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廣州「五大僑園」之一的春園 曾為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

歷史長河

廣州「五大僑園」之一的春園 曾為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廣州「五大僑園」之一的春園 曾為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

2025年01月03日 10:00

廣州市有「五大僑園」,分別為春園、明園、簡園、逵園及隅園,當中又以春園比較有名。

春園位於越秀區新河浦路22、24、26號。 在1923年4月至9月,春園曾為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此籌備。會議召開期間,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向警予、張太雷、瞿秋白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均在這裡下榻。

更多相片
春園入口 (網上圖片)

春園入口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毛澤東曾經居住在春園一樓 (網上圖片)

毛澤東曾經居住在春園一樓 (網上圖片)

同為「五大僑園」之一的逵園。位於越秀區新河浦恤孤院路9號,同樣距中共三大會址不遠。 (網上圖片)

同為「五大僑園」之一的逵園。位於越秀區新河浦恤孤院路9號,同樣距中共三大會址不遠。 (網上圖片)

春園入口 (網上圖片)

春園入口 (網上圖片)

1923年4月,因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逐漸接受聯俄聯共的政策,且國民黨大本營位於廣州,故中共中央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籌備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準備將中共中央機關從上海遷至廣州。4月至9月,中央機關以新河浦路24號春園為主要辦公場所,原因是那時春園附近房屋較少,從珠江划船就能經過小河直達門前,交通便利、環境幽靜,便於進行革命工作。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9月後,中央機關遷回上海。中共「三大」期間,出席會議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瞿秋白、張太雷、羅龍章等部分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就住在「春園」,並在客廳開會,討論修改中國共產黨黨綱、黨章問題,起草大會的宣言以及各項決議草案。其中,毛澤東居住於一樓,蔡和森和向警予夫婦也是住在一樓;陳獨秀及李大釗居住於二樓;三樓則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中共三大代表張太雷的住所。中共三大新選出的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曾在客廳開會和研究日後工作的開展。後來,蘇聯政府駐廣州代表、任孫中山政治顧問的鮑羅廷和蘇聯政府駐廣州軍事顧問團總顧問加倫,均在26號樓住過。孫中山和廖仲愷曾到此拜訪蘇聯友人,商討國共合作和聯俄問題。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內部 (網上圖片)

春園坐北向南,東側是恤孤院路,距春園約30米處為中共「三大」會址。春園門前是新河浦路和新河浦小河。春園是一式3幢並列的3層磚石混凝土結構的公寓式房子,3幢房子可以相通,但以圍牆相隔,每幢房子高度為13.5米,每層樓高4.5米、長19.1米、寬9.81米。其中24號就曾是中共中央機關所在地,內部地面仍保存著昔日舊貌,鋪大紅階磚。內部首層至三層作為紀念館對外開放,復原了中共中央機關當時的工作場景,讓市民參觀;22號現為新河浦幼稚園;26號為居民住宅。另外,24號樓頂天臺建有一座混凝土八角亭。春園四周有高2米的圍牆,圍牆內種植喬木,綠蔭掩映。圍牆門口左右兩條柱子上面,原各有一座石獅子,門楣上寫著「春園」兩字,院子內還有一個水井。

毛澤東曾經居住在春園一樓 (網上圖片)

毛澤東曾經居住在春園一樓 (網上圖片)

1922年,春園由一位黎姓華僑建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春園一度成為機關人員的宿舍。到了20世紀90年代,政策明確在手續齊備情況下將房屋歸還華僑原主,黎姓華僑後人重新拿回房屋但沒有回來居住,而是委託親屬管理。1999年,廣州商人黃柳潮從黎家買下了春園24號。2006年3月,黃柳潮響應政府號召,妥善處理歷史文物和物業,政府順利回收春園24號。春園現由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負責管理。2003 年,中共中央批准廣東省對中共三大會址、中共中央機關舊址春園進行修復。2006 年 7月 1 日,舉行了舊址保護工程竣工暨紀念館落成典禮,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省長黃華華出席了落成典禮。

同為「五大僑園」之一的逵園。位於越秀區新河浦恤孤院路9號,同樣距中共三大會址不遠。 (網上圖片)

同為「五大僑園」之一的逵園。位於越秀區新河浦恤孤院路9號,同樣距中共三大會址不遠。 (網上圖片)

春園於1993年8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於2013年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於2005年5月被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公佈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於2009年5月21日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於2014年12月被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公佈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於2006年7月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於2006年7月被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公佈為廣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現在,春園已經免費對外開放。裡面展覽有當時與會代表們使用的物品,以及各種版本的《共產黨宣言》。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往下看更多文章

蒼頭軍「異軍突起」 陳嬰棄稱王歸順項梁

2025年01月24日 20:00

「異軍突起」這個成語的典故最早是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當中的《項羽本紀》有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秦朝末年,秦二世荒淫無道。在天下百姓都怨聲載道的情況下,陳勝、吳廣的揭竿起義率先為秦末亂事拉開了帷幕。農民戰爭隨着各地起義軍的響應,很快變成了傾覆秦朝的一股巨大勢力。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當時在東陽縣,有個名叫陳嬰的人。身為東陽縣令史的他,因為在任職期間謹言慎行,為人又忠厚,所以在秦朝末年被尊稱作「長者」。在東陽縣享有盛譽的他,一直被當地的少年當成楷模和榜樣。因此,當縣內年輕人在起義風潮的影響下殺掉東陽縣的縣令後,都希望陳嬰來主持大局。因為東陽縣的縣令死後,東陽縣一時陷入群龍無首的窘態,要是沒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指揮民眾,恐怕會亂事叢生。

雖然陳嬰早就因為反對秦朝的暴政而辭了官,但在年輕人的熱情鼓動下,陳嬰最終答應出任首領一職。因着陳嬰寬和、信義的名聲,不少外鄉人都慕名而來。就這樣,陳嬰所統領的人數由一開始的三千人變成了三萬多人。陳嬰的隊伍因為頭上戴了一圈黑巾,所以又被稱之為蒼頭軍。由於蒼頭軍發展迅速,且聲勢浩大,所以人們都對這一下子突然冒出來的蒼頭軍十分感興趣。儘管陳嬰沒有自立為王的打算,但架不住眾人的呼聲,所以也同意了稱王一事。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沒想到,陳嬰的母親卻站出來勸說陳嬰,溫聲細語地說: 「自從我嫁到陳家,就沒聽說過祖上出過甚麽達官貴人。如今,你當了三萬多人馬的首領。看似威風無限,其實這根本不是甚麼好事⋯⋯」她見兒子面露不解,欲言又止了一番,決定繼續說下去:「倒不如你率領眾人,歸順於實力雄厚的義軍首領。那麼到時候起義成功,你至少可以被封為王侯將相;但萬一起義失敗,也沒有人會責怪你的。」陳嬰一向孝順,所以他聽從母親的話,不敢稱王。

他把部下都召集起來,鄭重地說:「我出身寒門,實在是不敢稱王。我聽說如今起義的項梁正是楚將項燕的後代,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他一定能成功率兵滅秦,所以我決定帶領大家去投奔他,你們意下如何?」將士們都覺得陳嬰言之有理,所以都表示同意。因此在項梁率兵過江時,陳嬰便率眾歸順了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異軍突起」這個成語,成語原義是指另組一支軍隊,自樹一幟;現在多比喻突然興起的新生力量;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