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小失大」這個成語的相關典故最早是出自於戰國時期呂不韋所寫的《呂氏春秋》中,在《權勳》中有提及:「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在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後,齊國趁機伐燕,其將軍匡章在50天內踏破燕國都城。不但燕王噲被殺害,齊軍還肆無忌憚地在燕國燒殺淫掠。因此,繼任君主燕昭王在即位後,一心想要報仇雪恥。為了振興國家,燕昭王築建了黃金台,以招天下賢才。就在各國士人爭先趨燕時,曾經的敵人齊國卻是越來越不景氣。見齊國士氣低下,燕昭王便委任樂毅為大將,並聯合秦、韓、魏、趙國,一同進攻齊國。

燕王噲年老不問政事,國事皆由子之決定。(網上圖片)
齊湣王聞訊後馬上急忙調兵遣將,然而當先鋒官觸子在濟水感受到聯軍的高漲氣勢後,便打算只守不攻。唯有避其鋒芒,才能挫其銳氣。加上,聯軍人多勢眾,必定各懷鬼胎。待日子久了,糧餉不足時,自然不破自破。因此,哪怕天天聯軍將士前來挑釁,觸子就是按兵不動。
正當燕國將軍樂毅也為戰事膠着而無計可施時,糊塗的齊湣王卻幫了聯軍一個大忙。他見觸子堅守壁壘,不作進攻實在有損齊國的威風,所以命他立即出兵,而被迫迎敵的結果當然是被聯軍打得落花落水。

趙人樂毅本在魏國做官,但因不被信任而離魏奔燕。在跟燕王縱論兵法後,便深得燕王賞識,更被拜為亞卿。樂毅忠肝義膽,可以說是至死都盡職盡責,為燕國竭盡所能。(網上圖片)
觸子不知所終後,另一名齊將達子便率領着殘軍且戰且退。在被樂毅伏陣截殺後,齊軍終於無路可走,只好在一個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來,並準備死守臨淄城。身心俱疲的齊軍不由得怨恨着齊王,而達子見將士因敗得冤枉而士氣不振,便打算犒賞士卒。只是軍餉有限,迫於無奈達子只能寫信給齊湣王,希望他能從國庫中拿些金幣來犒賞三軍。
齊湣王本來對達子的敗退感到十分惱火,一聽他還想拿庫房裡的金幣來享樂,更是恕火中燒。他拍案大罵道:「仗沒有打好,還妄想要我的賞賜!要是下次戰事仍未見勝果,你就提頭來見我!」達子一聽,不禁仰天長嘆,心想:昏君不知審時度勢,必然沒有好下場,齊國命數已盡!

臨淄古城意想圖。(網上圖片)
最後,達子戰死沙場,而五國聯軍也乘機長驅直人,殺進臨淄。不但齊國宗廟裡的重器被搶走,就連齊湣王藏金處也被洗劫一空。眼見及此,齊湣王終於為自己當初不捨得少許金幣,導致金銀財寶盡失一事而後悔不己。
後人由此提煉出「貪小失大」這個成語,比喻只謀求眼前的好處而不顧長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