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表示,一顆新發現的彗星將在未來幾週內飛掠地球,推測每5萬年才一次,雖然這顆新彗星的體積比2020年到訪的NEOWISE彗星小,但更接近地球,屆時人們或可以普通遠望鏡甚至肉眼,直接觀測到這難得一見的美景。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這顆新彗星名為C/2022 E3(ZTF)。ZTF是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去年3月首次拍到該彗星掠過木星,因此彗星以該設備命名。據 Space.com 稱,C/2022 E3 (ZTF) 大約每 5萬年才到訪太陽系內部一次,上一次掠過時,地球正處於冰河時代,當它下次重臨,人類可能已在地球消失,所以今次是「萬載難逢」的機會。
點擊看圖輯
天文學家表示,一顆新發現的彗星將在未來幾週內飛掠地球,推測每5萬年才一次,雖然這顆新彗星的體積比2020年到訪的NEOWISE彗星小,但更接近地球,屆時人們或可以普通遠望鏡甚至肉眼,直接觀測到這難得一見的美景。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這顆新彗星名為C/2022 E3(ZTF)。ZTF是史維基瞬變探測器(Zwicky Transient Facility),去年3月首次拍到該彗星掠過木星,因此彗星以該設備命名。據 Space.com 稱,C/2022 E3 (ZTF) 大約每 5萬年才到訪太陽系內部一次,上一次掠過時,地球正處於冰河時代,當它下次重臨,人類可能已在地球消失,所以今次是「萬載難逢」的機會。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這顆新彗星估計是 45 億年前由大量遺留下來的物質形成,是顆長周期彗星。巴黎天文台的天體物理學家 Nicolas Biver 表示,這顆彗星由冰和塵埃組成,散發出綠色光環,估計直徑約為 1 公里。按軌迹推算,它將於 1 月 12 日最接近太陽,於 2 月 1 日以4250 萬公里的距離飛越地球,預料在黎明前的幾個小時內,在北斗七星下方的天空北部最為光亮(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觀星者)。不過,鑑於屆時踫上滿月,可能會影響觀測,有天文學家建議,北半球最佳的觀測時間為1月最後一週。
到了2 月中、下旬,這顆彗星還將出現在南半球的觀星者面前,天文學家認為2月10日是另一個不錯的觀測時間,那時這顆彗星將經過火星附近。在這些日子,於沒有光污染或沒有月亮的漆黑夜空中,觀星者只要通過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甚至以肉眼也可欣賞到這顆在劃過星空的小亮點。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上一次肉眼可見飛越地球的彗星NEOWISE,在夜空中劃出一道美麗的星光。
這顆新彗星估計是 45 億年前由大量遺留下來的物質形成,是顆長周期彗星。巴黎天文台的天體物理學家 Nicolas Biver 表示,這顆彗星由冰和塵埃組成,散發出綠色光環,估計直徑約為 1 公里。按軌迹推算,它將於 1 月 12 日最接近太陽,於 2 月 1 日以4250 萬公里的距離飛越地球,預料在黎明前的幾個小時內,在北斗七星下方的天空北部最為光亮(對於位於北半球的觀星者)。不過,鑑於屆時踫上滿月,可能會影響觀測,有天文學家建議,北半球最佳的觀測時間為1月最後一週。
1997年飛掠地球的Hale_Bopp彗星,同樣肉眼可見,同樣美麗動人。
彗星飛掠地球。
到了2 月中、下旬,這顆彗星還將出現在南半球的觀星者面前,天文學家認為2月10日是另一個不錯的觀測時間,那時這顆彗星將經過火星附近。在這些日子,於沒有光污染或沒有月亮的漆黑夜空中,觀星者只要通過小型望遠鏡或雙筒望遠鏡,甚至以肉眼也可欣賞到這顆在劃過星空的小亮點。
彗星飛掠地球。
5萬年一遇彗星將飛掠地球。
6系外行星圍繞「這顆星」共舞40億年,為太陽系起源供新線索!
綜合外媒報導,天文學家近日表示,他們發現6顆系外行星圍繞著附近的一顆名為HD110067的恆星完美地「共舞」,這為太陽系的形成提供新線索。這6顆行星繞著距離地球約100光年的明亮恆星HD 110067運行。HD 110067屬於后髮座的一部分,可以從北半球看見。
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 Geneva)研究人員李魯(Adrien Leleu)表示,這些行星距離它們的恆星如此之近,以至於6顆行星都能夠放進水星和太陽的軌道中。這項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自然」(Nature)上。研究共同作者李魯指出,這6顆非常高溫的行星的大小介於地球和海王星之間。他還說,這6顆行星的組成與海王星相似,也就是「由一個岩石核心覆蓋著一層厚厚的氣體」。
科學家認為這6顆「亞海王星」距離它們的恆星不夠遠,無法容納支持生命的關鍵要素,也就是液態水。儘管不適合生命存在,它們之間卻在軌道上精確地同步運行,令人讚歎。這6顆行星以微妙的共舞方式運行,稱為「軌道共振」(orbital resonance),彼此受到重力牽引,按照特定的軌道規律運行。當第1顆行星公轉3圈時,第2顆行星剛好公轉2圈,當第2顆行星公轉3圈時,第3顆行星則公轉2圈,以此類推。
《A resonant sextuplet of sub-Neptunes transiting the bright star HD 110067》Nature圖片
李魯表示,當最後一顆行星公轉1次時,第1顆行星可以公轉6次,這證明了這6顆行星之間存在著一種「共振鏈」。自從人類於1995年首次發現我們太陽系以外的系外行星以來,迄今已發現超過5000顆系外行星,但這是第一個擁有如此和諧運行系統的例子。
Institute of Space Sciences 官網圖片
研究的主要作者、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學者盧克(Rafael Luque)指出,從理論上來說,這是所有行星系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