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HERA」捕捉罕見火衛二影像 !助科學家找尋起源線索

大視野

「HERA」捕捉罕見火衛二影像 !助科學家找尋起源線索
大視野

大視野

「HERA」捕捉罕見火衛二影像 !助科學家找尋起源線索

2025年03月19日 09:20 最後更新:11:48

歐洲太空總署(ESA)宣布,「希拉號」(HERA)探測器在前往小行星撞擊位置的途中飛越火星,並捕捉了火星的衛星「火衛二」(Deimos)的珍貴影像。

HERA預計2026年底抵達目標小行星

這個任務的目的是研究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2022年進行的首次行星防禦測試的效果,該測試涉及有意撞擊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以評估這項技術是否可作為未來地球的防禦手段。HERA預計將於2026年底抵達目標小行星,該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距離地球約1100萬公里。

「HERA」捕捉罕見火衛二影像

在這次長途旅程中,利用火星的引力進行「彈弓效應」是一個關鍵步驟。探測器12日借助火星的引力調整了航向並節省了燃料。當時,HERA以每小時33480公里的速度飛掠,距離火星表面最近僅5600公里,並利用這個機會測試了多項科學儀器,拍攝了約600張照片,其中包括火衛二的影像。

火衛二和火衛一的起源目前仍是個謎

火衛二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小的一顆,形狀不規則,直徑約12.5公里,比較知名的「火衛一」(Phobos)鮮為人知。關於火衛二和火衛一的起源,目前仍是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它們是被火星的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而另一些則認為它們可能是火星受到撞擊後的產物。

影像有望透過分析火衛二的成分進一步解開其身世之謎

來自羅馬尼亞科學院天文研究所的波佩斯庫(Marcel Popescu)表示,HERA配備的「高光譜相機」(HyperScout)和熱紅外成像儀能捕捉人眼無法看到的光譜,這些影像有望透過分析火衛二的成分進一步解開其身世之謎。

HERA的主要目標是研究小行星「迪莫弗斯」。在2022年,NASA的DART任務成功撞擊了這顆寬160公尺的小行星,使其軌道繞母體小行星「迪迪莫斯」(Didymos)縮短了33分鐘。

行星防禦辦公室負責人:隨著觀測技術進步人類將更快發現具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歐洲太空總署的行星防禦辦公室負責人莫伊斯爾(Richard Moissl)強調,儘管迪莫弗斯本身對地球無害,但這項測試的意義在於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人類將更快發現具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他舉例說,今年初發現的小行星「2024 YR」一度被認為有可能在2032年撞擊地球,雖然後續觀測排除了這個風險,但這也凸顯了行星防禦的重要性。

火衛二(照片中央黑點)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小的一顆,形狀不規則,直徑約12.5公里。(ESA官網)

火衛二(照片中央黑點)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小的一顆,形狀不規則,直徑約12.5公里。(ESA官網)

為此,歐洲太空總署正在籌備第二項行星防禦任務,該任務將觀測即將在2029年4月13日以僅32000公里距離掠過地球的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這顆寬350公尺的小行星,如果計畫獲准,拉美西斯(Ramses)任務將於2028年發射,提前兩個月抵達目標,以進行近距離研究。

歐洲太空總署(ESA)近日發射了一項具有突破性的實驗至太空,旨在成功在太空環境中培養「實驗室培養食品」,大幅降低目前每名太空人每日高達2萬英鎊的膳食成本。

建造國際太空站上小型食品工廠的第一步

據BBC報導,這項由ESA資助的研究旨在評估在太空中低重力和高輻射條件下製造實驗室食品的可行性。參與該計劃的邊境太空公司(Frontier Space)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沙姆蘇爾(Aqeel Shamsul)表示,這是建造國際太空站(ISS)上小型食品工廠的第一步,並計劃在未來2年內投入實際應用。未來,這一技術還將擴展至月球基地的食品製造設施,因為「如果人類要在太空中長期生活與工作,就必須在地球以外建立完整的製造基礎。」

採用精確發酵技術

這種實驗室培養食品採用精確發酵技術,類似於釀酒過程,在生物反應器中培育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然後組合和加工成口感和外觀類似傳統食品的菜餚。這項技術在地球上已取得進展,例如實驗室培育的雞肉已在美國和新加坡上市,實驗室培育的牛扒正在英國和以色列等地等待批准。

具有環保和成本優勢

在太空中,這種技術除了具有環保優勢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成本。美國NASA和其他國際太空機構,甚至私營企業都積極計劃在軌道、月球和火星上建立長期據點,未來將需要供應數十甚至上百名太空人的日常膳食。如果持續依賴火箭運輸,高昂的成本將難以負擔。

這次實驗已經通過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將一套縮小版的生物反應器送入太空。這個裝置內裝有酵母混合物,由歐洲首艘可返回商業太空船「鳳凰號」搭載進入軌道,預計繞地球飛行3小時後,將在葡萄牙外海回收,然後返回倫敦實驗室進行分析。

未來可以生產多種食物成分  並根據需求組合成各種菜餚

帝國理工學院可持續蛋白質中心主任阿馬羅(Rodrigo Ledesma-Amaro)表示,這些實驗數據將為明年預定升空、規模更大的生物反應器提供關鍵指引。他指出,這項技術未來可以生產多種食物成分,並根據需求組合成各種菜餚。

儘管目前由酵母乾燥而成的紅褐色粉末外觀並不吸引人,但負責將化學成分轉化為美味菜餚的主廚拉齊科夫斯基(Jakub Radzikowski)已開始研發美味食譜,目標是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太空人提供熟悉且令人滿意的食物。目前,他正在進行實驗,使用天然真菌來源的蛋白質和澱粉,等待正式食材獲得合法使用許可。

圖片來源:Frontier Space

圖片來源:Frontier Space

可能成為太空人補充營養的新途徑

英國首位太空人、同時擁有化學博士學位的夏曼(Helen Sharman)品嚐了該團隊研發的辣餃子和蘸醬後,直呼「美味且令人回味」,並指出這種食品除了口感更好外,還可能成為太空人補充營養的新途徑。她強調,過去太空人主要食用罐裝、冷凍乾燥或管裝食品,味道單一,不利於長期任務下維持食慾和體重。

夏曼指出,太空人在太空中長時間生活可能會出現骨鈣流失、激素和鐵水平失衡等問題,目前他們需要依賴營養補充品來應對,但未來實驗室培養食品有望根據個人需求,直接調配成分,實現「吃得飽,也吃得對」的理想目標。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