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岳飛曾租借耕牛予農民 死後卻成斂財工具

歷史長河

岳飛曾租借耕牛予農民 死後卻成斂財工具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岳飛曾租借耕牛予農民 死後卻成斂財工具

2025年05月23日 10:00

提起岳飛,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驍勇善戰的形象,但軍隊也要吃飯,也要稅收維持運作,在不少時候,平民百姓對於民兵、官兵的害怕,不亞於金兵。岳家軍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行家有紀律,與民秋毫無犯,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更有甚者,岳飛曾主動租借耕牛予農民恢復生產,令人敬佩。

在南宋初期,由於金兵南侵和賦役苛重破壞了生產,並使國家財政出現困難。南宋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曾濫發紙幣,從而引發通貨膨脹,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不過與之相比,游寇的騷擾也曾是百姓的夢魘。

更多相片
宋室南渡後,為防銅錢大量流入北方金國,所以在限定宋金邊界十九路為鐵錢區,只通行鐵錢。圖為南宋淳熙元寶折二楷書鐵錢。(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宋室南渡後,為防銅錢大量流入北方金國,所以在限定宋金邊界十九路為鐵錢區,只通行鐵錢。圖為南宋淳熙元寶折二楷書鐵錢。(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南宋招納信寶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南宋招納信寶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宋鐵牛。長11cm、高6.3cm。(南京博物館藏)

宋鐵牛。長11cm、高6.3cm。(南京博物館藏)

另一款宋鐵牛。身長20.5cm,高13.8cm。(南京博物館藏)

另一款宋鐵牛。身長20.5cm,高13.8cm。(南京博物館藏)

宋三齒鐵耙。長25.6cm。(南京博物館藏)

宋三齒鐵耙。長25.6cm。(南京博物館藏)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網上圖片)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網上圖片)

宋室南渡後,為防銅錢大量流入北方金國,所以在限定宋金邊界十九路為鐵錢區,只通行鐵錢。圖為南宋淳熙元寶折二楷書鐵錢。(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宋室南渡後,為防銅錢大量流入北方金國,所以在限定宋金邊界十九路為鐵錢區,只通行鐵錢。圖為南宋淳熙元寶折二楷書鐵錢。(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游寇由武裝流民和散兵游勇轉化而來。自建炎元年(1127年)到紹興五年(1135年),南宋境內較大的游寇集團共有20個之多,其中主要的有李成、張用、曹成、李宏、馬友、孔彥舟等集團。這些游寇集團人數少則上萬,多的十幾萬,至於其他盜賊更是不可勝數。他們攻城略地、搶劫擄掠,對社會和民生造成了極大危害。如建炎年間(1127-1130年),流寇李成集團曾奪取了江淮六七州之地,又向江西進兵大肆殺掠。紹興元年(1131年)因被宋朝官軍打敗,投奔偽齊。又如建炎三年(1129年)至紹興二年(1132年),張用、曹成、李宏、馬友等游寇集團,他們曾在兩淮和湖湘地區,縱兵擄掠,對南宋政府時降時叛,最終被官軍剿滅或招安。再如,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彥舟游寇集團曾在蘄、黃和荊湖地區大肆擄掠騷擾,氣焰囂張,最後於紹興二年(1132年)叛降偽齊。

南宋招納信寶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南宋招納信寶 (中國財稅博物館藏)

為了讓社會恢復生產,支持對金的戰爭。南宋初年,為了減輕百姓負擔,並確保宋軍的糧草後勤安全,各路宋軍在各自的駐紮地開展屯田,在休戰期間,派專人負責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斷增加了軍隊收入,也減輕了國家財政負擔,同時為後續戰爭準備了充足的糧草。

紹興四年(1134年),在岳家軍收復襄漢六郡之後,岳飛就上奏說:「襄陽、隨、郢地皆膏腴,民力不支,苟行營田之法,其利為厚。然即今將已七月,未能耕墾,來年入春,即可措畫。」在中國古代,用百姓耕墾官府荒田,謂之營田;用軍人耕墾官府荒田,謂之屯田。但在事實上,屯田和營田很難嚴格區分。岳飛設法召募百姓,借貸耕牛、種子、農具之類,耕種營田。宋時營田收成之後,按照慣例,除留足來年種子外,或是官府收租四成,或是實行對分租。有時為鼓勵墾荒,初期每畝只收租一二宋鬥,甚至五宋升。

宋鐵牛。長11cm、高6.3cm。(南京博物館藏)

宋鐵牛。長11cm、高6.3cm。(南京博物館藏)

另一款宋鐵牛。身長20.5cm,高13.8cm。(南京博物館藏)

另一款宋鐵牛。身長20.5cm,高13.8cm。(南京博物館藏)

岳家軍部將武赳等人因經營營田有功,岳飛還特別予以保奏升遷。此外,岳飛「又為屯田之法,使戎伍攻戰之暇,俱盡力南畝,無一人遊間者。其疆理溝洫之制,皆有條緒」。

為了增加軍隊的收入以減輕國家經濟負擔,岳家軍也開闢其他「利源」。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4統計,當時各種經營收入每年高達170餘萬貫。按岳家軍每月開支56萬貫計算,這些收入接近於三個月的支出,既彌補了軍費的不足,又大大減輕了南宋朝廷的財政負擔。

宋三齒鐵耙。長25.6cm。(南京博物館藏)

宋三齒鐵耙。長25.6cm。(南京博物館藏)

岳飛大興營田,效果顯著,「行之二三年,流民盡歸,田野日辟,委積充溢,每歲饋運之數,頓省其半」。經過上述努力,據說可使岳家軍的「每歲饋運之數,頓省其半」。經過多方面的籌措,岳家軍北伐的準備更充分了,條件更成熟了。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網上圖片)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網上圖片)

岳飛通過努力後,不但為南宋朝廷成功建立一支驍勇善戰的岳飛軍,而且在社會積極恢復生產,成功爭取民心。只可惜隨著岳飛死於「莫須有」的罪名,一切都改變了。據宋‧薛季宣《浪語集》卷十六《召對劄子》記︰「今飛已死,牛亦無存,而民猶出舊租,其為害可知矣」。可見在岳飛含冤而死後,其所行善政也得終止,甚至成為日後斂財的工具。怪不得岳飛曾發出「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之感言。

一個七歲的孩子,在給父親的家書中沒有用到任何與金錢有關的字眼,卻能夠表達討要生活費的請求,這種品質和情感深度令人驚嘆,好友甚至計劃把女兒嫁給這位絕世才子。這位七歲給父親寫詩的孩子,就是後來的民國文學大師黃侃。黃侃,字季剛,1886年出生於湖北蘄春。自幼天資聰穎,從小就背誦《史記》《漢書》,被人稱為「神童」。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他的父親黃雲鵠曾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因此黃侃從小家境比較優越。父親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年幼的時候就送他去私塾讀書。他三歲時就開始學習論語,並熟讀十三經。這為他後來成為文學大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黃侃展現出非凡的文采和才華,令父親感到非常欣慰和驕傲。然而,隨著父親辭官,家境逐漸衰落,父親只好離家謀生。黃侃和母親不得不面對生活的艱辛。

有一天,母親因家庭經濟困難而淚灑衣襟,黃侃得知父親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寄生活費了,於是決定給父親寫信。當父親打開兒子的家書時,他驚訝地拍了一下腦門:「糟糕了,我竟然忘記給家裡寄生活費了!可憐了我的孩子和夫人!」

旁邊的好友王鼎丞無意中看了一眼家書,驚嘆不已。他興致勃勃地朗誦道:「父作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意思是說:父親當年為官清廉,所以家中尚有淡泊名利的家風,如今父親終日在外為大事忙碌,難道任憑家中無米下鍋嗎?全詩通篇沒有提一個錢字,卻把家中的困境告知了父親。

這樣一封發人深省的家書讓他對黃侃刮目相看,認定他是個神童,未來必將有大作為。王鼎丞立即提議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黃侃。而黃侃也沒有讓人失望,在以後的文學道路上綻放光芒,成為一位備受矚目的民國時期文學大師。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古怪狂妄、獨特魅力

1905年,黃侃踏上了遠赴東京留學的征程,有幸成為文學大師章太炎的大弟子,也成為了魯迅的師兄。周作人曾評價黃侃:「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怪癖,狂妄自大,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做的很多事情著實不敢恭維。」

然而,黃侃一生卻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被稱為「黃門侍郎」。他的教學風格和獨特的見解,很受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

黃侃最講究吃喝,喜好美酒佳肴,他只要得知有沒有品嘗到的某物,必千方百計得到,以飽口福,不惜使用任何手段。由於他的學識淵博,在北大任教期間很受學生們歡迎,從他那裡可以學到很多見識和知識。學生們都喜歡和他探討文學。一次課上,他突然停下來對學生說:「這段古書後面藏著個巨大的秘密,想知道麼?要聽,飯館請!」他用此方式吃到了許多的美味佳肴。

在北大任教授的時候,他竟然依著自己的個性行事:刮風不來、下雨不來、下雪不來。忌憚他的才學,校方也只能勉強同意!他從不留作業,也不批改試卷,在校方的多次談話下,他竟然給所有的同學,一律打出80分的成績。讓學生高興歡呼,讓校方頭疼不已。

黃侃罵胡適是不分任何場合和時間的,他們的主要衝突是因為:他提倡文言文,而胡適推崇白話文。兩人的矛盾達到了針尖對麥芒的地步,每次在上課之前,他都要罵一遍胡適,才開始正式講課。胡適能躲則躲,不願意和他起正面衝突。

後來黃侃轉去南京的大學任教也不放過胡適,說他是「太監」這讓學生們很疑惑,他解釋道:「太監者,上部分存在,下部沒有了也!」原來,胡適的著作《中國哲學史大綱》在創作過程中只完成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因某種原因而無法繼續完成。黃侃諷刺的正是這件事。

對比他文學上的造詣和美名,他的怪誕和狂妄不值得一提,這也只是他人生的錦上添花罷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教學嚴謹、生活放蕩不羈

黃侃是中國近代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先驅,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語言文字學家。然而,人們也戲稱他為民國時期三個著名「瘋子」之一的「黃瘋子」。

黃侃治學非常勤奮嚴謹,對待著述十分謹慎、認真。他深知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他在經、史、語言文字等方面具備卓越才能,不辭辛勞,反復閱讀數十遍各種經典著作。幾乎能熟練地口述具體的篇章、頁碼和行數,幾乎沒有出現錯誤。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輕易將自己的思想寫成文章。

他經常教育學生,學者應該謙虛,不可隨意自詡或洋洋自喜,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他認為,所謂的「發明」,未必是真正的發明。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學者,必須做到「學無止境」、「誨人不倦」。

黃侃治學嚴謹,但在生活上卻放蕩不羈。他除了治學之外,還愛好外出游山玩水、下圍棋、打牌。他喜好美食美酒和美色,一生結婚達九次之多。

黃侃是一位非凡的國學大師,與他火爆的個性形成了鮮明對比。不管他有著怎樣的瘋魔人生,但他出色的文學才華仍然贏得了廣泛的贊賞。正如他許多學生所評價的那樣,黃侃是當之無愧的學術大師,為我國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