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load_article_image

南宋時鬧「錢荒」 多地曾被迫改用「鐵錢」

銅錢幾乎成為中國民間歷代標準貨幣,但銅的產量有限,在銅貴鐵賤的情況下,中國幾乎歷代均曾行用鐵錢,並在兩宋期間最為興盛且具區域性。北宋期間以四川與陜西為主,南宋期間增加兩淮區但減少陜西區(因為已落入金人之手),成為南宋經濟的一大特色。

在五代十國時也曾經因為不夠銅錢而被迫改用其他金屬鑄錢。圖為南楚「乾封泉寶鐵錢」及南漢「乾亨重寶鉛錢」。(資料圖片)

使用「鐵錢」屬於權宜之計,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與「銅錢」產能追不上經濟的發展有關。在南宋立國初年,由於與金戰爭造成的破壞,大大破壞了生產,包括鑄錢。紹興二年(1132年),銅錢年鑄量只有8萬貫,經過一番努力後,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時年鑄量一度達到23萬貫,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降至10萬貫左右。

南宋中期的銅錢與紹興初年一樣,只有小平錢和當二錢兩種。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詔鑄當二、小平錢。」紹興三十年(1160年)工部奏定諸監歲鑄銅錢權以50萬貫為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只鑄到銅錢10.4萬貫,較定額差39.6萬貫。至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也只鑄到11.35萬貫,無奈只得將定額降為30萬貫。

- 閱讀更多 -

往下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