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五角大廈高官:台灣對美國而言非「生死攸關」 成本大於收益 要避免激化對華矛盾

博客文章

五角大廈高官:台灣對美國而言非「生死攸關」 成本大於收益  要避免激化對華矛盾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五角大廈高官:台灣對美國而言非「生死攸關」 成本大於收益 要避免激化對華矛盾

2025年03月12日 17:37 最後更新:17:41

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議題。面對在半導體問題上不斷施壓的特朗普政府,台當局正對「台美關係」走向惶恐不安。

日本《日經亞洲》網站3月10日報道關注,特朗普團隊關鍵人物、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科爾比(Elbridge Colby)近日在聽證會上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existential)的利益,美國明確承諾保衛台灣,不僅成本大於收益,並可能激化與中國的矛盾,引發多方面風險。報道稱,雖然科爾比只是五角大樓的「三號人物」,但被認為是特朗普團隊的關鍵智囊。

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科爾比(Elbridge Colby)。X圖片

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科爾比(Elbridge Colby)。X圖片

特朗普去年12月宣布提名時,曾在其「真相社交」形容科爾比是「『美國優先』外交和國防政策的高度受尊敬的倡導者」。《日經亞洲》報道,特朗普提到了「外交政策」,表明科爾比的影響將超越國防領域;而美國副總萬斯在3月4日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也特別介紹了科爾比,進一步凸顯了其重要地位。

科爾比在提交給軍事委員會的書面答覆中表示「我認為明確承諾保衛台灣的成本大於其收益。」他稱,雖然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擁有重要的國家安全利益,中國拿下台灣對美國利益是一場「災難」,但他認為,除目前宣稱美國對台灣安全有重大利益的政策之外,更進一步的做法將「在多個方面引發嚴重風險」,如激化與中方的關係,並為中方軍事行動提供藉口。

科爾比的觀點並非首次出現。被任命為負責戰略事務的國防部副助理部長的奧斯汀・達默(Austin Dahmer)亦曾表示,台灣問題對美國而言並非生死攸關,即便台灣「失守」,美國民眾照樣能過得不錯,美國不會為保衛台灣「折斷自己的矛頭」。

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高級研究員凱利·格里科表示,華盛頓對美國防禦邊界應在何處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些人會說那是台灣。有些人,像我一樣,會說日本是底線。還有一些人更加克制,認為美國本土才是底線。」從地理、經濟和軍事力量的角度,「對地區權力平衡最重要的國家是亞洲的主要工業強國,如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東南亞的新加坡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可台灣就不是這樣。」

她還說:「美國希望中國大陸不要奪取台灣,但就算最壞的情況發生,地區權力平衡依然可以維持。」

在科爾比聽證會前幾天,《外交事務》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台灣執念:美國戰略不應取決於一場無法獲勝的戰爭」的文章,指「亞洲的權力平衡並不取決於對台灣的控制」,美國應「從遠處」協助台灣應對潛在的兩岸衝突,並確保美國在亞洲的地位無論衝突結果如何都能保持完整。

美國智庫「國防優先」研究員詹妮弗·卡瓦納表示,特朗普的防禦邊界可能不會包括韓國或台灣,「我不太確定他如何看待美國對菲律賓和日本的承諾。我懷疑未來四年中國不會試探他們,而對韓國和台灣的承諾可能會受到考驗。」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高級研究員扎克·庫珀12日表示,特朗普團隊面臨的選擇是優先應對中國還是退守美洲,「從歐洲和中東撤回部分部隊與這兩種戰略都一致。但這些部隊之後去向何處是另一個問題。國務卿魯比奧和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華爾茲似乎支持優先應對中國並在東亞擴大存在。但特朗普總統及其許多最親密的MAGA顧問似乎傾向於退守和「美洲優先」的方針。

特朗普不止一次指「台灣偷了美國芯片生意」。AP圖片

特朗普不止一次指「台灣偷了美國芯片生意」。AP圖片

美國《紐約時報》2月13日發表題為「台灣為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和華盛頓的變化做準備」的文章,在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頭幾星期,台當局正努力適應轉向不確定性和交易性的對美關係。但儘管台灣政商界人士極力向特朗普政府示好,不僅拋出能源等領域合作的橄欖枝,還積極展示台灣半導體產業對美國的價值。但有美國官員透露,這些舉動收效甚微,他們與特朗普政府的互動相當有限。有美國前情報官員更警告,先前「挺台」的一些美國政客並未進入特朗普新內閣,這很能說明問題,顯示台灣在某些方面押錯了注。

特朗普重返白宮前就責怪「台灣偷了美國芯片生意」;3月7日特朗普重申此論調,但他沒馬上祭出關稅威脅,而是改口說:「我不怪他們,反而佩服他們」,說此話時,正好是台積電宣布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建造最先進的芯片生產設施之後幾天。

全國兩會多次提到涉台問題,國台辦3月12日強調,大陸會盡最大努力,爭取兩岸和平統一,並批評近日台積電對美國投資加碼,是民進黨當局為了「倚美謀獨」而「賣台」的行為。

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美方步步緊逼,掏空台積電、榨乾台灣,民進黨當局任人予取予求,何曾把台灣同胞的福祉和產業界的利益放在心上?台灣民眾擔憂台積電變『美積電』,絕不是『杞人憂天』,台灣從『棋子』成『棄子』,也絕對是注定的下場。」

另外,總理李強在全國人大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未有出現「和平統一」的字眼,引起外界關注大陸是否改變對台立場。

陳斌華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現祖國統一的最佳方式。我們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如果『台獨』分裂勢力挑釁逼迫,甚至挑戰底線、突破紅線,我們將不得不採取斷然措施。」

陳斌華表示,兩岸民眾交流合作不容阻擋,警告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將付出慘痛代價。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建造一條時速上千公里的「超級高鐵」,一直是不少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的夢想。2013年在電動車和火箭等領域有驕人成就的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曾提出「超級高鐵」(Hyperloop)的概念和計劃,惟因無法克服壓力差、磁阻等技術問題,最終未能如願實現。時至今日,中國的科技創新和工程進步,使「超級鐵路」的夢想重新復甦,並通過全新的技術逐步實現超高速交通的可能性。

據美媒報導,馬斯克所構想的「超級高鐵」將迅速進入商業運營階段,該系統設想將搭載乘客的懸浮艙運送進近乎真空的管道中,以高達1200公里的時速運行,惟之後12年裡,馬斯克面臨的挑戰愈來愈明顯,包括200倍於飛機艙壓的壓力差、結構易洩漏的混凝土、以及對毫米級精度的高要求等,即使有雄心壯志,但最終無功而返。

超高速低真空管磁浮列車全尺寸試驗線。

超高速低真空管磁浮列車全尺寸試驗線。

然而,中國近期在這一領域的探索卻開創了全新局面。據《南華早報》報導, 2021年9月,山西省和航天科工集團合作共建的超高速低真空管線磁浮交通系統全尺寸試驗線計畫獲批立項,是中國首條高速飛車全尺寸試驗線,全長2公里,利用超導磁浮技術、低真空管路技術和超導同步直線馬達技術,最終實現最大速度每小時1000公里的「近地飛行」。

到2023年1月,首次超導航行試驗在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的高速飛車試驗基地取得成功。2024年8月,試驗線在陽高縣成功完成低真空環境下系統整合示範驗證試驗, 並透過山西省科技廳現場測試檢查

中國的超級高鐵系統基於多項先進技術,包括超導磁浮技術、低真空管路技術和超導同步直線馬達技術,不僅成功克服了馬斯克所面臨的困難,且在降成本、保證安全性等多方面亦取得顯著成就。

上月中國科技權威期刊《鐵道標準設計》發表了一篇同行評審論文,首次詳細介紹了這項工程的相關細節。論文中,中鐵工程設計諮詢集團的總工程師徐升橋闡述了中國工程師如何將鋼-混凝土複合真空管道、人工智能驅動磁阻尼器等技術進行整合,克服超級高鐵面臨的各項挑戰。

超級高鐵最大要克服的致命困難,是昂貴的金屬管道,惟中國的解決方案是採用結合鋼殼和真空密封混凝土的複合設計,從而大大降低了結構成本。

中方團隊在管道內設計了一個由環氧樹脂塗層鋼筋和玻璃纖維增強材料構成的複雜結構,可消除磁阻力,將能量損失削減了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外部,則使用波紋鋼伸縮縫來適應溫度變化,而雷射引導的張力網格確保了在數公里範圍內的對齊精度在0.05毫米以內。正如徐升橋及其團隊所指,是以鋼材抵抗拉力,混凝土承受壓力,「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密堡壘」。

試驗結果證明,即使經歷寒冷冬天或攝氏45度的夏天,管道仍能保持接近真空狀態。

2022年在北京展出「低真空管路磁浮高速飛車模型」。

2022年在北京展出「低真空管路磁浮高速飛車模型」。

但當時速達到1000公里時,磁阻力會呈指數級上升,馬斯克的團隊就因為鋼材產生的渦流而解決不了,惟中方團隊對核心部分進行了重新設計,重新定位超導線圈以優化磁通量,同時用低碳鋼網格取代了傳統的鋼筋;還利用了雷射校準軌道模組,使預製軌道對接精度達到0.1毫米,消除了震盪的風險。

研究人員也對混凝土進行重新設計,因標準混凝土在真空中會碎裂,但徐升橋團隊透過混合玄武岩纖維、矽粉,配合預真空養護解決了此問題,而試驗亦證明,中方團隊研發的混凝土能在數十年內承受接近真空的壓力而不會裂開。

2024年,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成功在低真空管道內,實現了一輛高速飛車的懸浮,並在2公里長的軌道上以時速1000公里進行測試,顯示出近乎零的航跡偏差。

這個成果的背後,離不開精確的設計和持續的實驗驗證,設計團隊採用了光纖感測器來監測微小移動,及時調整超導電流,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另緊急氣閘和耐壓艙的設計則解決了超級高鐵長期困擾的乘客安全問題,為未來的商業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過,據報道,儘管中國取得技術上突破,但未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建造一條商業化的京滬超級高鐵線需要數千億元的巨額投資,而如何解決更長管道中的熱膨脹問題及乘客應急方案的驗證等。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