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此人為曾國藩謀士 預言滿清不出五十年內滅亡

2024年03月25日 10:00

在中國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奇人異士,對於時局往往語出驚人,令人拍案叫絕。比如在曾國藩身邊,曾經出現過一位名為趙烈文的謀士,他曾經預言到滿清不出五十年即告滅亡。而且不是順口開河,而是對於當時清政府重要領導人如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觀察所得,且看他是怎樣評論晚清局勢。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1832年-1894年),字惠甫,江蘇陽湖人。早年趙烈文曾經醉心科舉之事,可惜,三次應省試而不第。咸豐五年十二月,曾國藩坐困江西南昌,由周騰虎引薦出入曾國藩幕府。對於趙烈文,曾國藩先是對他關愛有加,並隨即帶他參觀樟樹鎮的湘軍水陸各營。怎知趙烈文毫不領情,指出湘軍的問題是「樟樹營陸軍營制甚懈,軍氣已老,恐不足恃。」即場引來曾國藩的不滿,「帥頗怫然」。趙烈文看在眼裡不是味兒,隨即以母親有病為由作出請辭。就在要走的第二天,趙烈文聽說周鳳山在樟樹大敗,潰不成軍,這使曾國藩意識到趙烈文是個真人才,並加以重用。

更多相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 (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趙烈文認為西方列強才是對手。圖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漫畫。(網上圖片)

咸豐十一年(1861年),趙烈文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直言太平軍雖然強盛但不是對手,只有西方列強才是真正的對手。趙烈文表示︰「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對此趙烈文總結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一般相信,趙氏的建議促使日後的洋務運動(1861-1895年)。

在認清西方為主要對手後,曾國藩就清政府的未來請教趙烈文,時間在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1867年7月21日),也成為雙方最長的一次談話。趙烈文開宗明義指出清政府根本出現現問題,人人各自為政,不足五十年內必亡。這馬上起來曾國藩的反駁:「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趙隨即再說︰「清朝開國太易了,所以犯下太多誅戮之罪。在政治清明的時候還可以維持,但現在不可以了。」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晚清名臣恭親王在趙烈文眼中是「小智」耳 (網上圖片)

接下來,趙烈文就當時清政府兩位主要領導恭親王及慈禧太后的能力作出評價。先說說恭親王,趙烈文表示過去在上海時見過他的照片,大概就是一個輕俊少年,不是有威望的人,恐怕不能威懾群僚。對此曾國藩的回答︰「長得是不夠厚重,但是聰明過人。」趙氏再說恭親王︰「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並提出恭親王能力有限,「無卓然自立之心,位尊勢極而慮不出庭戶」。言外之意,是欠缺解決當前西方入侵問題的能力,難有一番作為。

對於慈禧太后,曾國藩先是加以盛讚,表示「本朝君德甚厚」,稱慈禧太后勤於政事,事無大小皆能即日辦理。但趙氏反指天下形勢「論強弱,不論仁暴;論形勢,不論德澤。」再指出諸葛亮雖然兢兢業業卻不能達到振興西蜀,這些都是因為形勢才是決定局勢發展的重要因素。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趙烈文言論所在的《能靜居日記》(能靜居鈔本)(網上圖片)

聽趙烈文一席話後,曾國藩心叫不妙,是否可以退而求其次,守住半壁江山呢?「然則當南遷乎?」趙烈文的看法是:「恐遂陸沉,未必能效晉、宋也。」清政府已不可能像東晉、南宋那樣南遷偏安一隅。接著趙烈文又詳細地說出了一些看法,最後曾國藩絕望地說:「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可以說這些話給曾國藩極大打擊,最終在宣統三年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發表《清室退位詔書》,宣告清帝退位,時間剛好在49.5年左右,應驗了趙烈文「不足五十年內必亡」的預言。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發表於1912年2月12日的《清室退位詔書》,代表清朝的正式終結。(網上圖片)

在今天來看,趙烈文是言中了清政府主要領導者才能不足的問題,但清室並未亡於洋人之手,而是在趙烈文去世後出現,以孫中山為首等革命黨人。很遺憾,趙烈文受處身時代所限,未能親眼目睹革命黨的興起並加以論及。因此趙烈文是看到清政府的一些問題,但說他是預言家似是過份神化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斧亂猜測 「疑鄰盜斧」鬧笑話

2024年07月26日 20:00

「疑鄰盜斧」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戰國時列禦寇所著的《列子・說符》,當中有言:「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覆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顏色、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相傳有這麼一個人,因為自已丟了斧子,整天便懷疑人家是不是偷了自已斧子。起初,他懷疑是被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暗暗地觀察那人的一舉一動。看那人走路的樣子,鬼鬼崇崇、弓腰曲背的,一看就是個偷斧子的;再看那人的臉色表情,懦懦怯怯、不成大事,也像是個偷斧子的;最後聽他的言談話語,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的,這不就是個偷斧子的嗎!他仔細想了想,這人的行為舉止,還是著裝談吐,無一不在證明他就是偷他斧子的罪人。這倒如好好想想,如何折穿他的廬山真面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只是沒等他作出行動,他就在自家倉庫的谷堆中找到他的斧子。找到斧子後的他全然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猜度自己鄰居的兒子,甚至在跟鄰居閒聊時還誇人家兒子一表人材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便根據這則故事引申出「疑鄰盜斧」這個成語,意思是人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他人胡亂猜疑。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因此,主觀成見,就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