更新:08月01日 12:12

明朝不但經濟與手工業發達,亦有着獨特的衣裝文化,而髮簪作為女子一生相伴之物也不例外。明代髮飾一改唐宋兩朝意趣恬逸的風格,漸趨呈現富貴奇巧之貌,當中以金銀簪尤為重。當時髮簪多配搭特定假髻使用,因為這樣才可以達致插戴滿盈、毫不露髮的境界。而在這豔冠群芳的浮華與奢糜中,我們可以着重探討一下當時橫空出世的且風靡一時的髮簪﹕寶石髮簪。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寶石鑲嵌是華貴的明代髮簪當中一個最大的元素。六百八十多件的出土金簪中,嵌有寶石者有三百四十餘件。即便是銀簪中,寶石簪亦占有接近三分之一。雖然以寶石作為裝飾的鑲嵌製法在明朝才大放異彩,但其實它在元朝早就已有蹤跡。據《山居新語》所載:「大德間,回回富商以紅剌一塊,重一兩三錢,中之於官,估直十四萬定。嵌於帽頂之上,累朝每於正旦與聖節大宴則服用之。」從引文所看,元世祖花費高價從回回珠寶商買得一顆叫做「紅剌」的寶石(即現今的紅寶石),並把它嵌於御帽頂上。即是說,寶石在元朝并非女子可用的裝飾之物,而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甚至是天子也只有大時大節才能做使用。可見,寶石於元代仍未普及亦是因為這個原因。的確,在明代前的出土文物中較少有珠寶髮飾的出現。就算偶有所獲,大多還是西域自身所產。即便寶石在明初受到人們的追棒,但在首批出土的髮簪中,仍未見有寶石簪的出現。直到洪武二十二年的魯荒王墓中才真正有鑲嵌寶石的金帶飾出土,并為明代寶石簪的潮流掀起帷幕。

更多相片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明朝不但經濟與手工業發達,亦有着獨特的衣裝文化,而髮簪作為女子一生相伴之物也不例外。明代髮飾一改唐宋兩朝意趣恬逸的風格,漸趨呈現富貴奇巧之貌,當中以金銀簪尤為重。當時髮簪多配搭特定假髻使用,因為這樣才可以達致插戴滿盈、毫不露髮的境界。而在這豔冠群芳的浮華與奢糜中,我們可以着重探討一下當時橫空出世的且風靡一時的髮簪﹕寶石髮簪。

寶石鑲嵌是華貴的明代髮簪當中一個最大的元素。六百八十多件的出土金簪中,嵌有寶石者有三百四十餘件。即便是銀簪中,寶石簪亦占有接近三分之一。雖然以寶石作為裝飾的鑲嵌製法在明朝才大放異彩,但其實它在元朝早就已有蹤跡。據《山居新語》所載:「大德間,回回富商以紅剌一塊,重一兩三錢,中之於官,估直十四萬定。嵌於帽頂之上,累朝每於正旦與聖節大宴則服用之。」從引文所看,元世祖花費高價從回回珠寶商買得一顆叫做「紅剌」的寶石(即現今的紅寶石),並把它嵌於御帽頂上。即是說,寶石在元朝并非女子可用的裝飾之物,而是皇帝的御用之物,甚至是天子也只有大時大節才能做使用。可見,寶石於元代仍未普及亦是因為這個原因。的確,在明代前的出土文物中較少有珠寶髮飾的出現。就算偶有所獲,大多還是西域自身所產。即便寶石在明初受到人們的追棒,但在首批出土的髮簪中,仍未見有寶石簪的出現。直到洪武二十二年的魯荒王墓中才真正有鑲嵌寶石的金帶飾出土,并為明代寶石簪的潮流掀起帷幕。

明代由西域出產的海藍寶石嵌珠(網上圖片)

撇除皇室的個人喜好,寶石簪需求大增、供不應求的根源更大可能是因為明初「鄭和下西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進口寶石大多通過鄭和下西洋時,沿線國家的貿易或接受朝貢來獲得,數量有限。雖然天方國、撒馬爾罕、失剌恩等國家直至嘉靖年間一直與明朝保持「通貢」貿易,但貿易額非常很小。加上寶石主要是以私人海外的形式進行走私,因此寶石供能並沒有很穩定。在《明英宗實錄》中更有內官因宮內寶石所剩無幾,請求遣人到雲南等處購買寶石。由此可得出,寶石與寶石簪的高需求真的無一朝能及。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在明初私人寶石貿易雖曾出現,但還是被朝廷所禁止。由於寶石獲得的途徑主要由政府控制,所以出土髮簪中有寶石鑲嵌的數量不多。除去皇室與勳貴階層,普通官員以及士庶階層都難以入手。因此寶石簪在明代是皇室、宗族以及勳貴特有的權利,也是明代冠服體系中明辨等級的標誌之一。儘管官民被禁止在首飾上鑲嵌寶石的,但是宮廷內對於嵌寶石首飾的喜好和奢侈的風氣,也是在這一時期擴展到社會其他階層的。加上,珠寶簪而在「物以罕為貴」的情況下,社會上更激起一股海外寶石走私、好奢僭禮之風。

金累絲鑲寶石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圖片部份寶石已脫落。(網上圖片)

從出土實物來看,僭用寶石於髮簪之上的現象開始於成化年間。曾有官員兩度上奏朝延「京城內外風格尚侈,不拘貴賤」的問題,百姓喜用織金、寶石、珠翠,甚至「下至倡優亦皆借侈」。只因自成化以後,有港口設立於漳州,從而允許民間商人與外國進行貿易。「隆慶開關」中有「准販東西二洋」,所以寶石貿易與珠寶商人來往更為頻演,使得官民階層有了獲取寶石的途徑。

明朝對寶石的裝飾作用極為重視,甚至設立銀作局,及「廂嵌匠」十一人而煉製寶石簪。而所運用到珠寶亦不再局限於紅寶石,據《五雜俎》中記載,用於首飾和器物上的寶石「有貓兒眼、祖母綠、顛不刺、蜜臘、金鴉、鶺石、蠟子等類」。當中祖母綠與紅寶石更是當時中國內陸沒有生產的四大名寶。據推測,寶石的主要供應商可能是來自於東南亞和南亞國家。

學者多於把彩色寶石貿易的興起與成化時期,宮廷對寶石簪需求急增連上關係。當時宮廷內眾多髮簪樣式中,寶石簪可算拔得頭籌,需求高企不衰。其中一個原因便是朱見深的寵妃萬貞兒好奢。尤其是她封居安喜宮,進封皇貴妃後,其服用之器物無一不是四方珍寶。宦官梁芳為了「諂萬貴妃」,更「日進美珠珍寶悅妃意」,而萬貞兒的弟弟萬通也參與了宮廷的寶石採購活動,與珠寶商人「內外交通」雙方不但囤積寶石,待價而沽,可惡至極。可此可見,寶石髮簪交易可圖之利極大的特徵。

撇除皇室的個人喜好,寶石簪需求大增、供不應求的根源更大可能是因為明初「鄭和下西洋」的外交政策。中國的進口寶石大多通過鄭和下西洋時,沿線國家的貿易或接受朝貢來獲得,數量有限。雖然天方國、撒馬爾罕、失剌恩等國家直至嘉靖年間一直與明朝保持「通貢」貿易,但貿易額非常很小。加上寶石主要是以私人海外的形式進行走私,因此寶石供能並沒有很穩定。在《明英宗實錄》中更有內官因宮內寶石所剩無幾,請求遣人到雲南等處購買寶石。由此可得出,寶石與寶石簪的高需求真的無一朝能及。

明代由西域出產的海藍寶石嵌珠(網上圖片)

明代由西域出產的海藍寶石嵌珠(網上圖片)

在明初私人寶石貿易雖曾出現,但還是被朝廷所禁止。由於寶石獲得的途徑主要由政府控制,所以出土髮簪中有寶石鑲嵌的數量不多。除去皇室與勳貴階層,普通官員以及士庶階層都難以入手。因此寶石簪在明代是皇室、宗族以及勳貴特有的權利,也是明代冠服體系中明辨等級的標誌之一。儘管官民被禁止在首飾上鑲嵌寶石的,但是宮廷內對於嵌寶石首飾的喜好和奢侈的風氣,也是在這一時期擴展到社會其他階層的。加上,珠寶簪而在「物以罕為貴」的情況下,社會上更激起一股海外寶石走私、好奢僭禮之風。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明成化年間外戚萬貴、萬通墓出土的金簪。

從出土實物來看,僭用寶石於髮簪之上的現象開始於成化年間。曾有官員兩度上奏朝延「京城內外風格尚侈,不拘貴賤」的問題,百姓喜用織金、寶石、珠翠,甚至「下至倡優亦皆借侈」。只因自成化以後,有港口設立於漳州,從而允許民間商人與外國進行貿易。「隆慶開關」中有「准販東西二洋」,所以寶石貿易與珠寶商人來往更為頻演,使得官民階層有了獲取寶石的途徑。

成化以後,嵌寶石的髮簪類型和數量也越來越多。然而,寶石髮簪的流行於明代朝廷來說,也非一件好事。《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十年朝廷為製作珠寶首飾,而花費多於二百二十一萬兩銀,其中的一百二十八萬兩更是出自於兩宮太后。二百二十一萬兩銀有多少? 就是等同於萬曆三大征中平定播州叛亂所用的銀兩數量。到後來,哪怕財政窘迫,朝廷亦不惜挪用軍費去進行寶石採購,導致邊境軍隊糧口一度出現短缺問題。不過最慘的不是錢財散盡的中央,因為朝廷仍可壓榨珠寶商壓榨,或是拖欠款額,以應對猛漲的寶石價格,所以最為難堪的是寶石商人。在《明熹宗實錄》中,則有記載有關商人的苦況:「雖數千金業產,立見蕩盡…致棄家逃竄,赴水投繯,當事不得已。」

金累絲鑲寶石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圖片部份寶石已脫落。(網上圖片)

金累絲鑲寶石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圖片部份寶石已脫落。(網上圖片)

為甚麼在眾多髮簪中,我們要着重討論寶石髮簪,是因為它標誌着從明初至明末一個由簡潔到奢華的變化過程。在此過程中,寶石髮簪的起與興受到明代社會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逐而演化出不同文化功能。雖然髮簪於後期「辨等級」的功能漸褪,但也讓我們窺探出它鮮明的特點和深厚的藝術價值。

往下看更多文章

「鄭人爭年」無根無據 惹笑眾人無意義

2024年04月15日 20:00

「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最早的典故是出自於法家學派的代表著作《韓非子》,在《外儲說左上》中有提及:「鄭人有相與爭年者,一人曰:『吾與堯同年。』其一人曰:『我與黃帝之兄同年。』訟此而不決,以後息者為勝耳。」

春秋戰國時期,鄭國有兩個特別喜歡胡吹亂謅的人。恰巧這兩人經常在市集上相遇,因此兩個同樣爭強好勝的人每次見面都免不了爭出個高下。有次,其中一個人(甲)就跟往常一樣,在市集中大肆吹噓:「諸位,你們應該知道,我就是我們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啊!」正在這時,另一個喜歡吹牛的人(乙)經過。他一聽甲這麼說,心中可不服氣,馬上反駁道:「你可真不要臉,明明我才是鄭國年紀最大的人!」兩人各不相讓,不消一刻就爭論了起來,周圍的人都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圍了過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甲見乙一臉憋屈,心中得意極了。他清清噪子,故作玄虛地說:「你有甚麼不服呢?不瞞你說,我跟上古時代的帝王堯可是同年同日生,你怎麼可能會比我年長呢?」甲語音甫落,乙就馬上打斷道:「你可有所不知,我實話告訴你,我可是跟黃帝的哥哥同歲。這麼一算,還是我的年紀比較大。」甲真的被他的厚面皮所震驚到,立馬喊道:「你可別瞎說,以前都沒聽過你說這事。總而言之,我就是最年長的!」眼見甲要耍賴,乙也急得直跺腳。只見他瞪直眼珠子,高聲反駁:「怎麼又一下子又變成你年紀最大呢?明明就是你在胡說八道!」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被《史記》稱為五帝之首黃帝出生於西元前 2711 年,距春秋戰國將近1000年歷史,所以不論是甲和乙都只是在胡吹亂嗙。(網上圖片)

此時,有一位著名的學者經過集市。人們見兩人僵持不下,便請那位學者來做裁判,評定這兩個人到底誰是誰非。學者剛到就先把快扭作一團的兩人拉開,然後向甲問道:「你說你和堯同年出生,有甚麽證據嗎?」甲可沒想到要拿出甚麼證據,只得睜大眼睛,搖了搖頭。學者再次向乙問道:「你說你和黃帝哥哥同歲,又有什麽證據嗎?」被學者這麼一問,同樣沒有證據的乙也只好像甲一樣低下了頭。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堯畫像,由清代姚文翰所繪製。網上圖片

學者知道兩人都是信口開河說大話,為了讓事情告一段落他又追問道:「請告訴我,判定誰年紀比較大有甚麽用處呢?」「用處?」這兩個人一聽,異口同聲地把學者的問題重覆了一遍,然後大眼望小眼的沉默了下來。見兩人面面相覷,周圍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後便紛紛散去。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戰國彩繪人物黑漆奩 (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鄭人爭年」這個成語,意指爭論的事情既無根據,又無意義;含貶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