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博客文章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國衛星首次成功向地球傳送太陽能 證明「天基能源」步向現實 中國「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實驗 早已開始

2023年06月08日 11:34 最後更新:11:37

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並傳回地球,已出現研究突破。

6月1日,實驗搭建者、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宣佈,1月發射的一顆衛星已將微波束的能量導向太空中的目標,甚至還將一部分能量發送到地球的探測器上。歐洲空間局(ESA)太空科學家維珍頓(Sanjay Vijendran)說,「以前沒有人這樣做過,他們通過展示這種能力,為這個夢想的實現增加了信心。」

加州理工學院順利將電力轉成微波,讓衛星能將太陽能直接傳遞到地面使用。

加州理工學院順利將電力轉成微波,讓衛星能將太陽能直接傳遞到地面使用。

長期以來,可靠性一直是太空太陽能發電面臨的挑戰。為了產生與典型的燃煤或核電站一樣多的電力,衛星需要覆蓋方圓數公里的收集區域,需要數百次發射和在軌組裝。美國太空總署在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期間策劃了一次任務,但以當時的技術,這項由太空梭搭載衛星升空並由太空人組裝的任務將耗資1萬億美元。費用太高,無甚可為,從那以後,就很少有人提及了。

如今,太空發生了變化。太陽能電池和微波光束更便宜、更高效。組裝機器人將很快進入軌道,SpaceX等公司已經大幅削減了發射成本。歐洲空間局和英國政府最近委託有關機構進行的研究表明,大型太空軌道發電機很快就能以與地面核電站相若的成本發電。

加州理工學院的這項任務旨在更進一步開發輕便、廉價和靈活的部件。微波發射器是一個由32個平面天線組成的陣列,排列在比餐盤稍大的表面上。通過改變發送到不同天線的信號的時間,研究人員可以控制陣列的波束。他們把它對準一對微波接收器,然後隨意將光束從一個接收器切換到另一個接收器,並點亮每個接收器上的LED。

微波發射器的發射功率很小,只有200毫瓦,比手機攝像頭的光還暗。但該團隊仍然能夠將微波束引向地球,並用接收器探測到它。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師夏占偉(Ali Hajimiri)說,「這是一個概念驗證,它表明了整個系統可以做什麼。」

加州理工學院的航天器還有兩個計畫中的實驗。其中一個正在測試32種不同的太陽能電池,看哪一種能耐得住嚴酷的太空環境。第二個是一塊折疊的超輕複合材料,它將展開成為一個兩米寬的帆狀結構。雖然帆上不會安裝任何太陽能電池,但它旨在測試未來發電站所需的輕薄、靈活的大型裝備。

人們對太空太陽能的興趣似乎越來越大。歐洲空間局今年委託有關機構進行了兩項關於軌道發電站潛在結構的研究。維珍頓說,能源供應公司已經加入了這項工作。日本京都大學團隊上個月宣佈,他們將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合作,在軌道上測試電力傳輸。

日本電氣工程師Naoki Shinohara說,他很高興聽到加州理工學院取得成功的消息,「但同時我也很失望,因為日本人的目標是在2025年進行世界上第一個(無線電力傳輸)衛星實驗。」

初創公司Virtus Solis Technologies也一直在測試電力傳輸,並計畫在2026年將一個試點工廠送入軌道。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包寧(John Bucknell)表示,打算在10年內向客戶提供商業電力。「太空太陽能利用技術是唯一一種清潔、可靠、可擴展的能源技術,是實現零碳排放的可靠途徑。」

在太空用太陽能發電效能有多高?專家指出,1平方米的太陽能發電板,在多霧地區每小時最多只能生產0.1千瓦電力;如果在中國西北地區,中午太陽直射時能產生0.4千瓦,如果到了太空,產生的電力會達到10至14千瓦,幾乎是地球的百倍以上。

專家表示,理論上如果在地球同步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1,000米的太陽能發電板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麼她在一年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已大約等於目前地球石油儲量的能量總和。

當然,現階段太空太陽能電站還有一些困難需要克服,例如何把上萬噸的發電設備運送至地球同步軌道和組裝、遠距離傳輸中微波傳輸的衰減和效率問題,以及大功率微波輻射對人體損害等,但這些問題相信佷快會迎刃而解,例如科學家正研究利用3D打印技術在太空製作大型部件,以解決運送設備的難題。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中國對太空太陽能電站的研究始於「十一五」(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至2010年),雖然起步較晚,但在系統設計和關鍵技術方面已取得成果,相關的「逐日工程」(取「夸父逐日」之意)在2018年啟動,位於重慶的首個太空太陽能電站實驗基地隨後亦已動工,整體進展有後來居上之勢。

中國OMEGA–SSPS地面試驗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中國OMEGA–SSPS地面試驗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片

「逐日工程」空間太陽能電站地面驗證系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其支撐塔為75m高的鋼結構,驗證系統主要包括五大子系統:歐米伽聚光與光電轉換、電力傳輸與管理、射頻發射天線、接收與整流天線、控制與測量。其工作原理,首先是根據太陽高度角確定聚光鏡需要傾斜的角度,在接收到聚光鏡反射的太陽光後,位於聚光鏡中心的光伏電池陣,將其轉化為直流電能。隨後,通過電源管理模組,四個聚光系統轉換得到的電能彙聚到中間發射天線,經過振盪器和放大器等模組,電能被進一步轉化為微波,利用無線傳輸的形式發射到接收天線。最後,接收天線將微波整流再次轉換成直流電,供給負載。

中國專家經過論證,已提出了相關路線圖,中期目標是力爭2030年建設一座兆瓦級(兆瓦是功率單位,等於1,000千瓦)太空太陽能試驗電站,實現應急供電並開展科學研究。而遠期目標是在2050年前,具備建設吉瓦級(1吉瓦等於1,000兆瓦,本港南丫島發電廠總發電量為3,700多兆瓦)商業化太空太陽能電站的能力,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對能源安全的戰略需求。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認被中國電動車「打趴」 日系車廠退出內地生產

2023年09月29日 16:28 最後更新:16:40

日本三菱汽車決定退出在中國的汽車生產,其他日本汽車製造商也陷入苦戰,可能重新檢視在中國的營運策略。

日本三菱汽車。

日本三菱汽車。

9月27日《日本經濟新聞》最新消息指出,三菱汽車已敲定了撤出中國的方針。三菱汽車已經與廣汽集團啓動了最終調整,主因是中國電動車(EV)普及和本土品牌崛起,導致三菱汽車在中國內地銷量持續低迷。這意味著,三菱汽車48年的歷程正式畫上了句號。

事實上,從今年三月份的停產開始,三菱已經「實質性死亡」。

雙方合資的廣汽三菱汽車在湖南長沙有一家工廠,也是三菱在中國唯一工廠,長沙廠從3月起已經停產新車,也不會再復產。廣汽集團將利用湖南工廠改造成電動車生產基地。

廣汽三菱由廣汽集團出資5成,三菱汽車出資3成,三菱商事出資2成。預估廣汽三菱公司將保留,但三菱汽車和三菱商事將撤回資金。

今年來廣汽三菱銷量持續下滑。

今年來廣汽三菱銷量持續下滑。

廣汽三菱成立於2012年,巔峰的2018年的銷量曾達到14萬輛。但是今年來廣汽三菱銷量持續下滑,2022年三菱汽車在華銷量同比暴跌6成,僅為36737輛。截止2022年底,廣汽三菱資產負債率高達98.33%,年度利潤虧損擴大至19.4億元。為了輓救敗局,廣汽三菱去年12月推出了混合動力版新車「歐藍德」,但是銷量依舊毫無起色,今年1-6月只賣了了11978輛,同比進一步下滑14.6%。

由於銷量一路暴跌,去年下半年以來,已經有大量三菱經銷商承受不住虧損陸續退網,尤其是今年6月份停產後,僅剩的幾家未退網門店也成了擺設,店裡的展車只剩一台歐藍德被放在角落里,主要展位放的都是其他品牌的車型。

隨著從中國內地撤出生產,三菱將經營資源投入東南亞和大洋洲,這兩個地區佔公司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今年7月份,廣汽三菱發佈了「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

今年7月份,廣汽三菱發佈了「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

5月份,三菱社長加藤隆夫層表示沒有退出中國市場的計劃,還將計劃6月份重啓生產;7月份,廣汽三菱又發佈了「致廣汽三菱全體員工的一封信」,開啓了大裁員,還表示要順應趨勢,抓住新能源轉型的機遇,公司將迎來涅繁重生。

然而如今涅槃重生無門,直接走上了「黃泉路」。

三菱是靠著燃油車時代日本產業優勢躺著吃紅利,如今在這個新能源爆發自主崛起的時代還想躺著賺錢,那就只有說再見的份了。

日經新聞指出,隨著從中國撤出生產,三菱計劃將經營資源集中至佔合併營業收入三分之一的東南亞和大洋洲。此外,據此前媒體報道,廣汽三菱長沙工廠則將由廣汽集團接受,用於生產埃安電動車,同時結構優化後剩下的廣汽三菱員工預計也將被安置到廣汽埃安。

有意思的是,28日上午,三菱公關部門負責人井上徹二緊急回應,該報道(日經新聞)不是公司正式發佈的消息,「還在繼續與股東對話,還沒有做任何決定」。

據市調機構MarkLines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內地的乘用車銷量為2356萬輛,其中,比亞迪等中國品牌車廠市佔成長5.2個百分點,達到50.7%。國外品牌車廠市佔率持續衰退,日系車廠市佔率下滑2.8個百分點至18.3%。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