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考驗美國芯片制裁,未驚過!

博客文章

中國考驗美國芯片制裁,未驚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國考驗美國芯片制裁,未驚過!

2022年11月02日 20:28 最後更新:11月03日 09:45

美國對中國芯片技術禁令多到眼花繚亂,而且捷報頻傳,美國芯片大廠美滿電子(Marvell Technology)上周證實,裁撤中國區研發團隊,引發業界震撼。

拜登手上制華王牌是芯片。AP圖片

拜登手上制華王牌是芯片。AP圖片

拜登政府最近使出的一招的確很辣, 10月12日生效對華制裁,禁止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人效力中國半導體廠,違者或失美籍身份,此舉直接切斷中國的「人才鏈」,何止是卡脖子簡直是割你大動脈,事關中國芯片人才已呈短缺本土人才養成需時,據悉,中國半導體業的人才缺口超過20萬,按目前惡劣的形勢估計,中國要花20至30年才可翻身,美國對準這個窗口期下手,被美媒形容為「中國挨打,無得還手」。

中國難以找到反制美國的方法,如是者,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移動通訊領先的部分,中國將會很快流失。美國有沒有化價?估計幾家矽谷半導體大廠每年會因為中國市場被禁而損失數百億美元營收,但即管數以千億計,對美國整體競爭戰略而言,這都是值得花費的,何況美國政府會繼續出資支援矽谷業界,搞得三幾年,以高科技迭代升級之快,中國的優勢便會被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取代。

中國沒有自主高端的芯片在高科技時代,教訓一如原本工商業進步的明朝雖然多次出擊對決蒙古,但因為中原戰馬供應不足,後繼無力,留下戰略巨大漏洞,逐步失去河套地區控制,明朝再無能力主動與對手周旋,弱國之勢既成,為禍至大。

中國歷史從來都有缺失,不是那樣便是這樣,中國是不是已經被美國完全堵死無得突圍?我相信目前還沒有一份專家報告明確評估出結果,觀乎過去幾十年,中國幾乎在全球科學技術孤立之下,自主發展出航天計劃、超級電腦、量子通訊、天文設備等等,美國今次真的可憑一塊芯片難倒中國嗎?當年很多美國專家跌碎一地眼鏡,直今仍在問何解中國能屢次代解危機,原因其真很簡單,因為中國有大國的基因,強韌不息的文化傳統,說來很空泛是不是?講個故事大家便明解。

2017年11月8日習近平主席夫婦同特朗普總統夫婦參觀故宮。特朗普說︰「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或者更早,所以你們有5000年的歷史?」

習近平回答:「有文字的(歷史)是3000年。」特朗普有點挑戰的說:「我想最古老的文化是埃及文化,有8000年歷史。」

習近平反應很快的說:「對,埃及更古老一些。但是文化沒有斷過流的,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特朗普頓了一頓:「所以這就是你們原來的文化?」習近平告訴這位繞口巉手的國賓︰「對,我們這些人也是原來的人。黑頭發、黃皮膚,傳承下來,我們叫龍的傳人。」

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傳承因羅馬統治而中斷,巴比倫被波斯吞併而歿、古印度為雅利安所佔,失去原來文明。中國何以獨善其身?《全球通史》(1971年)作者、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L. S. Stavrianos)指出挽救中華文明的是「大一統」。他說:「秦雖然國祚不長,卻為中國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印記。因為大一統,中國才能從封建割據走向中央集權,成為統一團結的大國。任何時代的異族,無法撼動一個團結的大國。」

習近平說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我們專心一致自主研發求突破,成績有目共睹,如果你再追問中國現在怎麼辦?中國從來講求「大統一」,台灣回到祖國可能比美國「悶」死我們的時間更快,到時我們至少快追回10年芯片製造技術之差。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台灣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