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社交平台上熱議打工仔吃「人類飼料」的風潮。事實上,這是一種類似減肥用代餐的食物,主打濃縮營養成分,只要用溫水沖泡,3分鐘就搞定一餐。品牌創辦人在社媒帳號介指「這是一款基於貓糧狗糧的邏輯給人類打造的營養餐,是比較極端的產品,美味享受只能算合格」。有網民認為「人類飼料」一詞含侮辱性,「社畜」要吃「人類飼料」感到悲哀,有人直言「不能吃美食,人生將毫無意義」;不過亦有人認為,在節約時間方面有吸引力。
內媒《九派新聞》訪問武漢市第一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孟慶彬表示,代餐產品因沒藥品的嚴格審批和生產流程,品質控制參差,在選擇時要慎重,建議諮詢專業人士,考慮代餐的品牌、成分、生產流程等。

內地社交平台上熱議近期吃「人類飼料」的風潮。
「人類飼料」其實最早可追溯至2012年的美國矽谷。食品新創公司Soylent的共同創辦人Rob Rhinehart,在創業時期為更有效地獲取營養,曾將人體所需的粉末狀營養物質混合,調配出一杯米黃色液體,捏著鼻子就喝下去。
這款「人類飼料」的產品網頁顯示,產品號稱為「43合1濃縮營養餐,透過219項檢測,一餐熱量約416大卡」,並基於《成年人每日營養攝取推薦量》設計營養配方,含有黑麥、黑豆、高粱等多種食物的研磨粉,飽腹感時長可達4小時。
據報道,對經常加班的上班族、期末考試溫書的學生、生病後胃口不好的病人、忙碌一天的外賣員等,「人類飼料」都有一定吸引力。
不過,也有人購買6天並試食後指,只能偶爾作為一餐,感覺不好消化,「當作晚餐連續吃幾天,感覺肚子不舒服,而且長痘痘」。
從事產品經理的Medea(化名),由2016年從某電商平台眾籌渠道了解到「人類飼料」,覺得挺有意思的,購入罐裝粉狀的初版產品。至今9年,她陸續買過粉狀、液體版、咀嚼片等多種型態產品。每當吃完外送感覺不太健康時,晚上會吃點「人類飼料」來「亡羊補牢」。有時不想煮飯,也會喝一瓶。至於口感,她坦言:「以前吃起來和水泥差不多,後來變成了絲滑的糊狀物。」
飽足感方面,她說,最初的版本吃完4小時後馬上感肚餓,後來經過調整,飢餓感不再是突如其來,而是緩慢出現。

產品網頁顯示,該代餐號稱為「43合1濃縮營養餐」。
該品牌官方帳號曾在社交平台介紹,每100大卡熱量對應的飽足感大約是1小時,如按照標準食量,熱量為416大卡,對應的飽腹感便是4小時左右。但有網友指,飽足感跟熱量沒什麼關係,「理論上一個榴蓮千層(蛋糕)吃下去能飽一天,但該餓還是會餓」。
有博客做過測評,在18天內只吃某品牌的罐裝粉末狀「營養粉」,每次食用量略少於建議量,配合每周跑步3次、每次5公里左右,體重從114斤降到106斤。他說,那段時間並非一天三餐都吃,偶爾早上不吃。每天有輕微飢餓感,狀態正常,工作、睡眠都未受影響,但他提醒「不建議長期吃,可以和正常食物搭配食用。」
但社交平台上,對「人類飼料」的質疑與批評聲不少。有打算嘗試輕斷食的網民,喝一瓶液體版「人類飼料」,搭配早晚4至6隻雞蛋,試圖將一天內攝入的熱量控制在1000大卡之內,遭健身教練提醒,該產品「只有植物蛋白,脂肪含量過高,還是精加工產品」。
也有網民感嘆,在物資匱乏年代,美食是作為慰藉的存在;但現今食物豐盛多樣,人的食慾反而開始退化,「吃飯成了可以壓縮和湊合的事」。
還有人發文質疑,「把打工人當畜生,活著的意義在哪裡?」品牌方留言指:「每個人的需求不一樣,有人有精力和時間做飯,有的人只要求快速營養均衡。」
在某品牌「人類飼料」的介紹中指「它不是減肥代餐,不是普通零食,也不是保健品,而是一頓營養均衡完整的量化食物。」但又提及「它不是代餐,是一頓營養全面的飯」。
據品牌官方旗艦店客服介紹,可滿足最基本的一餐所需營養,但不建議一日三餐都吃,建議一天代1至2餐。
有網民提出「餐後血糖是否會升高」的問題,品牌方稱,其產品為中等GI(升糖指數),不建議1型糖尿病人食用,2型可諮詢醫生。

醫生表示,新鮮食材含代餐沒有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而有代餐所含的添加劑也對身體健康不利。
孟慶彬表示,不同疾病的患者對飲食有不同要求,如腎臟病患者要低鉀、低磷、低蛋白,肥胖者要低碳水,糖尿病患者要低GI飲食;又如代餐的膳食纖維含量較高,有些人吃完後,可能有消化道症狀。
他指出,代餐不是洪水猛獸,短期適量食用,可輔助建立減重的信心,不能長期使用或完全替代食物。
孟指,如果長期使用代餐,可能會抑制對新鮮食物的攝取,久而久之影響飲食習慣,不利於健康。而且,人工生產的食品,絕對沒有透過新鮮食物攝取多種營養素有優勢。新鮮食材含代餐沒有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而有的代餐所含的添加劑也對身體健康不利。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