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歷史長河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落入民間的金朝冠 誥命夫人的故事

2025年01月17日 10:00

香港文化博物館曾有「‎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當中得見一級國寶「清代金朝冠」,鑲嵌第細金工藝,精美華麗,絕非凡品可比。它的主人不是皇室要員,而是「誥命夫人」的禮冠。她們會在隆重場合戴上,成為位極民間女子身份的象徵。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誥命夫人」始於唐代,並為宋、明及清代所沿用。所謂「誥」即王命文書之意,始於西周。在《尚書•周書》載有《大誥》、《湯誥》、《康王之誥》等篇,是周王用以告誡臣工的文書。根據史書記載,自宋代開始,凡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大臣、貶乏有罪、封贈其祖父妻室,都用誥命。明清採宋制,封贈一品至五品官員授以誥命。

更多相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圖為明代朱夫人小像。 (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明代誥書(局部)。這份誥命封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秦紘為「中憲大夫」,妻子劉氏及繼室王氏封為「恭人」。(資料圖片)

在明清之際,能取得「誥命」皆屬五品以上的官員,六品以下的官員所得到的則被稱為敕命。《清會典》中載,誥命針對官員本身的叫誥授;針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時,存者叫誥封,歿者叫誥贈。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吏部‧封贈》記載,清誥封制度,「正從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贈淑人。正從四品,母,妻,各封贈恭人。正從五品,母,妻,各封贈宜人。正從六品,母,妻,封贈安人。」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明清女性用金飾 (資料圖片)

誥命夫人是有品級之分的,如「一品誥命夫人」之類的。誥命夫人可在重大節慶日子到後宮,參加由皇后主持的宴會。根據宋代制度,在徽宗政和二年時,定外命婦封號為九等,即一等國夫人。宋代封宰相,使相、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二等郡夫人。宋代於光祿大夫、太子少保、節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三等淑人。凡尚書以上官未至執政者,其母、妻封為淑人;四等碩人。婦人封贈之號,宋政和初年定命婦等級,大夫以上封碩人;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員之妻封令人;六等恭人。用以封贈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之妻,高於宜人而低於令人;七等宜人。宋代正和年間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議大夫,其母、妻封宜人,武官官階相當者同,元明後,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八等安人。在宜人之下,自朝奉郎以上至朝散大夫之妻封之;九等孺人。宋代為通直郎以上之母或妻的封號。

在明代,只有一品二品官員的正妻叫做「夫人」,嫡母叫做「太夫人」;三品是淑人,四品是恭人,五品是宜人,六品是安人,七品以下是孺人,無封無品叫娘子。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高15cm,縱16cm,橫24cm。(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清代金朝冠外觀上最大特色是那顆「水紅色瑪瑙」,以及中心的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資料圖片)

從一級國寶「清代金朝冠」的造工來看,很明顯是屬於「一品誥命夫人」所有。朝冠是為皇族宗室、貴族及官員等,在重要典禮、大型祭祀等所穿戴的物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因此造工極盡奢華也十分合理。冠梁由金絲編成,冠形主飾由水紅色瑪瑙作花蕊的金花盛開與周圍環繞花卉、雲紋、鳳鳥等組成。冠簷底部是雙龍戲珠紋飾,抹額上綴有金鳳七隻,冠頂另綴展翅金鳳兩隻,中心並有長方形「恩榮」字牌一塊,另有「日」、「月」、「奉」、「天」、「誥」、「命」、「朝」、「冠」圓形字牌八塊插飾冠表,整個朝冠金光璀璨,運用累絲,鏨刻,鑲嵌第細金工藝,精美華麗。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清代李衛夫人金鳳冠,高13cm,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藏。(網上圖片)

除了在港展出的「清代金朝冠」外,在南京博物院藏另外也收藏了另一位清代「一品誥命夫人」用的鳳冠。它在江蘇豐縣大沙河鎮李衛墓出土,是李衛夫人佩戴之物。冠上裝飾有二龍戲珠、鳳紋、海濤紋等紋飾和「奉天誥命」四字字牌,鑲嵌有碧璽等寶石,製作工藝精湛,富麗堂皇,為清代金銀器代表作品之一。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清代緙絲花鳥團扇 (資料圖片)

在封建時代,女子地位雖不如男性,但能夠居位「誥命夫人」也是一項難得的榮譽。除了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的特權外,「誥命夫人」也享有俸祿。不過「誥命夫人」的尊位依附於男士。隨著男士在官場上的失意,也意味著「誥命夫人」地位不保。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