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荊軻刺秦王何以「王負劍」? 兵馬俑最新發現給出了答案

歷史長河

荊軻刺秦王何以「王負劍」? 兵馬俑最新發現給出了答案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荊軻刺秦王何以「王負劍」? 兵馬俑最新發現給出了答案

2023年03月31日 10:00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經已耳熟能詳,但刺殺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至今還是令人不解。古代沒有影片,只得從艱澀難明的文言文推測原意。如《史記》︰「王負劍」即怎樣做呢?雖然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從前,但最新兵馬俑考古發現,卻給出了答案。

後世流傳的秦始皇畫像普遍都佩帶了寶劍 (網上圖片)

後世流傳的秦始皇畫像普遍都佩帶了寶劍 (網上圖片)

話說秦王得知燕國願意投降後,十分高興,換上禮服,安排下隆重的九賓大禮儀式,準備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軻準備進貢地圖,在地圖全部打開後,匕首就露了出來。於是荊軻乃按照原定計劃,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確保目標人物,然後準備以右手的匕首刺向秦王。但想想秦王嬴政是何得人物!小時候曾經隨父親在趙國邯鄲城過著人質的生活,生命沒半點保障,所以從小就養成極高的警覺性。眼看荊軻等人有異,本能的反應掙斷了袖子,從而避開了致命的匕首一擊。定下神來,正要拔劍準備反殺荊軻,秦王才發現佩劍太長了,就握住劍鞘。當時秦王是又怕又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更多相片
後世流傳的秦始皇畫像普遍都佩帶了寶劍 (網上圖片)

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相信大家經已耳熟能詳,但刺殺過程中的一些細節至今還是令人不解。古代沒有影片,只得從艱澀難明的文言文推測原意。如《史記》︰「王負劍」即怎樣做呢?雖然沒有時光機可以回到從前,但最新兵馬俑考古發現,卻給出了答案。

荊軻刺秦王 (網上圖片)

話說秦王得知燕國願意投降後,十分高興,換上禮服,安排下隆重的九賓大禮儀式,準備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荊軻準備進貢地圖,在地圖全部打開後,匕首就露了出來。於是荊軻乃按照原定計劃,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確保目標人物,然後準備以右手的匕首刺向秦王。但想想秦王嬴政是何得人物!小時候曾經隨父親在趙國邯鄲城過著人質的生活,生命沒半點保障,所以從小就養成極高的警覺性。眼看荊軻等人有異,本能的反應掙斷了袖子,從而避開了致命的匕首一擊。定下神來,正要拔劍準備反殺荊軻,秦王才發現佩劍太長了,就握住劍鞘。當時秦王是又怕又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

荊軻刺秦王像石 (網上圖片)

於是兩人上演了追逐戰,荊軻要殺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宮中的大臣無不被這一篇嚇驚。事情過於突然了!大家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秦律極嚴,殿上的大臣入宮不能帶上半點兵器,宮中侍衛被嚴令排列在宮殿的台階下面,沒有王的命令統對不能上殿。難道秦王嬴政真要命喪於此嗎?

近來兵馬俑出土一個身上掛著劍的陶俑 (網上圖片)

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著柱子笑著,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故事到此完結。

研究表示,一號坑出土秦劍在88~91cm長。(網上圖片)

據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申茂盛表示:「荊軻刺秦王時,『王負劍』、秦王劍是怎麼背著的?現在我們這個文物出來之後,非常明確解釋了這個問題。它(陶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就是我們發掘的時候,那個劍就在俑身上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附件都在,太珍貴了。」接下來,申茂盛表示有說因為秦劍太長了,不易拔出。而從出土的陶俑證實,劍就是掛在腰間,秦王當時是把劍推到背後,再從後背拔出斬殺荊軻。

這次出土還包括盾牌等 (網上圖片)

另外,這次考古發掘亦提供了更多有關秦軍布陣的線索。申茂盛表示:「不同的髮式拿的武器不一樣,在俑坑中站的位置不一樣,可能在作戰過程中,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經過十多年的考古發掘,至今已清理出逾千件文物,包括陶俑、兵器等,當局近日公布最新成果。其中最新出土兩款長兵器,考古專家指可以證明,鈹是將類似短劍裝在長木柄上,就像現代的刺刀,而非過往認為的短劍。一號坑總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至今只是發掘了百分之三,可見的將來應有更多的結果出爐,進一步還原歷史的真貌。

荊軻刺秦王 (網上圖片)

荊軻刺秦王 (網上圖片)

於是兩人上演了追逐戰,荊軻要殺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宮中的大臣無不被這一篇嚇驚。事情過於突然了!大家都不知道應該怎麼辦。秦律極嚴,殿上的大臣入宮不能帶上半點兵器,宮中侍衛被嚴令排列在宮殿的台階下面,沒有王的命令統對不能上殿。難道秦王嬴政真要命喪於此嗎?

歷史不會改寫,這時秦王的醫官夏無且以藥袋投擊荊軻,為秦王爭得喘息的時間。侍臣們都期待秦王以王者之劍把荊軻就地正法,於是一同高呼︰「王負劍!王負劍!」秦王於是拔出劍用來攻擊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倒下了,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擊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擊荊軻,荊軻被砍傷了八處。

荊軻刺秦王像石 (網上圖片)

荊軻刺秦王像石 (網上圖片)

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著柱子笑著,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故事到此完結。

這個看似完善的叙述,卻為後世帶來無窮的爭議。首先,甚麼是「王負劍」呢?為了解答這問題,不少學者就此作出討論,並引經據典加入說明。有說在古字中,「負」字確實有「背」之意。如《禮記》載:「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其中的「負」字即有背靠之意。也有說「王負劍」是提醒秦王拔劍之意。但再多的說明,還是不如考古發現來得實際。此次考古成果來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兵馬俑一號坑展開第三次發掘的成果。

近來兵馬俑出土一個身上掛著劍的陶俑 (網上圖片)

近來兵馬俑出土一個身上掛著劍的陶俑 (網上圖片)

據秦俑一號坑發掘領隊申茂盛表示:「荊軻刺秦王時,『王負劍』、秦王劍是怎麼背著的?現在我們這個文物出來之後,非常明確解釋了這個問題。它(陶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就是我們發掘的時候,那個劍就在俑身上掛著,原始位置都沒有動,而各個附件都在,太珍貴了。」接下來,申茂盛表示有說因為秦劍太長了,不易拔出。而從出土的陶俑證實,劍就是掛在腰間,秦王當時是把劍推到背後,再從後背拔出斬殺荊軻。

研究表示,一號坑出土秦劍在88~91cm長。(網上圖片)

研究表示,一號坑出土秦劍在88~91cm長。(網上圖片)

另外,這次考古發掘亦提供了更多有關秦軍布陣的線索。申茂盛表示:「不同的髮式拿的武器不一樣,在俑坑中站的位置不一樣,可能在作戰過程中,承擔的任務也不一樣。」經過十多年的考古發掘,至今已清理出逾千件文物,包括陶俑、兵器等,當局近日公布最新成果。其中最新出土兩款長兵器,考古專家指可以證明,鈹是將類似短劍裝在長木柄上,就像現代的刺刀,而非過往認為的短劍。一號坑總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至今只是發掘了百分之三,可見的將來應有更多的結果出爐,進一步還原歷史的真貌。

這次出土還包括盾牌等 (網上圖片)

這次出土還包括盾牌等 (網上圖片)

從兵馬俑出土的文物觀之,秦國武備精良,六國難敵。在這背景下,荊軻刺秦王本來成功機會就不高,明白點是僅有數秒的機會。可惜荊軻竟有劫持秦王時那不切實際的想法,最終成功的機會就更小了。雖然趙國藺相如曾對秦昭襄王說:「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但這是兩國之間的外交場合,而且有廉頗的精銳部隊在場支援,使秦昭襄王不敢輕舉妄動,換了荊軻數人便想「以頸血濺大王」,恐怕是不易成功了。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