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部分鬆綁「陽性居家隔離」 專家:尚無證據表明新冠有後遺症
內地疫情發展迅速,但隨著Omicron病毒致病性減弱,防控措施也在逐步鬆綁。廣州多區解封、恢復堂食,有市民激動衝上街頭燒炮仗慶祝,北京部分社區更已經允許特殊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後居家隔離,這是疫情爆發3年來一個好大的調整。

有廣州市民第一時間跑出公路拍片並大聲歡呼「解封啦!」
根據《南方都市報》報導,近日北京部分社區已允許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感染後居家隔離。相關社區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考慮到部分陽性人員的身體狀況不宜轉運,其他陽性人員則按常規轉運到方艙。

北京部分鬆綁隔離措施,老人、孕婦等特殊人群確診後可居家隔離。AP圖片
報導稱,北京市朝陽區某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轄區內某小區的兩個樓棟各有1例確診病例,其中1名是高齡老人、1名是孕婦,都在家隔離。
同樣實施特殊人群感染後居家隔離的,還有北京某區的另一社區。該社區工作人員說,在考慮是否轉運確診病例時,患者的身體情況是第一衡量標準,看其是否屬於老弱病殘孕等特殊群體。他補充,社區裡的多數人表示,如果感染更希望在家隔離。
不過,除了有特殊人群例如孕婦、老人等感染後可以居家隔離外,其他確診病例目前仍然需要轉運至方艙。有社區工作者表示,確診病例能否居家隔離,需要所在街道相關疾控部門對病例的居住環境等條件進行研判後做出決策,社區則是配合並執行相關部門的決策。
隨著各地逐步調整防控措施,關於Omicron變異株引發重症和死亡的致病力問題,再次引發討論和密切關注。一項來自國內科研團隊的驗證性研究數據顯示,相較於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和隨後出現的其他變異株,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呈現幾何級數下降。
武漢大學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藍柯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病毒體外感染實驗中發現,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肺細胞(calu-3)的能力顯著低於原始毒株,在細胞內的複製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同樣在小鼠感染模型中也發現,原來只需要25-50個感染劑量單位的原始毒株就可以導致小鼠死亡,而Omicron毒株則需要2000以上感染劑量單位才能使小鼠死亡。並且小鼠在感染Omicron後的肺部病毒含量比感染原始毒株低至少100倍。
以上這些實驗結果均可有效表明,相較於新冠病毒原始毒株,Omicron變異株的致病力和毒力已經大幅降低。換言之,對於普通人群而言,在疫苗的保護之下,新冠病毒對人體的危害性已經大不如前。
在絕大多數人感染Omicron之後都是無症狀感染者或輕症,極少發展為重症的情況之下,大家亦非常關心重複感染的可能性有幾大,康復後會不會留下較為嚴重的後遺症?

感染Omicron康復後基本不具備傳染性。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教授、廣州市黃埔方艙醫院總領隊崇雨田教授日前接受訪問時表示,目前新冠感染者在康復出艙後基本不具備傳染性,即使是復陽,也不太可能傳播病毒,對於社區來說是安全的。
崇雨田強調,康復者對病毒有抵抗力,在短時間內、對同一種病毒株而言,不會二次感染。
但新冠目前感染後免疫時間有限,不是終生免疫,隨著時間延長、有新毒株出現,仍有可能感染,但感染機會小。「大概在三個月左右不會再次感染;但超過這個時間,或有新的變異毒株出現,還是有可能再次感染。」
至於再次感染後,症狀會不會變重?崇雨田坦言,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現在一個地區連續兩次大規模感染的情況,可觀察的資料很少。

崇雨田認為「長新冠」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
另外,對於全世界都關心的後遺症,崇雨田表示,後遺症在醫學上是有定義的。「一些傳染病的患者,在恢復期結束後,某些器官的功能長期未能恢復正常,才會被認為是後遺症。」
而對於新冠感染者來說,實踐中可以觀察到,有的病人的臨床表現可能持續比較長,比如味覺嗅覺喪失、關節痛、記憶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有的學者把這些稱為「長新冠」,但崇雨田認為,尚不能將其歸類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他說,「目前學界並未確認新冠肺炎有後遺症,至少尚沒有證據表明有後遺症。」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