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7月4日報道,台積電(TSMC)計劃推遲在日本的芯片工廠項目,優先考慮在美國擴大投資,以避開特朗普政府徵收的關稅。分析認為,這項消息是對日本的打擊,也反映特朗如何透過犧牲盟友的利益來將投資引入美國。
台積電去年宣布,繼第一座工廠去年秋季投產,為豐田等客戶生產芯片後,將在日本熊本縣建造第二座工廠,作為其200億美元在日投資計畫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已承諾為該計畫提供超過80億美元支持。
《華爾街日報》7月4日報道,台積電(TSMC)計劃推遲在日本的芯片工廠項目,優先考慮在美國擴大投資,以避開特朗普政府徵收的關稅。
今年6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表示,因日本當地「車流量過大」,交通過於擠塞第二座工廠的建設可能「略有延遲」。但《華爾街日報》引述多名消息人士指,因擔憂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第二座工廠的開工時間可能進一步推遲,現無法準確預測具體的時間。
報道指,日本政府尚未直接從台積電處收到開工時間延後的說明,也不認為交通狀況是導致延後的原因;而儘管開工時間有所延遲,但日方認為第二座工廠的投產日期和計畫產量將大致維持不變。
特朗普對汽車和汽車零件徵收的25%關稅,已對日本以汽車為重要支柱的出口導向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日本希望儘早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但談判陷入僵局。日本首相石破茂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日本要的是美方全面取消加徵的關稅,不接受類似英國與美國達成的附帶汽車出口配額的協議,也不接受10%的所謂「基準關稅」。如果雙方未能在7月9日美國提高關稅的期限前達成協議,日本將面臨24%的關稅。
分析稱,在日本面臨特朗普關稅壓力的當下,台積電決定延後建廠無疑是對日本進一步打擊。
台積電正致力於全球擴張,其客戶包括蘋果、英偉達等科技巨頭,除日本之外,台積電去年年底已在德國動工興建首座歐洲工廠,目標是2027年底投產。但台積電一直以開支謹慎著稱,擔心產能建設超出市場需求,但隨著特朗普威脅要對進口到美國的芯片徵收關稅,確保美國的產能已成為該公司的當務之急。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今年3月出訪白宮後,宣布未來幾年加碼在美國投資至少千億美元。
魏哲家今年3月出訪白宮,並在特朗普身旁宣布計劃未來幾年加碼投資美國至少1000億美元,台積電先前已宣布要投資美國650億美元。
4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前往亞利桑那州,參加了台積電在鳳凰城地區第三家芯片工廠的奠基儀式。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是台積電在台灣地區以外唯一計劃生產最先進製程芯片的工廠,將為蘋果、英偉達、AMD等供應芯片。
《華爾街日報》指,這符合美國政府推動美國國內半導體製造業發展的政策。
特朗普政府希望讓半導體製造業回流美國,已於今年4月啟動製藥和半導體的關稅調查。據彭博社報道,特朗普先前威脅要對半導體加徵25%關稅,但遭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車、福特汽車等商界巨頭的普遍反對,業界擔心半導體關稅可能擾亂供應鏈並提高本。
分析認為,這項變動將是特朗普對貿易的激進立場迫使盟友自掏腰包將部分投資移往美國的最新案例。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都已承諾要在美國擴大生產人工智能(AI)伺服器,這些伺服器目前都是在台灣和墨西哥等地製造。
台積電在回應傳媒時指,不對市場傳言發表評論,但指公司的全球擴張計劃是基於客戶需求、商業機會、營運效率、政府支持水平和成本經濟考慮。該公司又稱,在美國的投資計劃不會影響在其他地區的現有投資計劃。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對等關稅」暫緩期限原本今日(7月9日)屆滿,美總統特朗普在美國時間7月7日簽署行政命令延長暫緩期,把限期延後至8月1日,並向14個國家發出信函,威脅如果在8月1日前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實施信函適用的新關稅。這封「關稅信函」左右了全球貿易的命運,特朗普又為何先給這14個國家「關稅信」,背後透露了特朗普想對這些貿易夥伴釋放一個信號,也反映了美方終發現關稅談判比特朗普預期的棘手。
央視旗下「玉淵譚天」發文指,所謂「關稅信函」,在形式上接近傳統外交信函,是國家領導人或外交代表之間用於表達立場、傳達訴求、溝通協調的重要文書,儘管數碼通訊已成主流,但國與國之間涉及敏感議題時,仍傾向使用書面形式傳遞關鍵訊息,但用在關稅施壓上,確實罕見。
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延長關稅暫緩期至8月1日,並向14個國家發信,威脅死線前不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將實施信函適用的新關稅。AP圖片
文章指,早在今年5月中旬,特朗普就曾明確表示,由於無法與所有貿易夥伴逐一會面,美國將選擇部分國家透過書面信函方式傳達關稅政策,強調要告訴這些貿易夥伴,在美國做生意,「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當地時間6月3日,白宮方面證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已向相關國家發出信函,提醒其關稅談判即將進入最後倒數,有不願透露身分的收信國官員對外媒提到,信函措辭仍保留一定空間,意在「引導談判方向」。
特朗普隨後稱自己更傾向透過信函來推進,畢竟今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要在在90天內完成90項雙邊協議時,就遭了許多專家質疑。因此,基於現實情況,所謂「關稅信函」其實是提高與各國溝通效率的方式,「省時、省力」是最大優點,主要面向的是那些無法會面詳談的國家。
惟眼看先前設定的關稅生效時間7月9日將至,特朗普集中發出一批「關稅信函」,且涉及的國家包含了正在談判中的貿易對象,甚至包含聲稱已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
特朗普最早在社交平台提到,是先發信給日本和韓國。其中日本關稅稅率相較於4月2日美國公佈的更上升1%,韓國則維持不變。
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數據,2024年,美國對日本韓國的貿易逆差都超過600億美元,故它們都是美國重點關切對象。
日本首相石破茂對美國發出的關稅信表示遺憾,指日本政府在談判中沒有妥協,提出了訴求,將繼續與美國協商。
文章指,日韓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夥伴,卻遲遲未能率先達成協議,用關稅當籌碼的策略在東亞並沒收到預期效果,讓特朗普感不滿,故首先點名這兩位傳統「盟友」,釋放出一個明顯的敲打信號。
今年來,日韓都曾在關稅議題上對美國發出強硬表態,其中焦點議題都是汽車關稅。美國是日韓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4年韓國對美國的汽車出口額為347億美元,佔韓國汽車出口額近半;而日本對美出口汽車則佔日本總出口的30%,據國際貿易中心計算,25%的關稅將導致日本損失170億美元。
在國內相關產業界壓力下,日韓國政府很難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輕易降低籌碼。日本首相石破茂就表明,他反對與美國簽署任何不降低汽車關稅的協議。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也要求美方重新考慮關稅措施。
其他第一輪收到「關稅信函」的國家,則較讓人意料之外,因沒有一個位列美國貿易夥伴的前10名,也不在美國減少貿易逆差、優先談判的榜單上,其中部分國家甚至從未在公開披露過正在與美國談判的訊息。文章認為,對這些國家發信,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惟根本目的只有一個──談判施壓。
特朗普還希望以一種白紙黑字的方式,扭轉他在關稅談判中反復不確定的形象,暗示這是「最後通牒」,自己不會再變卦,但如深入分析發現,這樣的行為適得其反。
目前美國政府已經明確提出,新的關稅稅率將於8月1日正式生效,在此之前,各國仍有談判的空間。然而,原本7月9日起,新關稅稅率就應參照4月2日公佈的對等關稅稅率而被確定,惟特朗普今次不僅延後了時間,還搞出「關稅信函」給各國設定新稅率,可謂一拖再拖,暴露出美方決策的不確定性。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曾總結特朗普第一任期至今在關稅、軍事等政策發佈時間表,發現「兩星期內見分曉」是特朗普常用手段,也成了其政策發布的時間符號。
惟「玉淵譚天」認為,今次新關稅稅率延後了超過3星期,透露了美國著急了,關稅談判遠比特朗普預期的要棘手,僅兩星期時間,不夠去處理這樣一個亂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