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無雙」這個成語的相關典故最早是出自於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在《信陵君列傳》中有言:「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
戰國時期,信陵君魏無忌乃魏昭王的兒子,也是著名的軍事家。雖為君王之子,但他為人仁愛寬厚,又禮賢下士,所以士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歸附他。信陵君高峰時期門下曾有食客三千,以至於諸侯各國都不敢動兵侵犯魏國。

影視劇中的信陵君。(網上圖片)
雖然魏國國內一片歌舞昇平,但趙國卻在戰火中受盡煎熬。趙孝成王先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多萬兵士,後來趙國都城邯鄲更是被秦國大軍所包圍,情況危殆萬分。由於趙國丞相平原君的妻子乃信陵君的姐姐,所以平原君趙勝多次向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送信,希望魏國可以派兵救援趙國。可是,魏安釐王一聽到秦昭襄王也要派兵攻打魏國後,就嚇得不敢輕舉妄動。本來已經出發了的十萬援兵也只好原地紮營駐防,名義上為救趙,實則只不過是在隔岸觀火。
面對魏安釐王的不作為,信陵君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差點就想帶著着門客們直接和秦軍死拼。後來這樣以卵擊石的行為被一個名為侯嬴的隱士勸阻了,比起單槍匹馬墮入虎口,倒不如請找魏安釐王的寵妃如姬幫忙。本來還憂慮萬分的信陵君一聽侯嬴的密策馬上就冷靜了下來,心想:對呀!我曾為如姬報殺父之仇,她一定會幫助我的!要是枕邊風不管用,直接讓她把兵符偷出來好了!

兵符是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多由銅,玉制成。因為常作虎型,也被稱作虎符。兵符通常制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調動軍隊。(網上圖片)
想到此,信陵君便原路折返,立即回宮求見如姬。靠着如姬順利盜出的兵符,信陵君風風火火地趕到援兵紮營之處——鄴。見過領軍將士晉鄙後,信陵君便拿出兵符,要求晉鄙交出兵權。晉鄙不願,信陵君也只好痛下殺手,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信陵君統領晉鄙的軍隊後,馬上與楚軍匯合。終於在楚、魏、趙三國聯合下,秦將鄭安平投降,邯鄲之圍成功被解除。

網上圖片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自然不敢回魏國,只得繼續留在趙國。他聽說趙國有兩個出色的人才,便心起結交之意。可是那兩人不是藏身於賭徒之中,就是埋名於酒肆之內,實在難以打聽到確切的藏身之處。於是,信陵君也只好天天流連酒肆。
平原君得知後,就忍不住跟妻子調侃道:「我聽說你弟弟信陵君天下無雙,如今看來也只是條糊塗蟲,整天就知道跟賭徒、賣酒的混在一起,又怎樣會有出色呢?」信陵君從姐姐口中知道了平原君對自己的議論後,不但不生氣,還感嘆地說:「平原君的養士只不過是貴公子的豪舉,根本不是為了尋找真正的人才。」果其不然,在後來的戰爭中,信陵君的門客發揮出巨大作用,信陵君本人也因為大破秦軍而威震天下。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天下無雙」,意指天下找不出第二個一樣出色的人,即形容人出類拔萃,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