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研究進展,西方已經提出了很多猜測,雖然大部分沒有實際證據。不久前,中國官宣選擇成飛研製的「昊龍」無人貨運航天飛機作為未來空間站的主力運輸工具之一,算是證實了中國在該領域地區取得了重大進展。
而美國「動力」網站5日稱,衛星照片發現,在中國西北距離羅布泊不遠的一座偏遠機場發現了一架神秘的航天器,它的外形輪廓類似航天飛機。當然和其他西方媒體的猜測一樣,該報道也沒有拿出其他可信證據,而是羅列了關於中國可重複使用航天器的發展歷程。
不管怎麽樣,看看西方眼中的中國航天飛機發展歷史,也挺有意思的。
報道稱,商業衛星公司「行星實驗室」11月29日拍攝的衛星照片顯示,在這座沙漠機場跑道盡頭有一個白色物體,旁邊還有幾個較小的物體,看起來像是車輛和保障設備。由於衛星照片的分辨率限制,跑道上較大的這個物體究竟是什麽還不得而知,甚至就連其準確形狀都不清楚。報道承認,衛星照片從它的上方角度觀察判斷,它大致呈圓柱形,機身影子顯示出明顯的楔形,可能有短而粗的機翼,全長約9.7米。
報道猜測,中國這座偏遠機場及其超長的跑道,此前曾與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研製項目有關。該跑道全長超過5000米,是世界上最長的跑道之一。這也符合類似航天飛機這類可重複使用航天器返回時速度較快,需要更長跑道作為减速緩衝的特性。報道提到,該機場的主停機坪上還可以看到一排車輛,近年來,該停機坪得到了顯著擴建,並增加了一個新的大型機庫。
報道認為,中國的空天飛機可能有軍事用途,被認為在外形和功能上與美國太空軍X-37B空天飛機大致相似。這次被發現的神秘物體長度與美國X-37B相當(後者長度約8.8米),但報道承認,「僅憑這一點並不能說明兩者之間存在關係」——更直接地說,就是美媒也無法證實在這座沙漠機場上出現的神秘物體到底是不是航天飛機。
美媒回顧稱,近年來出現了關於中國航天飛機的各種想像圖,但真實照片却及其稀少。目前只有2007年開始出現的照片,顯示一種名為「神龍」的航天器或相關測試原型機,當時它挂載於中國空軍轟-6轟炸機的機身下方。
20241210_BLOG_ (4)
近年中國多次宣布成功發射、測試和安全返回「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最近一次是9月6日,中國官方該航天器在軌道上運行了268天后返回地球。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奧地利業餘太空觀察員曾宣稱拍攝到這艘類似空天飛機的中國航天器,在這組高度模糊的照片上,該飛行器可能具有三角翼,與11月29日在羅布泊附近機場出現的物體機翼形狀一致。
但美媒承認,就算中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降落在這座沙漠機場上,但也不會停留至今。「通常這些航天器返回地面後會在跑道上停留一段時間,以進行任務後的維護工作,包括移除剩餘的燃料或其他有效載荷,以及為重新安置到更安全的位置做準備。但這個過程不需要太長時間,更不用說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個月」。
除了多次測試的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之外,中國還公布了昊龍貨運航天飛機的全尺寸模型,它將承擔為中國天宮空間站低成本運送物資補給的任務。
儘管沒有關於中國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執行軍事任務的可靠證據,昊龍貨運航天飛機也已經明確公布是為空間站運送物資,但該報道依然「以美國之心度中國之腹」,宣稱「近年來中國軍隊一直在這些領域投入巨資」,並猜測「中國軍方對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有明顯興趣」,理由是它可以快速將小型衛星和其他航天器部署到太空,也可以充當太空情報收集設備,甚至是反衛星武器——說到底,這些都是美國X-37B在太空中幹的事情。
美媒稱附近的軍艦靶標出現明顯被命中的痕迹。
不過,內地軍事博主「憤怒熊貓」注意到,美媒之所以關注到了這座偏遠機場出現了中國航天飛機,恐怕更多是因為該機場的特殊位置。報道提到,根據社交媒體公布的消息,該機場的西南方向此前被劃出了大片的「空中任務通知任務區」,其中就包含多個軍艦輪廓的大型靶標。「行星實驗室」公司提供的其他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可能對其中一個接近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靶標中心實施了攻擊,該靶標上出現了較大的撞擊痕迹——衆所周知,解放軍一直在積極研製和部署射程越來越遠的反艦武器,包括能够擊中航行艦船的遠程彈道導彈,以及執行這些打擊任務所需的配套系統,作為覆蓋範圍更廣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一部分。
止戈堂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印度海軍同時服役三艘主戰艦艇,並計劃到2035年擁有175艘軍艦,但面臨核心技術依靠國外、造船廠技術水平不夠和管理混亂等問題。
據《環球時報》17日報道,印度總理莫迪15日當天在孟買馬扎岡造船廠出席了印度海軍3艘艦艇的入列儀式。印度總理莫迪在入列儀式上講話時稱,這是印度首次舉行包含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的「三艦同時服役」儀式,更重要的是三艘艦艇全部都是在印度建造的,因此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這也是印度海軍歷史上首次迎來三艘艦艇同時入列的場面。
等待入列的「蘇拉特」號驅逐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和「瓦格希爾」號潛艇。
三艘主戰艦艇的性能如何?
據印度媒體報道,此次入列的艦艇分別是「蘇拉特」號驅逐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和「瓦格希爾」號潛艇。
「蘇拉特」號是「維沙卡帕特南」級(P-15B)驅逐艦的四號艦,是印度海軍最先進的主力驅逐艦之一。「維沙卡帕特南」級是「加爾各答」驅逐艦的改進型,主體佈局和武器系統延續了「加爾各答」級,但排水量增加至8000噸,裝備以色列提供的EL/M-2248有源相控陣雷達和4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巴拉克-8」防空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導彈。此外,該艦還配備了主炮、近防炮、魚雷和直升機等武器。
軍事專家王雲飛接受內地《澎湃新聞》採訪時介紹說,「加爾各答」和「維沙卡帕特南」級屬於防空型驅逐艦,在印度海軍中主要承擔防空任務,算是印度版「宙斯盾」戰艦,是印度航母戰鬥群的核心戰艦之一。
「但該艦和世界一流防空驅逐艦存在差距,一是雷達探測距離比中美防空驅逐艦近;二是配備的防空導彈射程只有80千米,飛行速度只有2馬赫,無法攔截一些高速目標,性能低於同級別主流遠程艦空導彈。」王雲飛表示。
按照印度海軍的建造計劃,「維沙卡帕特南」級建造數量是四艘,前三艘已經服役。據《參考消息》去年1月援引印度媒體日前報道,印度海軍派出五艘防空導彈驅逐艦、一艘補給艦、一架P-8I反潛巡邏機以及一架「海上衛士」無人機,執行所謂的阿拉伯海護航行動。印度當時在役的五艘防空驅逐艦傾巢出動,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尼爾吉里」號是印度海軍裝備的最新型隱身護衛艦「尼爾吉里」級旗艦,裝備有更先進的雷達和武器系統。據印度媒體報道,相較於「希瓦利克」級護衛艦,「尼爾吉里」號護衛艦實現了重大技術飛躍,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印度計劃建造7艘該型護衛艦,預計全部將於2027年投入使用。
「尼爾吉里」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接近6700噸,同樣配備了EL/M-2248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可發射「巴拉克-8」防空導彈和「布拉莫斯」反艦導彈,但反艦導彈發射單元數量從「維沙卡帕特南」級的16個減少到8個。
印度引進法國技術建造的「虎鯊」級新型常規潛艇。
「瓦格希爾」號則是印度「虎鯊」級柴電攻擊潛艇的6號艇,該型潛艇由法國海軍「鮋魚」級潛艇改進而來,由法印兩國聯合研制。
「鮋魚」級是法國面向國際軍火市場推出的一款常規動力潛艇,根據不同客戶群體主要有三種型號:標準型、AIP型和緊湊型。標準型「鮋魚」級潛艇水下排水量1668噸,艇員編制31人,水下最大航速20節/時,艇艏設置了6個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發射重型魚雷和「飛魚」反艦導彈,彈藥基數18枚。
「『鮋魚』級潛艇如果放在21世紀初期,性能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放在AIP潛艇遍地開花的21世紀20年代就有點落後於主流了,」軍事專家韓東向《澎湃新聞》表示,「AIP系統可大幅提升常規潛艇水下續航時間,顯著增強潛艇的戰力。」
印度海軍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去年12月,印度國防部宣佈授出為「虎鯊」級潛艇集成AIP系統的合同,以增強該潛艇的水下續航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在上個月也迎來一艘達到現代化水平的護衛艦。俄羅斯為印度建造的「盾牌」號隱身護衛艦在去年12月交付印度海軍。目前,該艦正從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駛往印度,預計2月中旬抵達。「盾牌」號將搭載印度和俄羅斯聯合研制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以及垂直發射的「施基利」防空導彈,該艦將入列印度海軍西部艦隊。
建立強大海軍的雄心和無奈現實
對於三艘主戰艦艇同時入列,印度高層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印度快報》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在入列儀式上講話時稱,3艘艦艇同時入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表示,這不僅是印度海軍力量的證明,也是「印度在印度洋上力量日漸增長的證明」。印度《商業標準報》評論稱,印度正努力成為「國防工業和海上安全領域的全球領導者」。
「上述三艘艦艇是印度海軍的主戰艦艇,同時入列這一特殊安排一方面是為了向國內外展示印度造船工業的進步,說明印度現在的造艦能力確實上了一個台階了,也是為了凸顯莫迪的『印度製造』在國防領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展示印度海軍的實力提升以及對印度洋控制能力的增強。」王雲飛分析認為。
新德里計劃到2035年建立一支擁有175艘艦艇的強大海軍力量,並越來越強調使用印度國產部件。根據參考消息網2023年9月援引《印度時報》的報道,印度計劃到2035年擁有175艘軍艦。印度海軍目前已訂購68艘軍艦和艦艇,已擁有132艘軍艦的印度海軍還獲得初步批准,未來幾年在本土建造另外8艘下一代輕型護衛艦、9艘潛艇、5艘勘測船和2艘多用途艦艇。
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里除了驅逐艦、護衛艦和潛艇,還包括建造第二艘國產航母、兩棲船塢登陸艦以及核潛艇。
去年5月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印度將很快開建第三艘航母,這也是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
第二艘國產航母與現役的「維克蘭特」號航母相同大小。「維克蘭特」號在2009年2月開工,2022年9月正式服役,航母滿載排水量約4.3萬噸,最高航速28節,能夠搭載約30架各型艦載機,包括米格-29K戰鬥機、卡-31空中預警直升機、MH-60R多用途直升機。印度海軍已經選定法國的「陣風-M」艦載機替代米格-29K。
王雲飛指出,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選擇「維克蘭特」號航母同型艦這既是務實也是無奈的選擇。在繼承以往技術和經驗的同時,可以降低技術風險,並且可以更好地控制建造成本。
辛格還表示:「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擁有三艘航母,我們未來會建造第五艘、第六艘,建造更多的航母」。分析認為,印度對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保持更強的軍事存在有更強烈的意願,這也促使印度追求更多的航母。但航母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成本高昂,後續航母計劃也面臨挑戰。
在核潛艇方面,過去的一年,印度在核潛艇方面也取得多個突破,海基核威懾力獲得了增強。2024年8月29日,印度宣佈其第二艘國產「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阿里加特」號(INS Arighat)正式服役。三個月後,印度核潛艇首次進行了K-4新型潛射彈道導彈的試射,該導彈射程超過3500公里,比之前裝備的K-15導彈(射程750公里左右)大幅提升。
印度還計劃建造攻擊型核潛艇,去年10月,據環球網報道,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了一項計劃,將建造兩艘攻擊型核潛艇,購買31架美國製造的長航時無人機,預計耗資約53.5億美元。印度計劃建造6艘國產攻擊型核潛艇,用於護航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航母戰鬥群。
印度雖然提出雄心勃勃的海軍擴軍計劃,但也面臨核心技術依靠國外、造船廠技術水平不夠和管理混亂等問題。
側翻的「布拉馬普特拉」號護衛艦,火災加上艙室進水,損失不會輕。
《印度時報》此前報道指出,由於印度造船廠建造速度緩慢、老舊艦船逐步退役以及預算限制,到2030年印度海軍將僅達到約155至160艘軍艦的規模水平。
去年7月,印度海軍「布拉馬普特拉」號護衛艦在孟買海軍造船廠接受改裝期間發生重大火災,船體側翻進水。2016年12月,同型艦「貝特瓦」號也在孟買海軍造船廠側翻,造成2人死亡。2018年位於加爾各答的加登·里奇造船廠因龍門吊突然垮塌,砸壞了正在建造的P-17A型隱身護衛艦。
莫迪稱此次下水的艦艇是印度防務「自力更生」的重要成果,不過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之一,也是法國國防工業的「大客戶」。據法新社15日報道,印度政府安全委員會預計將批准花費72億美元從法國購買26架「陣風」M艦載戰鬥機,相關談判或將在2月10日莫迪出訪法國時進行。
據報道,在莫迪出訪法國期間,印度國防部預計簽署另外三艘鮋魚級潛艦的採購合約,並同樣由印度承造。然而,印度海軍表示,這三艘新潛艇的首艘預計最快要到2031年才能服役。
「印度此次服役的三艘艦艇雖然是印度建造,但動力系統、相控陣雷達、防空導彈等核心設備都引進國外,『印度製造』的並不多。」韓東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