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為何古代英雄甘願拜倒「石榴裙」下?

歷史長河

為何古代英雄甘願拜倒「石榴裙」下?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為何古代英雄甘願拜倒「石榴裙」下?

2024年06月10日 10:00

在古代有「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說,原來用作比喻男子對女子崇拜傾倒之意,如果那位男子位了不起的英雄的話,那女子應該也是位出眾的美女了。可是,「石榴裙」究竟是一條甚麼樣的裙子呢?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這其間又有什麼故事發生呢?

石榴花 (網上圖片)

石榴花 (網上圖片)

石榴開花,有紅、黃、白三種顏色,而人們特別欣賞紅花。所謂的「石榴裙」指的就是染成石榴紅花顏色的暖調紅裙。在保存至今的繪畫作品和墓室壁畫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這種「石榴裙」。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室出土的舞伎屏風圖中身材修長、螺髻蛾眉、櫻唇粉腮的姬人,身著紅色菱格紋小袖衫、卷草紋織錦半臂,腰間就繫著一條豔麗的大紅石榴長裙。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中間那位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也是石榴裙。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清吹」一段,最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身上的裙子更是最純正的「石榴紅」色,簡直可以作為「石榴裙」的範本。

更多相片
石榴花 (網上圖片)

石榴花 (網上圖片)

唐‧张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上有位穿石榴裙的女子 (網上圖片)

唐‧张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上有位穿石榴裙的女子 (網上圖片)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中間那位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網上圖片)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中間那位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網上圖片)

顧閎中的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清吹」一段,最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正是最標準的「石榴紅」色。(網上圖片)

顧閎中的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清吹」一段,最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正是最標準的「石榴紅」色。(網上圖片)

明‧仇英《漢宮春曉》。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女子不乏石榴裙美女。 (網上圖片)

明‧仇英《漢宮春曉》。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女子不乏石榴裙美女。 (網上圖片)

相傳拜倒在石榴裙下故事與楊貴妃有關。(網上圖片)

相傳拜倒在石榴裙下故事與楊貴妃有關。(網上圖片)

唐‧张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上有位穿石榴裙的女子 (網上圖片)

唐‧张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上有位穿石榴裙的女子 (網上圖片)

在漢代之前,並沒有「石榴裙」這個名詞。用「石榴裙」來稱呼美女的紅裙,要到石榴傳入中原之後。石榴原產波斯(今伊朗)一帶,西元前二世紀時傳入我國。據明代董斯張《廣博物志》記載︰「張騫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也就是說,到漢代的時候,石榴才開始傳入中原。

也許因為石榴是中外結合的產物,所以歷代名家吟詠石榴的詩詞甚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石榴文化。石榴有許多美麗的名字:丹若、沃丹、金罌等。丹是紅色的意思,石榴花有大紅、桃紅、橙黃、粉紅、白色等顏色,火紅色的最多,所以留給人們的顏色是火紅的,農曆的五月,是石榴花開最豔的季節,五月因此又雅稱「榴月」。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山石榴》中寫道︰「一朵佳人玉釵上,只疑燒卻翠雲鬟」。詩人雖沒有直接寫石榴花為紅色,見麗人發簪榴花,卻擔心紅豔似火的榴花會不會燒壞少女的翠簪和秀髮?這真是讚美榴花的神來之筆。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中間那位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網上圖片)

在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中間那位頭戴荷花的峨髻貴婦所繫長裙便是石榴裙。(網上圖片)

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也許是因有人說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之填詞,「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而當時染紅裙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穿著它的女子也顯得格外俏麗動人。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詩︰「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詩︰「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韋莊也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等。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紅樓夢》裡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顧閎中的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清吹」一段,最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正是最標準的「石榴紅」色。(網上圖片)

顧閎中的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中「清吹」一段,最右邊那位綠衫紅裙的女子,正是最標準的「石榴紅」色。(網上圖片)

日子有功,「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輕女子的代稱。南北朝詩人何思徵在他的《南苑逢美人》詩中就寫過兩句︰「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用石榴來暗比心中美女。元代的劉鉉《烏夜啼》中就把石榴直指女子的裙裾了︰「垂楊影裡殘,甚匆匆,只有榴花全不怨東風,暮雨急,曉霞濕,綠玲瓏,比似茜裙初染一般同」。到了明代,石榴裙的說話就固定下來,如蔣一葵的《燕京五月歌》:「石榴花發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雲。千門萬戶買不盡,剩將女兒染紅裙」。

明‧仇英《漢宮春曉》。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女子不乏石榴裙美女。 (網上圖片)

明‧仇英《漢宮春曉》。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女子不乏石榴裙美女。 (網上圖片)

至於「拜倒在石榴裙下」的來源,據說與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有關。傳說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愛欣賞寵妃的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雲與石榴花相比,誰紅得豔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于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

相傳拜倒在石榴裙下故事與楊貴妃有關。(網上圖片)

相傳拜倒在石榴裙下故事與楊貴妃有關。(網上圖片)

有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

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於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斧亂猜測 「疑鄰盜斧」鬧笑話

2024年07月26日 20:00

「疑鄰盜斧」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是出自於戰國時列禦寇所著的《列子・說符》,當中有言:「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覆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顏色、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相傳有這麼一個人,因為自已丟了斧子,整天便懷疑人家是不是偷了自已斧子。起初,他懷疑是被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暗暗地觀察那人的一舉一動。看那人走路的樣子,鬼鬼崇崇、弓腰曲背的,一看就是個偷斧子的;再看那人的臉色表情,懦懦怯怯、不成大事,也像是個偷斧子的;最後聽他的言談話語,結結巴巴、語無倫次的,這不就是個偷斧子的嗎!他仔細想了想,這人的行為舉止,還是著裝談吐,無一不在證明他就是偷他斧子的罪人。這倒如好好想想,如何折穿他的廬山真面目。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只是沒等他作出行動,他就在自家倉庫的谷堆中找到他的斧子。找到斧子後的他全然忘了當初自己是如何猜度自己鄰居的兒子,甚至在跟鄰居閒聊時還誇人家兒子一表人材呢!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後世便根據這則故事引申出「疑鄰盜斧」這個成語,意思是人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他人胡亂猜疑。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的原貌。因此,主觀成見,就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