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聽過「免死金牌」,好像拿著免死金牌的,不論什麼是皇帝都不能殺他。香港電影《鹿鼎記2之神龍教》中,當多隆拿出尚方寶劍要斬殺平西王吳三桂和他的世子吳應熊時,這倆完全不顧父子親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拚命爭搶只有一塊的「免死金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戲中吳三桂(右) 與吳應熊爭「免死金牌」(網上圖片)

戲中吳三桂(右) 與吳應熊爭「免死金牌」(網上圖片)

兩父子爭搶的是一塊金黃色的牌,上鑄「免死」兩大字。究竟史實中的免死金牌是怎樣的呢?是否真的可免死?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大家都聽過「免死金牌」,好像拿著免死金牌的,不論什麼是皇帝都不能殺他。香港電影《鹿鼎記2之神龍教》中,當多隆拿出尚方寶劍要斬殺平西王吳三桂和他的世子吳應熊時,這倆完全不顧父子親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拚命爭搶只有一塊的「免死金牌」。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戲中吳三桂(右) 與吳應熊爭「免死金牌」(網上圖片)

戲中吳三桂(右) 與吳應熊爭「免死金牌」(網上圖片)

文物「丹書鐵券」 (網上圖片)

兩父子爭搶的是一塊金黃色的牌,上鑄「免死」兩大字。究竟史實中的免死金牌是怎樣的呢?是否真的可免死?

網上圖片

為防止假冒,鐵契被一分為二,一半裝進金匱,藏於用石頭建成的宗廟內;另一半則頒發給大臣。蕭何、曹參、張良、等大漢開國功臣都得到過丹書鐵契。當時的「鐵契」主要記錄爵位、封地、食邑數額等內容,沒有「免死」之說,甚至都無法保證子孫能夠順利繼承爵位。據《史記》作司馬遷的記載,漢初功臣受封者有百多人,可是到了一百年後的漢武帝太初年間,僅剩下五個功臣後裔承襲了侯爵,其餘的不是被殺就是被褫奪爵位。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人人朝不保夕,富貴世襲更無從談起,所以這個時候起「丹書鐵券」的誓詞中加入了「免死」一說。史載,北魏的馮太后多次頒賜鐵券給自己寵信的宦官,「許以不死」。公元543年,東魏和西魏大戰於邙山,混戰中西魏權臣宇文泰陷入重圍,險些被俘,幸被部將李穆所救,宇文泰對此大加讚嘆,賜予李穆丹書鐵券,也許覺得這樣還不足以彰顯其功,又在丹書鐵券上寫明「恕以十死」,即允許犯10次死罪而不殺。但直到李穆去世,他都沒有用過免死特權。

新五代史中授予鐵券的記錄 (網上圖片)

八年戰亂平息後,唐王朝為了拉攏安祿山舊將,「皆賜以鐵券,誓以不死」,沒想到造成了日後兵禍連接的藩鎮割據局面。那麼,賜了免死金牌可免一死嗎?唐朝數百年間,共有一百多人獲賜鐵券,結果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被殺,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共只發放了三張鐵券,其中倒有兩人被殺。可見,丹書鐵券能不能免死還是皇帝說了算。

穿著黃馬褂的清代著名大臣李鴻章 (網上圖片)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也向開國功臣給予丹書鐵券,雖大幅減少了免死次數,但好歹也註明可以免死。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有三次,其子免死兩次,大多數公侯的免死次數在三次以下,子孫免死次數亦在兩次以下。可是,拿到「免死鐵券」的開國元勛,大多都沒有真正享受到「免死」的特權。為了消除功臣對皇權的潛在威脅,朱元璋在丹書鐵券上加了「除謀逆不餚」這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這句話可以任你解釋,是不是謀反,全憑皇帝說了算。好像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雖然享有「爾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權,可結果還是被誣陷為謀反罪,全家70多口被殺。當時,他已70多歲高齡,很大機會去謀反嗎?這可看得出,皇帝要你死,甚麼劵也沒有用。

在史實中,擁有「免死金牌」的功能那些憑證叫做「丹書鐵券」,是皇帝頒賜給臣子的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信物,使其世代可享受某些特權。古籍《周禮》載,早在周朝時就有一種叫做「丹圖」的東西,用以記錄王公大臣的食邑所在地。到西漢時叫做「丹書鐵契」,發明者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建立了大漢後,為了表彰開國功臣,是將皇帝與這些功臣的信誓用硃砂寫在鐵券上,達到籠絡臣僚、駕馭功臣的目的。

文物「丹書鐵券」 (網上圖片)

文物「丹書鐵券」 (網上圖片)

為防止假冒,鐵契被一分為二,一半裝進金匱,藏於用石頭建成的宗廟內;另一半則頒發給大臣。蕭何、曹參、張良、等大漢開國功臣都得到過丹書鐵契。當時的「鐵契」主要記錄爵位、封地、食邑數額等內容,沒有「免死」之說,甚至都無法保證子孫能夠順利繼承爵位。據《史記》作司馬遷的記載,漢初功臣受封者有百多人,可是到了一百年後的漢武帝太初年間,僅剩下五個功臣後裔承襲了侯爵,其餘的不是被殺就是被褫奪爵位。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頻繁,人人朝不保夕,富貴世襲更無從談起,所以這個時候起「丹書鐵券」的誓詞中加入了「免死」一說。史載,北魏的馮太后多次頒賜鐵券給自己寵信的宦官,「許以不死」。公元543年,東魏和西魏大戰於邙山,混戰中西魏權臣宇文泰陷入重圍,險些被俘,幸被部將李穆所救,宇文泰對此大加讚嘆,賜予李穆丹書鐵券,也許覺得這樣還不足以彰顯其功,又在丹書鐵券上寫明「恕以十死」,即允許犯10次死罪而不殺。但直到李穆去世,他都沒有用過免死特權。

到了唐朝,向臣下頒發鐵券越來越普遍,也會註明受者免死的次數,唐初時為1到2次,如唐高祖時,論功行賞,裴寂、劉文靜、李世民三人享受免死兩次。唐中後期,丹書鐵券免死次數竟然高達九到十次,甚至免死也可世襲。如錢鏐恕九死,子孫恕三死;韓建恕九死,子孫恕兩死。唐玄宗曾賜予安祿山丹書鐵券,但諷刺的是,正是這位寵臣發動了顛覆大唐江山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安祿山畫像 (網上圖片)

八年戰亂平息後,唐王朝為了拉攏安祿山舊將,「皆賜以鐵券,誓以不死」,沒想到造成了日後兵禍連接的藩鎮割據局面。那麼,賜了免死金牌可免一死嗎?唐朝數百年間,共有一百多人獲賜鐵券,結果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都被殺,五代時的後唐莊宗李存勖一共只發放了三張鐵券,其中倒有兩人被殺。可見,丹書鐵券能不能免死還是皇帝說了算。

新五代史中授予鐵券的記錄 (網上圖片)

新五代史中授予鐵券的記錄 (網上圖片)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也向開國功臣給予丹書鐵券,雖大幅減少了免死次數,但好歹也註明可以免死。免死最多的魏國公徐達有三次,其子免死兩次,大多數公侯的免死次數在三次以下,子孫免死次數亦在兩次以下。可是,拿到「免死鐵券」的開國元勛,大多都沒有真正享受到「免死」的特權。為了消除功臣對皇權的潛在威脅,朱元璋在丹書鐵券上加了「除謀逆不餚」這樣一句看似不經意的話。這句話可以任你解釋,是不是謀反,全憑皇帝說了算。好像大明第一功臣李善長,雖然享有「爾免二死,子免一死」的特權,可結果還是被誣陷為謀反罪,全家70多口被殺。當時,他已70多歲高齡,很大機會去謀反嗎?這可看得出,皇帝要你死,甚麼劵也沒有用。

到滿清入關,丹書鐵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黃馬褂和鐵帽子王。不過不變的是,這些東西從來不會保住任何人的命,其真實用途不過只是記錄大臣的功勞。

穿著黃馬褂的清代著名大臣李鴻章 (網上圖片)

穿著黃馬褂的清代著名大臣李鴻章 (網上圖片)