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並非日本直送」將成為賣點

博客文章

「並非日本直送」將成為賣點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並非日本直送」將成為賣點

2023年06月09日 17:47 最後更新:21:38

即使週邊國家大力反對,日本政府仍然一意孤行,堅持要將福島核電廠的核廢水排放到太平洋。其他國家別無他法,只能夠盡量減少入口高風險的日本食品。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就指出,日本無視國際社會關注,計劃排放核廢水,絕非負責任國家的行為。港府已多次向日本當局和日本駐港總領使表達關注。如果日本政府對核廢水的安全這樣有信心,理應在國內尋求例如灌溉或其他途徑使用核廢水。他又指,日本一旦啟動排放計劃,特區政府必會嚴厲限制可能受影響的日本食品進口。

可以先睇睇港日貿易。據工業貿易署的數字,2022年,日本是香港的第6大貿易夥伴,而香港是日本第13大貿易夥伴。去年香港和日本的商品貿易總額為3452億港元,同比下跌了11.4%。香港去年向日本出口貨品1025億港元,從日本進口貨品2428億港元。香港對日本有1403億港元的貿易逆差。

而香港和日本的貿易總額當中,轉口貿易為2540億港元,佔總貿易額的73.5%,這些產品主要進出口中國大陸。換言之,去年香港從日本入口留作自用的貨品912億港元,香港向日本出口的本地貨品7億港元,所以,不計轉口,香港去年從日本淨入口905億港元,當中食品超過100億港元。香港貿發局表示,香港人對日本食品非常熱衷,2021年日本向香港出口的農林水產品超過116億港元,佔香港同類食品的進口總額約5%。而內地是日本食品最大的進口國,2021年,內地進口日本食品總額149.5億港元,按年增長23%。

香港每年從日本進口超過100億元的農林水產品,當中有多少可能受到污染,令人關注。香港海鮮業界指出,目前香港從日本進口的水產品主要是扇貝和刺身類海魚,數量不太多,實施管制措施對市場的影響不大。業界反而擔心日本一旦排放核廢水,不單止會影響福島週圍的海產,也可能會影響到南中國海的海產。至於福島附近的海產,現時香港仍有進口,但本地買手不會和當地簽長約,因為怕他們隨時會出事。換言之,福島核電廠附近那些驗出放射元素性銫含量超標180倍的魚,不排除可以賣到香港。

餐飲業界則十分擔心禁制日本食品,會導致日本餐廳的倒閉潮。餐飲業協會會長黃家和表示,日本排放核廢水,短期會影響市民心理,或會避免光顧日本餐廳,進口日本食材的供應商也會受到影響。他憂慮2011年的結業潮會重現,當年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後,最初的幾個月的影響很大,很多日本餐廳的生意大跌,部分甚至要結業。

香港要禁制日本可能受核污染的食品,市民擔心日本食品的安全性命而避免購買,這是日本政府一意孤行要排放核廢水的必然後果。

口福其次,健康為上。恐怕將來的日本餐廳不會像現時一樣,標榜魚生海產「由日本直送」,未來反而會標榜「所有產品不來自日本」,才能令客人食得放心。

盧永雄

Tags:

福島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為何不大水漫灌?

2023年09月29日 18:29 最後更新:17:34

中國經濟復甦的力度未及預期,美西方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又再登場。有朋友問起,中國是否無力挽救疲弱的經濟?

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兩個層次,第一,中國經濟是否如此差勁?

內地樓市股市表現較差,出口比較疲弱,相關行業人員的日子不好過。然而中國的內需,特別是中低端內需,仍然火熱,不覺得經濟全面轉壞。如看中國上半年的GDP,同比增速仍有5.5%。中國經濟只是反彈力度不如預期,並非全面轉冷,而踏入7、8月,更有逐步向好的訊號。

第二,中國政府是否無力救市?

我們深受西方經濟政策的影響。過去20年,以美國為首的政府或央行行長,都不想民眾承受一丁點痛苦,所以每遇到經濟衝擊,便大力採用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去挺經濟。以聯儲局主席為例,只有在80年代初主政的沃爾克會是「鷹派」,會下狠手控制通脹,他曾經一度將指標利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升至20厘。但在格林斯潘上台後,歷任行長都是「鴿派」,這幾十年來美國基本上無痛,一遇到經濟衝擊,聯儲局便大量減息,甚至「量化寛鬆」大力放水,支撐經濟。

中國過去大體上都跟隨西方做法,只是做得不像美國那樣激烈而已。最典型的是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美國總統奧巴馬便借國際會議的機會,向中國總理溫家寶遊說,指美國經濟出現大問題,可能帶來全球衰退,若中國不全面放水,亦會大受其累。

結果中國推出4萬億人民幣的救市計劃,提供極其進取的財政政策,大搞建設,客觀效果是資金氾濫,2009年中國M2貨幣供應增長率高達26%,錢多得驚人!

放水救市的好處是即時頂住經濟,將股市樓市撐起,大家馬上由地獄回到天堂,股照炒,舞照跳。但這種大水漫灌式的救市,遺害極大,一方面製造出大量無效的建設。而私人市場因資金成本便宜,也會作出很多無用的投資。浪潮過後,就剩下一堆又一堆大白象工程或過剩的產能。

習主席在2012年上台後,努力進行去槓桿工作,消化過剩的產能,也是為2008年的大水漫灌埋單。

如今中國處理宏觀經濟的思路,與美國的想法更是分道揚鑣,因而出現經濟問題。中國所採取的措施並非大水漫灌,即使放水,也是比較有針對性,比較克制,甚至可以說是「唧牙膏式」的。這種細緻式的救市方式,令人覺得痛感仍然存在,但副作用也肯定沒那麼大。

反觀美國,表面上聯儲局暴力加息,收緊貨幣政策。但與此同時美國的財政政策則極其寛鬆,在財政上大量放水,大搞建設。美國今年5月的財赤飆升至2400億美元,遠比去年同期的660億美元財赤高。而由去年10月至今年5月的本財年首8個月,美國錄得1.165萬億美元財赤,前一年度同期赤字只為4260億美元。美國是鉅額發債,天量的金錢,以財政支出的方式,注入市場,所以在美國加息的同時,美國經濟好像保持相當的榮景,其實亦是以財政政策灌水所致。

截至2023 年2季度,美國滾動12 個月財政赤字率佔GDP 比重已經高達8.4%,而中國的比例只有3%。中國不搞美國那一套,要蒙受短期的痛楚,但長遠而言,中國經濟會比美國健康得多。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