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曾被誤認為「漢奸」的抗日名將 為何馬英九也到其陵園拜祭

歷史長河

曾被誤認為「漢奸」的抗日名將 為何馬英九也到其陵園拜祭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曾被誤認為「漢奸」的抗日名將 為何馬英九也到其陵園拜祭

2025年04月11日 10:00

中國抗日戰爭中出現過無數英雄人物,他們在中華民族的存亡之際作出無私奉獻,著實令人敬佩。但能夠再三成為新聞人物的,張自忠二級上將可謂當中一員。馬英九2023年訪問大陸時,行程就包括到訪張自忠陵園拜祭,使這位曾被誤認為「漢奸」的抗日名將,再受到關注。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是山東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衞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新中國成立後,張自忠將軍獲追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更多相片
張自忠將軍 (網上圖片)

張自忠將軍 (網上圖片)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網上圖片)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網上圖片)

七七事變前29軍部署。圖中可見張自忠的第三十八師主要在天津及塘沽一帶。(網上圖片)

七七事變前29軍部署。圖中可見張自忠的第三十八師主要在天津及塘沽一帶。(網上圖片)

張自忠遺書 (網上圖片)

張自忠遺書 (網上圖片)

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 (網上圖片)

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 (網上圖片)

馬英九一行到重慶參觀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並拜祭。 (中時新聞網圖)

馬英九一行到重慶參觀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並拜祭。 (中時新聞網圖)

張自忠將軍 (網上圖片)

張自忠將軍 (網上圖片)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使張自忠立志投身革命事業。剛開始張自忠投奔馮玉祥旗下,參加過一系列軍閥混戰,包括1930年5月的蔣馮閻中原大戰。隨著戰事結束,張自忠獲任命三十八師師長,成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下屬部隊。

1933年1月10日,二十九軍主力奉命由山西陽泉開赴通州、三河、薊縣、玉田待命。這是張自忠首次與日軍交戰。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後,二十九軍奉命赴喜峯口阻敵,冷口防務交商震部接替。3月7日,張自忠與馮治安抵達遵化三屯營與日軍激戰七日,日軍無法獲勝,轉而將主攻方向轉到羅文峪方面。張自忠、馮治安將三十七師劉景山二一九團和三十八師祁光遠二二八團調往羅文峪方面,歸劉汝明師長指揮。戰鬥結果,日軍再遭敗績,狼狽撤退。這是抗日戰爭前期中國軍隊少有的勝利之一。不過當時並中日兩國並未全面爆發戰爭,蔣介石更把注意力放在「圍剿」共產黨和紅軍上,長城防線兵力薄弱,日軍從冷口突破商震部防線,攻入長城以內,繼而佔領遷安,二十九軍陷於腹背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被迫放棄喜峯口、羅文峪陣地,向西南方向退卻。國民政府加緊向日軍謀求停戰,最終被迫同日方在1933年5月31日簽訂《塘沽協定》。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網上圖片)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 (網上圖片)

在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前,中國內部曾就對日和戰之間舉旗不定,社會精英當時以為雙方還有議和的機會,包括本人的主角張自忠在內。1936年6月,張自忠改任天津市長,第38師亦移防天津。1937年2月國共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同年3月,日軍突邀宋哲元訪日。依日軍駐北平市特務機關部輔佐官寺平忠輔的內部報告所示,是為「如何使宋哲元逃不出我們的掌握,乃是北平特務機關應盡全力的任務。」為減輕日方壓力,宋哲元遂命張自忠率團訪日。從4月23日至5月29日,張自忠訪問了東京、大阪、神戶、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則宣傳為「代表團在日期間受到各方面熱烈的招待,滿載而歸,每個人都滿臉喜氣,親日氣氛的造成已收到相當效果。」雖然張自忠發表聲明稱僅考察日本工業,但國內輿論並不相信,自始張自忠被視為親日派,甚至是「漢奸」。

七七事變前29軍部署。圖中可見張自忠的第三十八師主要在天津及塘沽一帶。(網上圖片)

七七事變前29軍部署。圖中可見張自忠的第三十八師主要在天津及塘沽一帶。(網上圖片)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事變發生時,張自忠出面與日本週旋,試圖和平解決,因此被輿論誤解為「漢奸」。8月6日,張自忠偕副官廖保貞、周寶衡躲進了東交民巷德國醫院;同時通過《北平晨報》等媒體發表聲明,宣佈辭去所有代理職務。8日,北平淪陷。9月3日,張自忠逃離北平。1938年張自忠將軍所部第77軍179師師長何基灃駐防洋坪時,對蔣介石消極抗戰極為不滿,導致其手下多名將領被陷害致死。

張自忠遺書 (網上圖片)

張自忠遺書 (網上圖片)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裏村。激戰到16日拂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衝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衞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 (網上圖片)

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 (網上圖片)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羣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國民政府發佈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羣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馬英九一行到重慶參觀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並拜祭。 (中時新聞網圖)

馬英九一行到重慶參觀張自忠將軍烈士陵園並拜祭。 (中時新聞網圖)

從被罵為「漢奸」到「民族英雄」,張自忠將軍的故事告訴我們歷史偉人也是人,不可能每一項決定都得到大眾認同,有時更會在社會輿論上引起無窮爭議。張自忠將軍早於1933年即已投入對日戰爭,但在1937年全面抗戰前,張自忠還是對日本議和抱有幻想,及後終於認清殘酷的現實,並在稍後的戰爭中英勇作戰,最終為國捐軀,十分難得。但也為他在國共兩軍政要人物中建立了英雄形象。時至今日,兩岸政要也十分敬重他。

Tags:

馬英九

形容某人説話或寫文章簡明扼要,不繁瑣,可以用成語「要言不煩」。該成語出自 《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晏含笑而贊之曰:『可謂要言不煩也。』」

管輅是三國時代有名的魏國術士。他在八九歲的時候,很喜歡抬頭望天看星星,遇到不認識的星星就問人,更常常因為觀星而不願睡覺,這令他的父母十分擔心,曾經禁止他看星星。不過管輅並不因此而改變習慣,他説:「我雖然年紀還小,但眼中只有天文,更何況家雞野鳥都知道天時,為何人類會比他們差呢!」當時的人聽說他年紀輕輕已有此想法,紛紛說他是「大異之才」。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 (網上圖片)

管輅長大成人以後,精通《易經》,天文地理,占卜看相,風水堪輿,無不精微。有一次清河王經離開官府回家,管輅去看他。王經説:「近來有一怪,很不討人喜歡,請你算卦。」算完卦,管輅説:「吉卦,不是怪物。在您家的房前,晚上有一束流光,像燕子一樣飛入您懷中,還能發出小聲,您感到不安,解開衣服好像餘光還在,於是招呼妻子來看。」王經大哭説:「和你説得一模一樣。」管輅説:「吉祥,這是升官的徵兆,會很快顯靈。」不久,王經遷為江夏太守。自此管輅就更加有名,吸引更多達官貴人請到府中作客。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易經》又名《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網上圖片)

公元248年,管輅當上了秀才。當時吏部尚書何晏宴請管輅。想聽他談談《周易》;同時特邀請尚書鄧揚相陪,以示重視。何晏對管輅説:「聽説您算卦神妙,請試卜一卦,看看我的官位會不會到三公的高位。」又問:「近日連續幾次夢見十幾只蒼蠅落在鼻子上,怎麼揮趕都不肯飛,這是什麼徵兆呢?」對於何晏的提問,管輅都沒有作出正面的回答,更不願意用《易經》去卜卦。於是鄧揚就問管輅︰「聽說先生占卜很靈的,是《易經》大師級人馬,為甚麼始終不用《易經》中辭義去說明呢?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大堂迎賓,「要言不煩」。(資料圖片)

於是管輅便回答:「懂得《易經》的反而不喜歡討論《易經》呀!」對這個回答,當時在場的、掌管軍事大權的何晏甚為讚賞,笑着説道:「可謂要言不煩也」。

後人據此提煉出成語「要言不煩」,形容說話精要,不囉嗦。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