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史空穿梭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史空穿梭

史空穿梭

關羽為流箭所傷 醫生建議「刮骨療毒」

2023年11月06日 20:00 最後更新:12:33

「刮骨療毒」這個成語出自於《三國志・蜀書》,當中《關羽傳》有言:「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

東漢末年,政局風譎雲詭。到了三國時期,世間更是惡戰連場、烽煙四起。那時魏、蜀、吳三國各據一方,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之勢。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三國鼎立的局勢(網上圖片)

有次蜀國武將關羽正揮軍攻打曹兵之時,右臂不幸被流箭所傷。眼見及此,其他將領便提議他回荊州調治傷口,不宜戀戰。不過關羽聽後卻不為所動,大手一揮的拒絕道:「我豈能讓這小小的創傷耽誤了軍國大事呢?」

關羽表面看似雲淡風輕,但事實上右臂的傷口比他想像中嚴重得多。哪怕後來傷口痊癒了,但關羽的骨頭一到梅雨天就會隱隱作痛。不明所以的關羽只好請朗中來為自己診治。在等待的過程中,關羽的右臂已經痛得十分厲害,不過因為害怕自己痛苦的表情會擾亂軍心,只能和馬良下棋來分散注意。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不久,醫生就趕到軍營去。他低頭看了一下關羽的箭傷,明白箇中原因後便徐徐道來:「將軍,雖然您治好了表面上的皮肉之傷,卻不曾想到箭頭有毒。因此在毒素深入骨髓的情況下,您不把骨頭上的毒都刮去是難以根治傷口的。」關羽聽過後,便追問道:「可是現在傷口已埋合,該怎樣除去留在骨上的毒素呢?」關羽語音剛落,大夫便仰天大笑道:「那很簡單!若想根治毒素,那就得用刀割開皮肉至白骨。等把骨頭上的毒素都刮去後,再以線縫合。不過⋯⋯我怕將軍會懼怕呢!」

關公聽後笑言自己不是「世間俗子」,更是讓醫生馬上動刀,他讓下人送上些酒食後便馬上伸出了右臂說。醫生見關羽如此爽快,也不多說,馬上從身側包袱中取出一把尖刀。在他看準了位置後,便手起刀落把關公的皮肉割開。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雖然《三國志》有「刮骨去毒」一事,卻沒有點明醫者身份。待《三國演義》出版問世後,醫者就變成了華佗了。(網上圖片)

眾人屏息以待,很快醫生的聲音便再次響起:「將軍,我現在就用刀把骨上的毒給刮走!」話剛說完,醫生便以嫻熟手法用刀子在關羽手臂的骨頭上來回刮。軍營內時不時傳來的「悉悉」聲,以及一盤盤端出來的血盆子都讓那些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將士們嚇得掩面失色,唯獨關羽本人眉頭都不皺一下,依舊面不改容地喝酒下棋。不久,醫生就把毒給刮盡,並且麻利的替傷口敷上藥後把傷口縫合。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關羽作為大丈夫的豪邁和勇敢,所以後人從這典故中提煉出「刮骨療毒」這個成語,意思是指徹底治療,並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往下看更多文章

漢武帝寵小人 汲黯以「後來居上」暗諷之

2023年11月27日 20:00 最後更新:11:51

「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汲鄭列傳》中有言:「始黯列為九卿,而公孫弘、張湯為小吏。及弘、湯稍益貴……或尊用過之。黯褊心,不能無少望,見上,前言曰:『陛下用群臣如積薪耳,後來者居上。』上默然。」

西漢時期,有一位名叫汲黯的官員。此人剛正不阿,敢說敢言。每次漢武帝怒火中燒,把文武百官罵得低頭縮頸時,就只有他敢站出來向漢武帝提出勸諫,因此此人也被時人稱為「直諫之臣」。

汲黯像(網上圖片)

汲黯像(網上圖片)

身為九五之尊,漢武帝自然會因為汲黯那不留情面的勸諫而感到不悅。有次漢武帝在朝中提出施政要以人為本,以彰顯儒家之義時,百官無一表示讚同和敬佩,就只有汲黯在一旁說:「雖說陛下嘴上說實施仁政,但所做之事無一不是與民爭利。既然陛下心中貪慾無數,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偽裝呢?這不是在為難自己嗎?」漢武帝看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穿,也不免得有點惱羞成怒。不待數日,他便把汲黯發配到東海去。雖然被貶為東海太守,但汲黯卻沒抱怨,反而把東海治理得井井有條。後來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忘了當初被汲黯當眾揭穿的羞臊,所以他便下了一道聖旨,把理事出色的汲黯調回京城當官。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漢武帝為增加財政收入,任命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為主要財政官員。當中的鹽鐵專營政策,即百姓不能再私下產鹽,而是由國家把扯鹽、鐵、茶、酒等關鍵資源的開採和售賣。這一政策使眾多百姓失去一大謀生法寶,而為人所詬病。(網上圖片)

不過從東海回來後,汲黯對漢武帝的規諫也沒有絲毫收斂。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得罪漢武帝犯,他只在乎百姓的福祉。對於漢武帝來說,他一方面很討厭汲黯這麼嚴苛的對待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汲黯每次提出的建議都是非常正確的。因此,兩人總是維持着微妙的關係。

當時汲黯有兩個年輕的同事,一個叫張湯,另外一個叫公孫弘。因為兩人很會討好武帝,所以哪怕兩人毫無政治建樹,也能身居高位,其官位甚至都要比汲黯高。眼見及此,汲黯自然心有不憤。因此有天上朝,汲黯很不客氣地對漢武帝說:「皇上用人,就像堆柴一樣。總是把後來的柴放在上面,卻根本不管哪一根柴才是真正的好柴。」漢武帝一聽就知道汲黯這是在暗諷他任用張湯和公孫弘這兩個愛拍馬屁的小人,所以也不敢吱聲,滿臉通紅地走了。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漢武帝像(網上圖片)

後人據此典故引申出「後來居上」這個成語,原意是指一些資歷淺的人反而位居於資歷長的人之上;現在多用來比喻後來的人和事,進步很快,趕上或超過了前人。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