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堅守麻風村小學38年成唯一老師 雲南教師悉心培養助126名學生走出大山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美善人生

堅守麻風村小學38年成唯一老師 雲南教師悉心培養助126名學生走出大山

2024年10月09日 10:00 最後更新:16:14

雲南教師堅守人人避之不及的鄉村小學38年成學校唯一老師,獨自一人培養126名學生走出大山。

堅守鄉村小學38年用知識改變孩子命運

據《大米Video》報導,雲南廣南縣蓮城鎮落松地小學一名鄉村老師農加貴默默堅守在大山深處的村莊整整38年,獨自一人扛起了整所學校的教學任務。用知識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老師前往人人避之不及的「麻風村」任教

1986年,20歲的農加貴因為家庭貧困輟學回家,為了貼補家用,他經叔叔介紹獲得了成為代課老師的工作機會,但令他沒有想到地是,工作地點位於人人避之不及的「麻風村」。據悉,該處因多年來麻風病人集中在這裡隔離治療而聞名,成為人們口中的「禁區」,大家甚至非常隱諱地稱麻風村為「那個村」。即便如此,農加貴依然不顧家人反對,冒著被疾病傳染的風險來到了麻風村小學任教。

老師克服心理恐懼決心留在麻風村執教

1986年9月1日是「麻風村」小學正式開學的日子,也是讓農加貴畢生難忘的一天。當天有8名家長帶著12名孩子到達學校,最大的為12歲,最小的僅5歲。農加貴看著前方的家長們,第一眼就注意到他們因為疾病折磨而畸形的四肢,這一幕讓他內心十分害怕並掉頭就走,當時和他一起的一名醫生將他拉著,表示「你跑了這次孩子怎麼辦,你看他們都十一二歲了,都沒上過學,沒人願意來當他們的老師」。農加貴看到家長們懇求的神情以及孩子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農加貴怎麼也邁不開逃跑的步伐,他心想,「我走了,那些孩子怎麼辦?」最終,農加貴下定決心留了下來,且一待就是38年。雖然期間曾有過放棄的念頭,但每次想到要改變山裡孩子命運的堅定信念,他便又堅持了下來。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學校教學條件簡陋落後

農加貴是麻風村小學的第一名老師,也是唯一一名。初到這裡時,他面臨著簡陋的教學環境,學校就是一間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就這間漏風漏雨的教室還是向村衛生所借的,課桌椅也是村民們湊的舊傢俱,黑板是農加貴用墨水染成的木板。儘管條件艱苦,但他依然選擇堅守在這裡,只因這裡承載了孩子們未來的希望。

老師1人包攬1至6年級的教學任務

由於條件有限,孩子們只能在村裡小學讀到三年級。農加貴嘗試將這些孩子送到外面的學校,但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接納麻風村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們繼續讀書,農加貴獨自包攬1至6年級的教學工作。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麻風村被老師改名為「落松地」村

1992年,村裡小學第一屆學生畢業後,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被縣城的初中順利錄取,農加貴在填寫孩子的資料時不敢寫上「麻風村」,而是根據當地的一些自然條件將其改名為「落松地」小學。自此,「麻風村」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名為「落松地村」。農加貴在帶著孩子們體檢取得健康証以後,第一屆「落松地」小學畢業的孩子們均以優異的成績被縣城的初中錄取。

任教38年助126名學生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在落松地小學任教38年來,農加貴一共招收了12個教學班,成功讓126名學生走出了大山,且大部分實現了就業,這讓他十分自豪,「我最自豪的就是我來了之後,落松地村的孩子一個不少地讀過書!現在他們中有當公務員的、當老師的、當警察的...」。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學校教育設施日益完善

堅守在落松地村38年來,農加貴也見證了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分:「以前學校只有20多平方米破爛的土坯房,而今變成了嶄新的4層教學樓;原來上課用粉筆,現在有了電子白板,還有網絡、電腦等。教師待遇也好了,自己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家人愈加支持他的工作,現在可以更加安心地把知識傳授給大山裡的孩子,為鄉親們做更多好事實事」。

老師榮獲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如今,農加貴被評為2024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但他依舊堅守在教學一線,繼續為孩子們點燃夢想,他表示「我現在年紀逐漸大了,肯定會有幹不動或是退休的時候,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還會繼續在村裡教這些學生」。

湖南一對均從事教師職業的父女堅持騎電單車為鄉村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育,8年以來騎行達數萬公里。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父女8年來騎行數萬公里為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學服務

綜合內媒報導,湖南株洲茶陵縣一名鄉村女教師陳艷輝和爸爸陳二文8年來堅持拿著一塊小黑板騎行數萬公里「送教上門」,為那些無法到學校學習的殘疾孩子們提供上門教育。

女教師畢業後決定跟隨爸爸腳步成為教師

據悉,陳艷輝於2013年從南寧師範大學畢業後,選擇追隨爸爸的腳步回到家鄉考取教師崗位,成為界首鎮中心小學的一名教師。起初,她的教育工作並不順利,當地許多家長不信任她這個從城裡回到鄉村年輕女老師的教學能力。當時,在同一所學校任教的爸爸陳二文則鼓勵女兒,將學校當成家,讓她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調整教學方案。為此,陳艷輝下足功夫鑽研教材及完善教學方案,「她有一種拼勁,中午的休息時間她一般都不會休息,整天都會待在教室裡給那些學習稍微有困難的學生輔導」。最終,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她所帶領的班級,成績從過去的排名倒數成為了年級第一,獲得了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認可。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女教師為殘疾兒童提供上門教育

2016年,茶陵縣組織一批年輕教師「送教上門」,專門為當地6至15歲、無法到學校讀書上課的殘疾兒童提供上門傳授知識的服務。陳艷輝得知後,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家鄉提升教育水平,因為當地的教育情況並不理想,因此她希望家鄉的孩子們能有更多學習的機會,然後走出去,再回來幫助建設更好的家鄉。於是她立即報名自願加入這項上門教學計劃。

女教師和爸爸騎電單車向各地殘疾兒童傳授知識

然而,當時陳艷輝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她只能步行到鎮上,但因為學生們居住地分散,有些遠至20公里。為此,陳艷輝需要提前計劃路線,確保能準時到達學生家中。 為了讓女兒更容易出行,爸爸用積蓄買了一輛電單車。從那以後,每週末和假日,父女2人就會在清晨出發,日落時分回家,穿梭於10幾個村莊和曲折的鄉間道路,向殘疾兒童們傳授知識。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陳艷輝成為村民熟悉的「家庭教師」

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村民均認識了這名到家中授課的年輕教師陳艷輝,由於冬天天冷路滑,陳艷輝為此不得不步行進村時,有村民在路上遇到她,便會自告奮勇護送她到學生家中,甚至有人會在外面等候,送她趕往下一站,這讓她相當驚喜,認為逐漸得到了認可。

女教師8年來為22名特殊需求的學生量身定做教學計劃

陳艷輝的電單車後備箱總是裝滿了教學用具和書籍。由於有些孩子喜歡讀書認字,陳艷輝便帶上自己新出的繪本。有些孩子喜歡動手操作,陳艷輝便會準備熟飯和餡料,和他們一起做餃子或製作包子點心。在過去的8年中,陳艷輝教過22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並為這些學生準備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案。

女教師為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的學生提供上門教育達6年

陳艷輝透露,她其中一名12歲的學生譚宇涵患有先天性腦積水,手術後頭部和心臟都保留了分流管,無法到學校跟班就讀。自他6歲時,陳艷輝就到他家中給他上課。逐漸地,電單車聲成為了陳艷輝到家中上課的「訊號」,而譚宇涵每次聽見這個聲音時就會急忙跑出房子迎接她,「房間裡這張不到一米高的小方桌,是譚宇涵學習時的課桌」。陳艷輝講課時,她並沒有沒有急著講新知識,而是先讓譚宇涵用拼圖拼出動物模型,鍛鍊他的手指活動能力。這樣的課堂,陳艷輝和譚宇涵一點一滴磨合了6年,「剛開始那時候我叫他,他也不理我,然後我拿糖給他吃,他也不搭理我。我回去就查資料,應該怎麼去跟這些孩子溝通,怎麼教他們學習」。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女教師教授學業知識的同時也教授生活技能

陳艷慧的課程不僅僅是閱讀和寫作。她還教授生活技能,幫助學生們變得更獨立。對陳艷慧來說,最大的回報是看到這些特殊的孩子成長發展並走向世界,她認為教師職業對於自己而言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使命。對一個家庭來說,它更是希望的源泉。她認為若自己能幫助一個孩子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或學會讀寫,便是為那個家庭帶來希望,「這也是我堅持下去的理由」。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女教師期望未來能幫助殘疾兒童融入社會

如今,在茶陵縣已有20多所學校參與「家訪教育」計劃。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陳艷慧開始意識幫助他們以更有意義的方式融入社會的重要性。2022年,她遇到了株洲市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黃小波,他在這方面給予了她很大的幫助,「集合社會更多的力量來協助她,通過她的送教加殘疾人技能培訓的項目,也可以影響到更多人,幫助更多的殘疾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活出更加精彩美好的人生」。而陳艷輝對此表示,「有些事情只要你堅持去做,我覺得還是會成功的。用一句話是,你們是快樂的,我是幸福的,為你們服務是值得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