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北京人嗎?

歷史長河

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北京人嗎?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中國至今發現最早的人類化石是北京人嗎?

2023年03月15日 10:00

綜合世界各地出土化石科研所得,世界最早的人類來自非洲,但中國至今最早的人類化石是甚麼人呢?這條看似簡單又常常被忽視的題目,成為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的搶答題題目,並且曾經考起了同學們。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北京人頭骨複製品 (網上圖片)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北京人頭骨複製品 (網上圖片)

該題可選的答案有︰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元謀人,答案是C元謀人。不過其實A, B, C提及的都是在中國出土的人類化石,而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先說說A北京人,北京人學術上又稱北京猿人或北京直立人。

更多相片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北京人頭骨複製品 (網上圖片)

綜合世界各地出土化石科研所得,世界最早的人類來自非洲,但中國至今最早的人類化石是甚麼人呢?這條看似簡單又常常被忽視的題目,成為第六屆「中國歷史校際精英問答比賽」的搶答題題目,並且曾經考起了同學們。

北京人電腦復原圖 (網上圖片)

該題可選的答案有︰A北京人、B河姆渡人、C元謀人,答案是C元謀人。不過其實A, B, C提及的都是在中國出土的人類化石,而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先說說A北京人,北京人學術上又稱北京猿人或北京直立人。

河姆渡遺址模擬的干欄式建築發掘現場 (網上圖片)

在1921年8月,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遺址,隨即在1927年起進行挖掘工作,並在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挖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並且被認為有50萬年以上的歷史,再考慮到其完整性更顯得彌足珍貴。在二次大戰期間,為免落入日軍之手,所以該頭蓋骨被轉移,但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至今仍未尋獲,十分可惜。在今天,遺址已被改成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中的各期陶器展示 (網上圖片)

若與北京人相比,B河姆渡人的歷史相對較短,僅有7000年左右,但已屬於新石器時代,而且文化水平極高。1973年夏天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當地群眾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這一總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達4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的遺址。根據碳—14測定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距近約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兩次考古發掘,合計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穀、大批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址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農業、建築、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極其貴的實物資料,被學術界公認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河姆渡遺址出土稻穀標本 (網上圖片)

研究結果表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下游一帶。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幹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豬,狗和水牛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温度達1000攝氏度。

河姆渡遺址出土榫卯構件,可見古人科技已具備相當之水平。(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榫卯構件,可見古人科技已具備相當之水平。(網上圖片)

兩顆牙齒化石,也是元謀人化石僅有的兩件標本。(網上圖片)

最後也是正確答案的C元謀人。關於元謀人的年代眾說紛云,目前最早的說法是為170萬年,屬於目前最早發現的直立人,其化石於1965年5月1日上那蚌村西北的一個小山丘的褐色粘土層中被發現。

元謀人石器模型 (網上圖片)

元謀人的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同一成年男性個體。其石化程度深,顏色灰白,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其中左側門齒長11.4毫米,寬8.1毫米,高11.2毫米。右側門齒長11.5毫米,寬8.6毫米,高11.1毫米。其切割緣在生前有磨耗。經研究發現,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呈鏟形,比較扁平。齒冠咬合面有很大程度的磨損,如刀口狀。齒冠基部腫厚,末端擴展,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結節凸起,向齒冠方向延伸並分裂成三個指狀突,中央的指狀突很長,指狀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側的半面。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有發達的鏟形齒窩。在舌面上,沿內外兩側的邊緣,有褶起的凸棱,其中外側的較內測的較為隆起。齒根破碎,根據左半部分殘部推測,應相當粗壯。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北京人電腦復原圖 (網上圖片)

北京人電腦復原圖 (網上圖片)

在1921年8月,瑞典的地質學家安特生和美國、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龍骨山發現遺址,隨即在1927年起進行挖掘工作,並在1929年12月2日,中國考古學者裴文中挖掘出第一個完整的頭蓋骨,並且被認為有50萬年以上的歷史,再考慮到其完整性更顯得彌足珍貴。在二次大戰期間,為免落入日軍之手,所以該頭蓋骨被轉移,但在1941年時下落不明,至今仍未尋獲,十分可惜。在今天,遺址已被改成周口店遺址博物館。

河姆渡遺址模擬的干欄式建築發掘現場 (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模擬的干欄式建築發掘現場 (網上圖片)

若與北京人相比,B河姆渡人的歷史相對較短,僅有7000年左右,但已屬於新石器時代,而且文化水平極高。1973年夏天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當地群眾在興修水利時發現了這一總面積約為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度達4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的遺址。根據碳—14測定遺址第四文化層的年代距近約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兩次考古發掘,合計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穀、大批幹欄式木構建築遺址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農業、建築、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極其貴的實物資料,被學術界公認是中國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中的各期陶器展示 (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中的各期陶器展示 (網上圖片)

研究結果表示,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下游一帶。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幹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豬,狗和水牛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温度達1000攝氏度。

河姆渡遺址出土稻穀標本 (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稻穀標本 (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榫卯構件,可見古人科技已具備相當之水平。(網上圖片)

河姆渡遺址出土榫卯構件,可見古人科技已具備相當之水平。(網上圖片)

最後也是正確答案的C元謀人。關於元謀人的年代眾說紛云,目前最早的說法是為170萬年,屬於目前最早發現的直立人,其化石於1965年5月1日上那蚌村西北的一個小山丘的褐色粘土層中被發現。

兩顆牙齒化石,也是元謀人化石僅有的兩件標本。(網上圖片)

兩顆牙齒化石,也是元謀人化石僅有的兩件標本。(網上圖片)

元謀人的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同一成年男性個體。其石化程度深,顏色灰白,其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其中左側門齒長11.4毫米,寬8.1毫米,高11.2毫米。右側門齒長11.5毫米,寬8.6毫米,高11.1毫米。其切割緣在生前有磨耗。經研究發現,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呈鏟形,比較扁平。齒冠咬合面有很大程度的磨損,如刀口狀。齒冠基部腫厚,末端擴展,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複雜,略呈三角形。舌面底結節凸起,向齒冠方向延伸並分裂成三個指狀突,中央的指狀突很長,指狀突集中排列在靠近外側的半面。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有發達的鏟形齒窩。在舌面上,沿內外兩側的邊緣,有褶起的凸棱,其中外側的較內測的較為隆起。齒根破碎,根據左半部分殘部推測,應相當粗壯。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元謀人石器模型 (網上圖片)

元謀人石器模型 (網上圖片)

若果元謀人門齒與現代人有一定之差距,但與北京人卻既相似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有:大小接近、齒冠基部腫厚,底結節強烈凸起,向前做坡型延伸,分裂成數個指狀突。舌面中部的凹面兩邊有凸棱。不同之處有:元謀人齒冠略呈三角形,北京人略呈長方形;元謀人齒冠唇面,北京人則凸起;元謀人齒冠舌面中部的凹面粗糙,北京人則平坦;元謀人和北京人的舌面指狀突也相當不同。兩相比較,元謀人應該是一個獨立的直立人亞種,並較為原始,代表了南猿向直立人過渡的階段。有研究表示,元謀人不僅已會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還不排除已會用火的可能性。

上述所見,三種中國古人類均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再三研究,當中又以河姆渡人為甚。因為河姆渡人距離我們時間較近,而且文明水平極高,部分技術如榫卯構件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有其可取之處。

往下看更多文章

楚共王狩獵失弓 「楚弓楚得」不氣憤

2024年04月19日 20:00

「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於漢代劉向所寫的《說苑》,在《至公》中有提及:「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病逝,其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基於父親一生戎馬稱霸中原的豐功偉績,楚共王即位後自然不敢怠倦。在料理完楚莊王的喪事後,楚共王馬上就收拾好心情,準備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他一方面與齊國結盟,另一方面則繼績與晉國及其盟國打好關係。利用楚莊王的聲威,在短短兩年間,楚共王就與多國諸侯達成盟約,成功結下蜀之盟,讓楚國霸業達到鼎盛時期。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公元前589年,楚國與齊國結盟,在蜀(今山東泰安西)召周邊各諸候國會盟,史稱蜀之盟。由楚國領導的蜀之盟是春秋以來參與國最多的一次盟會,而秦國也參與了加盟。(網上圖片)

在政務之外的餘閒時間,楚共王最愛到郊外打獵騎射,所以在獵場可以經常看到他被侍衛圍繞、在快馬上執弓獵獸的身姿。由於喜愛狩獵,所以楚共王專門打造了一把弓。這把弓精美且結實,令楚莊王對它愛不釋手。要是哪天沒有對弓弦進行保養,楚莊王都會感到坐立難安。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弓囊與弓箭。(網上圖片)

有一天,他外出打獵。恰好面前出現了一隻獵物,楚莊王自然緊緊追趕。可就在越追越近,手往弓囊一探時,楚莊王卻發現他的愛弓不見了!隨行的從僕為好弓的丟失而感到可惜,一致認同地對楚共王說:「大王,讓我們回頭沿路把弓找回來吧!」沒想到,楚共王居然搖了搖頭拒絕道:「不必去尋找了!這弓丟在楚地,相信拾者也當是楚國人。既然同是楚國人,就沒有必要再去尋找它了。」隨從人員一聽,邊點頭、邊欽佩地說:「大王英明!」於是,他們繼續他們的打狩之旅,並沒有再去尋找弓弦。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元人狩獵。(網上圖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楚弓楚得」這個成語,意思是指自己雖有得失,但由於受益者是自家人,所以好處並沒有外流;含褒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